设为首页添加收藏

您好! 欢迎来到重庆天曜建筑科技有限公司

微博
扫码关注官方微博
微信
扫码关注官方微信
电话:400-123-78798

您的位置: 主页 > 重庆天曜资讯 > 行业动态
行业动态

我们应深入了解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特点及形成原因

发布日期:2024-03-02 来源: 本站 阅读量(

建筑艺术范文1

和来自艺术家的构想,那么它将会落入一种认识的不完全状况,但这并不是指现有建筑智慧不正确或没有用,而是由于我们主张:若想在理解中进一步挖掘新的建筑智慧,或对旧的建筑智慧再确认时,就必须通过对作品的观照来取得。这当中的观照不是一种简单的比对原认识,而是让已知的智能保留在零度的状况中,将它回归并让它暂时安置在书本里,然后由作品自己以自发性方式向我们揭示出来。这样我们既可以保有原有建筑智慧再次精铸出来的内容,又可以从作品体悟中获得新生的建筑智慧。如果我们承认建筑艺术性就是建筑作品,那么建筑艺术性就必须是我们先和建筑作品接触,然后从其中启迪出来的一切内容。

二、建筑艺术道理的显现方式

建筑艺术道理是什么?建筑艺术道理如何发生?虽然我们只能从作品的外在形式追问建筑艺术道理的问题,不过为了能够触及到问题的核心,并更加清楚问题中的内容,则必须先澄清建筑作品中艺术道理的生成与发展。对于这个问题,若能选择某一种无内容性、无叙述性的艺术作品来探究,自然就清楚明白。建筑物总是极其静默地座落在土地上,既不以人们熟知的符号表述内容,也不描述任何影像,因此我们以一栋想象中的寺院为例来尝试分析前述命题。通常,寺院置身于山中,也有藏身于巷底,不管身处何处都能表现出其包含着神祇的形象与涵义,信徒们通过中国式龙柱、石狮、雕像、牌楼、山墙与钟楼,和膜拜祈祷被神召唤、感动和获得启示。建筑所呈现的相貌加上膜拜,轻易地就让神的形象或意旨深刻地进入信徒们的心灵,人与神就这样真正而实在地接触了。因此人们普遍认为在寺院的建筑形体与空间里,我们较能直接感应到神的存在。这个膜拜神的场所,就因此成为神圣的领域。当信徒们进入到寺院,神就在寺院中现身。神的现身,并不是单纯地通过神像才现身,而是通过寺院自身的一切(建筑物、器物、神像、仪式、经文、神乐、……)对一个人进行了启示的作用,让这个人产生了神圣领域的勾勒与扩展,然后集中投射在神的形象、意旨上而使神现身。由此看来寺院及其所构成的神圣领域,并不是处于漂浮不定、时有时无的不确定性之中,而是确确实实真正存在,无时无刻不常在。在这样的统一体中,属于人类的诞生、死亡、灾祸、福祉、道德、堕落、伦理、违常等构成人类命运的种种形态就从而产生。就这样我们在寺院的建筑世界中,看到属于某个人的民族性与历史性一起构成的世界———属于一个民族的文化世界。

三、建筑中艺术世界的显出

建筑艺术的心灵性,就如同教堂中神的存在一样,建筑的形体、空间与人的生活仪式使建筑作品与人的精神领域结为一体。因此,各种使用机能也成为一种社会性仪式,例如住宅、教室、图书馆、办公室等的使用都有各自的伦理与规范,也都有各自不同的展现。我们进教室,与进住宅的心情感受绝然不同,这个不同感受本身就是建筑艺术性的显现物。在这些不同之中,我们看到建筑艺术与一个民族的社会、历史与文化的从属关系。寺院给我们敞开一个心灵信仰的世界,也给出一个与建筑作品紧密关联的涵义。就在这个信仰世界中,一种民族性的东西才回归到民族自身,也因此才实现信仰的使命。在寺院的建筑世界中,建筑不用任何符号就能进行表述神的意旨,并真实地呈现它的民族性与历史性共同构成的文化意义。住宅,四合院也一样在它的场域中,给我们敞开一个与文化和生活紧密关联的世界,在这个生活世界中我们就拥有了一种属于某人生活的民族性与历史性的东西,并且是全部回归到这个民族的文化自身上。住宅建筑呈现的是这个民族的家庭伦理、生活与心灵的表象,以及该民族社会的文化性样貌。在这些实在的内容呈现当中,建筑的艺术性就体现出来了。建筑艺术的存在结合成一个总体,并注入属于我们文化特有的建筑形式之中,因此同样的集合住宅在美国与在中国所显示出来的内容就几乎完全不同。若我们因建筑形式与技术全面的全球化而用策略去维持文化与文明的等距,是极其不智,也是不必要的,而且也非常不当。因为民族文化自有它的世界,这些民族性、历史性等文化内容在建筑作品中的显现,全部都是来自于建筑作品以及它所在的土地与天空,其中的天空与土地是孕育一个民族文化的母体。由于寺院的屹立道出了天地与人的关联,另一方面建筑实体又接受大自然的、曝烈与酷冻,这就更显其屹立不摇,更加与该民族牢固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建筑艺术范文2

关键词:建筑艺术、材料、质感、结构、力学、局部、整体

建筑艺术是指按照美的规律,运用建筑艺术独特的艺术语言,使建筑形象具有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具有象征性和形式美。是集技术与艺术相结合、实用与审美相统一的一种立体艺术形式。

1 建筑表现形式

1.1 出现了一种既无规律又无标准的纷乱局面。如何美?何为美?在中、西方传统建筑的美学体现中,提出:统一、均衡、比例、尺度、韵律、高潮和设计的序列的观点,这也附和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格特点。

1.2 在科技进步的与社会发展的当下,建筑之间的矛盾也日益明显,很大程度上建筑只是一堆钢筋混凝土搭建的产品,此时,建筑与我们人类本身的矛盾显得尤为冲突,对于设计者也有了新的要求与考验,克服建筑与经济、文化、人口、以及能源、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打造建筑的艺术性与美学价值,实现人与建筑的和谐。

2 材料与质感

2.1 质感是建筑物呈现出来的感性效果,这种感性效果其本质是暗含了它的各项性能。力学性能、物理性能等[1]。建筑物所反映的质感是建筑审美的重要准则。

2.2我们常常以这样的对比来描述质感“生硬或熟软、粗糙或细腻、坚实或疏松、”这种描述是感性的,也是理性的。其中涵盖了建筑材料的密度、表观密度、抛光度、密实率等指标,感性思维实际上是立足于理性思维的,它在人的思想形成过程中好比有一个“定量”的分析,之后给出“定性”的结果――感性思维。

2.3 建筑材料是多种多样的,钢筋、混凝土、砖、石等,这些材料常被覆盖于其他建筑材料之下的,但是它们作为承重结构材料所表达的质感是真实存在且至关重要的,它表现出建筑的真实性。新科技不断创造出新的建筑材料,这种新的变化层出不穷,这里主要谈它的形成。

2.4建筑所透露的表达效果取决于建筑材料的运用与色彩的搭配,它与建筑形成的色彩关系尤为密切,是建筑材料所形成建筑物的质比。

2.5质感的审美表现就是通过这一思维模式的实现,没有这一思维模式的唯心思维是荒谬的,不存在的。对于建筑它甚至没有存在性。

2.6通过材料色彩本身特质来营造整体质感,给人以视觉冲击,细部质感主要材料本身特性去表现有细部之间的拼凑关系,结构之间的组合,以及建筑群体之间纵深距离,存在关系来营造空间上的质感。

2.7色彩同样具有质感。对于建筑,有的放矢的运用颜色是至关重要的。色彩同样可以创造纵深感,巧妙地拿捏颜色从视觉上“创造”质感。如何做到色彩的搭配与空间质感的营造须要设计师做敏锐的把握色彩的表达意象[2]、人的视觉感受等各方面的效应。

3 结构与力学

3.1 建筑物中会运用各种各样的结构,结构不仅要满足建筑本应具有的物理实际作用,或承重或装饰,在很大程度上我们考虑它的美观与否,其本质就是建筑力与美的结合。

3.2自然界中,有许多堪称绝妙的天然结构,如植物的根、茎、叶、动物的骨骼禽鸟的蛋壳、蜂巢、昆虫的甲壳等等,无不是自然造化的鬼斧神工,它们具有绝好的强度与刚度,这不仅仅与材料有关,很大程度上与它们的造型有密不可分的联系,于是也出现了许多仿生型建筑。悉尼歌剧院、鸟巢、国家大剧院、里昂国际机场等。建筑在造型上与性能上实现了与生物的高度模仿,事实上也证明了它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3.3无论从古至今,还是从东方到西方,建筑的结构都没有脱离其本质,这是结构最原始的功能,它的存在性不言而喻,材料的性能决定了建筑的结构方法,中西建材文化差异不同形成了中西方结构上的区别。

3.4 中国传统建筑构筑体系是以木结构为主体。常见的木架结构主要有穿斗式和抬梁式两种,中国传统建筑从下到上主要有三个组成部分基座,屋身,屋顶。屋顶是中国古建筑中最显眼、最优美、最富有特色的结构部分,由于材料是木材,使得顶部叠加的结构繁多复杂,也使得屋顶结构在整个房屋结构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在我国宋代建筑学者李诫所著《营造法式》一书中有“壕寨制度”,是说基础城寨做法;“石作制度”是说石材结构与雕饰;尤为提到“大木作制度”是讲木构架之法;柱、梁、枋、额、斗拱、椽、_。还有“小木作制度”说门、窗、扇。“瓦作制度”说用瓦及瓦饰之法,古代建筑结构形式可谓层出不穷,而现代建筑由于高度、材料、新造型、经济以及人们的需求,颠覆了以往木结构特色。

3.5 再来谈谈力学,即结构的力学性能。结构是力学性能最主要的载体,力学性能脱离结构是不存在的,而装饰结构、非承重结构则在整体没有实际的力学效果,然而结构的美观从理论上是力学性能完美表达的结果,这一点在实际当中也得到证明,体现了建筑的理性艺术思想[3]。

4 局部到整体

4.1建筑物的体现,显得尤为的突出。我们从审美的角度看,这种关系是我们评价一个作品的重要指标。对于单体建筑而言,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十分紧凑,我们在观察建筑物时遵循了由远及近,由全局鸟瞰到局部审视的顺序,这种审美逻辑也恰恰与我们的规划设计相吻合,在设计中我们先要从全局出发,构建它的轮廓主线,既有一个表现的“形状”。它是建筑物的系统背景。它的整体(全局)即为建筑的造型是建筑物的中心思想。局部是为全局服务的,它源于局部,高于局部。

4.2整体与局部,它们是相互依存的,整体是由局部组成,但局部必须依靠整体。离开了整体,局部就毫无意义,正如黑格尔在《美学》中说:“割下来的手就失去了它的独立的存在,就不像原来长在身体上时那样,它的灵活性、运动、形状、颜色等等都改变了,而且它就腐烂起来了,丧失了它的整个存在了。只有作为有机体的一部分,手才能获得它的地位。”同时,它们不是简单的相加,而是按照一定的关系或逻辑联系的组合。

4.3 在设计中就要求设计师做到科学合理的设计,在满足安全,经济,适用的前提下,力求做到美观。处理好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也就是西方传统建筑美学中提到的韵律,高潮,和设计的序列,既不突兀,也不平淡;当然,这还要取决于建筑物的风格,表达的主题等等。

4.4 综合经济、社会、土地利用布局以及对未来发展预测,城市中产业的区域布局、建筑物的区域布局、道路及运输设施的设置都要全面统筹,系统联系。城市空间规划、道路交通规划、绿化植被和水体规划等等问题,须前瞻考虑,使之纳入城市规划规范化的轨道,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在城市空间上协调、有序、可持续的发展。

5 结语

综上所述,建筑物是其思想艺术的空间表现,以其稳定、富有质感的存在,从其根本上说它是一门实践的学科。建筑理论来自于实践,人类对建筑的价值观体现为它的艺术性。随着人类的进步与发展,不断开拓出新的文化,建筑也随之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振复编著.建筑美学笔记[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8-1.

[2]黑格尔编著.美学[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6-1.

建筑艺术范文3

关键词:建筑;技术;艺术

中图分类号:TU-8 文献标识码:A

原来系统的机械或工业工艺或技术,并逐渐演变成科学知识,与实际应用密切相关的是技术与艺术。最早的技术含义的演变过程中,也逐渐演变出审美意义。但在此之前,该建筑已经存在了几千年。建筑技术与艺术是分不开的,技术也是所有建筑的共同的东西之一,也是一门艺术形式。两者互为补充,缺一不可。

一、建筑施工技术的发展

施工技术的发展大概可以归结为三个阶段:初级阶段的手工技术,核心技术的产业化阶段,现在为核心的高科技阶段并向前发展。三次科学和技术革命产生出相应的建筑技术的革命。第一次技术革命是在材料技术和结构技术的一场革命。第二次技术革命是设备技术的革命。第三次技术革命是信息技术的革命。

(一)手动技术阶段。木结构技术,由穴居与在巢为主,然后建造房屋,根据人的经验所建造。第一个所谓的住房树木搭成的,只是为了保护自己屏蔽风的冷祛。这只能意味着该建筑的原型期间,筑巢穴居成简单的人工结构,表明原始人类智慧的生产经验与技术手段结合起来,形成人类最早的施工技术。

(二)工业化时期。施工工艺以手工为主的技术阶段,谁也几乎不能将熟练的技术和艺术的完美结合,建筑师、工程师,艺术家和其他角色的工匠。工业革命后期,大量的新材料,新技术应用到建筑领域。在此期间,科学技术被广泛地应用到建筑工程上,建筑不再是简单的对美的追求,而更注重实际问题的科学和技术,与艺术有机结合起来。显出艺术的平庸,追求现代主义的形式和技术,而忽略了人类的起源时期的建筑研究。

(三)飞跃期。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建筑领域逐渐产生巨大的影响。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得建筑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建筑结构,建筑,材料,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现在,人类迎来一个新时代的数字技术,施工工艺也面临很大的困境。

二、建筑技术属性

(一)本质属性。建筑技术包含了很多知识,如施工过程中,结构设计。使用状态最先进的科学技术、人力和物力,在施工中要解决的问题。所经历的天然洞穴到人造住所,结构由简单到复杂,功能单一到综合的过程。从手工、半手工操作到自动化、机械化施工建造。完成建设的施工技术离不开全球共同的建筑施工技术,需要超高水平才能完成。

(二)自然属性。建设经常出现在每一个建筑论坛,建筑和自然环境的完美融合,促进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建筑像生长在地面上,与大自然亲密相互映衬的背景下,生态建设技术早已被提上议事日程。生态技术应用到建筑领域,反映了积极的自然天道思想,不断开发出各种技术,并自然地反映在建设中,并最终努力寻找建筑与自然的深层链接。

(三)艺术属性。按照美国的法律,建筑艺术中运用独特的建筑艺术语言的使用,建筑形象的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象征性和形式美,体现出民族性与现代性。以科技为建筑创意的表达方式,塑造的创意与建筑和艺术之间紧密相连。中国建筑是木结构,具有独立的建筑风格,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在城市规划,建筑群上,单体建筑以及材料、结构等方面都做了艺术处理。每个建筑都有其独特的艺术特色。首先,他是工程和艺术相结合的产品。建筑构件,包括建筑斗拱、柱、梁等,体现了力与美的完美结合。建筑物应协调各部分之间的比例的把握的方向和标准的建筑美学,创造一个公众认可的建筑形式。建筑艺术之美的基本要素包括以下几点:

1.空间的建设,主要是通过创造各种空间,以满足实际需要的人。建筑工程,转换的空间位置是最迷人,最令人兴奋的。巧妙利用空间,可以大大提高建筑艺术的表现力。如不同房间的住宅和公共建筑在广场上的各种收入分配空间之间的比例关系。

2.规定建筑物的各部分之间的比率,在施工的比例长宽高,凹部和凸的比例,和虚构和真实的人的视觉图像的比率可以得到改善。这些都直接影响建筑之美。

3.均衡:主要是指在组合物中的建筑物的对称性,建筑物包括从顶部到底部,左、右、前部和后部的各部分之间的比例关系。平衡的最常见的方式是实现在轴线的左、右对称。由于大部分的教学楼和办公楼在北京的紫禁城,艾菲尔铁塔(EiffelTower),在普通的建筑中,除了部分居民。北京故宫建筑开始作为一个完整的均衡对称,每栋楼的中轴线,从南到北,整个建筑群的中心是太和殿,从南到北。

4.物理层:是指一般的建筑轮廓、线条、结构紧凑,空间和实体通过不同的组合,突出一个建筑独特的个性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魅力。“颜色”,给人以独特的审美体验和难忘的印象。

5.实现一种和谐的美感和性质:最重要的建筑之美,美在自然。单独看起来不错,和其他建筑物一比较,会出现“王顾左右而言他”,往往成为遗憾的作品。例如,在许多重要的地方,在北京街头的许多建筑对周围环境看起来不错,但是,它显得不协调。建筑设计不仅要与周围的其他建筑物的和谐,也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相和谐。技术进步主要来源于艺术的挑战。建筑与艺术有密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在建设初期,如原始社会,奴隶社会早期,人们建造房屋只是从寒冷的避难和逃生的野兽的侵袭,没有考虑什么艺术特色的建筑。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一个非常重要的建筑之美,体现了建筑艺术的重要性,笔者认为,主要是由美国以外的建筑艺术之美。“美”是创造的最终要求。“联合国”将不是唯一的主宰,面对建筑本身,也有关一个城市的市容。他可以展示一个国家,一个城市的文化层次,它也可以表明这个国家强大的生命力和城市的生命力,向市民和游客展现了丰富的艺术享受和精神上的满足。

三、建筑技术对艺术的作用

在建筑的发展史上,以增加建筑设计美观的支架、屋顶翘角飞檐,同时还饰有动物图案,因此,增加了建筑的艺术性。提高人们的审美情趣无疑是一个技术问题。具体的技术运用,它完美地体现了简单的建筑理念,体现出庄严的美,然而反过来对建筑技术发出了更大的挑战。艺术总是需要一个技术挑战、技术进步、不断地响应这一挑战,并支持和体现艺术之美。如1851年在英国的国际展览会,通过将艺术与技术紧密联系在一起。展厅内,由园艺师约瑟夫•帕克斯顿设计的被称为“水晶宫”建筑成为杰作,战胜了最先进的技术挑战。因此,一个新的设计、新技术、新材料的作品,“水晶宫”展现在人们的面前。

通过这种计算机载体的设计,“水晶宫”的出现,无疑是产品的技术与艺术的巧妙结合。人们想出了一个艺术的标准和技术的结合,以满足技术继续进展的情况,以便创造出不朽的作品,但是,后来建造的蓬皮杜文化中心面临艺术的最高阶段技术挑战。可以说,这是现代艺术的新生儿,也可以说,该技术已达到了较高的水平,这是该技术在艺术创作中的成熟应用。蓬皮杜文化中心是一个内容造型艺术,建筑艺术、城市规划、艺术、电影、文学、音乐、舞蹈、在钢管和玻璃管构成的杰作。蓬皮杜文化中心,不仅室内设计、装修、设备、展品及其他新颖,独特,现代化水平,它的外部结构也很独特,别致,颇具现代感的魅力,是现代巴黎的象征。蓬皮杜文化中心恰恰是克服了技术问题。

上面提到的两个代表性的例子反映出艺术向技术发出了挑战,技术的进步对艺术也产生很大变化。艺术达到很高的水平会影响到技术的进步,技术的进步,促进艺术的进一步改善,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技术不能独立于艺术之外,艺术也不能独立于技术之外,他们之间应该达到一个互溶,应该彼此渗透互相影响,互相促进。技术与艺术必须通过设计这个载体,来完成他们自身无法实现的目标,最终使建筑能和大自然融为一体,回归到大自然中。

参考文献:

1、徐伟,建筑工程中的智能建筑技术,职业技术,2005(11).

建筑艺术范文4

有幸遨游德国,第一站就去了波茨坦。波茨坦不是一个大城市,世人对它熟悉,是因为二战结束时同盟国和苏联的国家元首曾在这里签署了著名的《波茨坦协定》。

当年签署该协定的塞琪琳霍夫宫就隐匿在森林中。建于18世纪的塞琪琳霍夫宫是德皇威廉二世为他的儿子和儿媳修建的,也是普鲁士皇室在波茨坦建造的最后一座宫殿。塞琪琳,就是威廉二世儿媳的名字。宫殿是结构繁复的英国乡间别墅式样,赫墙红瓦,四周都是高大的树木,楼房正面对着湖泊。波茨坦的皇宫园林,是联合国在案的世界文化遗产。若论建筑的规模和美学上的成就,该宫在这些宫殿园林中只是很普通的一处。被人们称为“无忧宫”的皇宫,才称得上恢弘精美,既有壮观的外表,又有丰富的内涵。

18世纪,波茨坦被普鲁士国王定为国都,这里才有机会大兴土木,辟造园林,修建皇宫。整个欧洲的能工巧匠和艺术家都汇集于此,将他们的智慧、才华和惊人的想象力赋予宫殿和园林的设计和建造。无忧宫分为夏宫和新宫两部分。夏宫是国王消夏的所在,是一个遍布喷泉和林圃的大花园。山坡上是一排布满雕塑的环形黄色宫殿,两边有绿色葡萄架长廊,后面是环状古希腊式木廊,和前面的宫殿组成一个巨大椭圆形。新宫的外墙是红砖和岩石的组合,现在看来也不陈旧,楼顶上青铜的雕塑环列,气象森严,中间有高大的绿色圆形拱顶,是威廉二世和他的子孙们日常生活的地方。这座宫殿,是一个值得参观的博物馆,宫殿里到处是壁画和雕塑,而宫殿本身,也展示了当时建筑的极高水平。这座宫殿里,有全世界独一无二的海洋宝石厅,又称“洞窟厅”。这一间巨大客厅的墙壁和廊柱全部用五彩的宝石和形形的海洋贝壳装饰,里面的雕塑也都和海洋有关。这是很典型的洛可可建筑风格,精致、繁复到了极致。

不来梅:圣・佩特利教堂、市政厅

在蒙蒙细雨的笼罩中,古城不来梅向我们展露出她奇妙的面容。街道上没有一幢相同的建筑,巍峨的教堂和市政厅辉映出古老而恢弘的气势。

市政厅是一栋气象万千的哥特式建筑,建于15世纪初。底层是一排拱形廊柱,廊柱上方面对广场的墙上,刻满了色彩繁复的浮雕,糅合了洛可可建筑的风格。绿色楼顶前面,有三组金字塔形的楼饰,其形状和气象,竟使我联想起吴哥窟那些气象森严的古庙。市政厅广场上有著名的罗兰雕塑,这也是不来梅的象征之一。罗兰是不来梅历史上的民族英雄,曾经带领人民抗击外敌,是自由和独立的象征。

圣・佩特利教堂是和市政厅同时代的建筑,是古罗马建筑和哥特式建筑的混合。这样将不同风格糅合在一起的建筑,正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产物。虽然不是做弥撒的时候,但教堂的门开着,人人都可以进去参观。圣・佩特利教堂是颇有规模的一个大教堂,厅堂高敞巨大,四周圣像环列,令人肃然起敬。教堂大厅一侧有一间偏厅,里面陈列着历经千年的雕花木门。木门的颜色已经是近乎墨黑的深赫色,虽已残缺不齐,但门上雕刻的人物景象却依然清晰可辨。教堂还有地下室,是当年教士们读经修行之地。现在,地下室里还陈列着古老的青铜祭器,墙壁上仍陈列着历经千年的浮雕圣像。

汉堡:汉堡港、汉堡市政厅

汉堡港,是易北河畔一个古老的港口。港口的建筑经历了两个世纪,厚重古朴。坐游船在易北河上航行一个多小时,看两岸的景色,除了城市,更多的是港区。建于18世纪的仓储大楼群,是汉堡人最引以为豪的建筑,那一片红色的楼房被精心地保护着,直到现在仍然在使用。据说楼房在设计和建筑上都属于独特而成功的范例,它们没有紧靠港口,而是建在几条曲折的小运河边。从码头卸下的货物,要用小船直接送到仓库门口。这样的景象,100多年前的德国画家在他们的油画中就表现过。

汉堡市政厅是一幢颇有气势的精美建筑,也曾经毁于战火,二战结束后重新修复,修得跟倒塌前完全一样。离市政厅不远的广场边,有一尊海涅雕像。海涅是犹太人,希特勒上台后,所有犹太籍的艺术家都惨遭厄运,不管是历史人物还是活着的人。这座海涅雕像,当时就曾被人推倒毁坏。二战结束后,在重建汉堡时,人们重塑了这尊雕像。雕像的基座上,有一组浮雕,画面上可以看到当年纳粹军人正将一捆捆书籍投入烈火,海涅雕像正在被推倒……此刻,站在街边的海涅低头深思着,他身材瘦削,表情愁苦迷惘,有点像遭受挫折后的唐吉诃德。

慕尼黑:仙女宫、慕尼黑美术馆

建筑艺术范文5

关键词:建筑;建筑艺术;审美特征

建筑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根本条件之一,从人类文明诞生之日起,就与建筑结下了不解之缘。建筑是人类按照实用的要求,在对自然界加工改造过程中创造出的物质实体;同时又在这个加工改造中,运用了美的规律,注入了审美理想,显示了审美价值的艺术作品。就其物质性而言,建筑是人类抵御风雨烈日的使用生活设施,人类与他朝夕相处,生老与共;就建筑的精神性而言,建筑又使人类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的最庞大的,最引人注目的艺术,建筑由于他的耐久性和社会性而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1]。 建筑的发展是人类文明与进步的标志,建筑是人类文明史诗中最辉煌的篇章。建筑艺术作为"石头写成的史书"无处不在,它组成了大城市、小城市和乡村居民点,是人们最常见的艺术品,具有广泛的社会审美意义,因而在世界各地区、各民族的审美文化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建筑作为一个重要的审美对象,与其他艺术形式相比较,有着自身的审美特征。

一、建筑的艺术性

建筑是建筑物和构筑物的总和,建筑在拉丁文中的原意是"巨大的工艺"可见在人类早期,建筑就与艺术有密切的关系。建筑艺术,是一种立体艺术形式。是通过建筑群体组织、建筑物的形体、平面布置、立面形式、内外空间组织、结构造型,亦即建筑的构图、比例、尺度、色彩、质感和空间感,以及建筑的装饰、绘画、雕刻、花纹、庭园、家具陈设等多方面的考虑和处理所形成的一种综合性艺术。黑格尔《美学》一书说"就存在或出现的次第来说,建筑也许是一门最早的艺术"[2]。他认为建筑是艺术的起源,是艺术发展的第一阶段--象征型艺术的代表。认为要找到建筑美在内的建筑艺术的全部意义,关键在于找到建筑本身的自有意义。这是"打开建筑的多种多样的结构秘密的唯一一把钥匙,也是贯穿到迷径似的建筑形式中的一条线索"[3]。

在西方美学视域里,建筑是一门与雕刻、音乐、绘画相提并论的艺术。当然,与其他艺术形式一样,建筑作为一种广义的艺术,也是从人类劳动生活中起源,并发育成熟于"实用"这一母体--即"待风雨""避群害"的实用性。同时,建筑艺术作为艺术的一种,其审美理想和审美标准仍然是追求艺术的普遍性、和谐性、确定性和明晰性。

建筑作为一种艺术,比其他各种实际活动更专一无二地服务从美感要求。在建筑艺术的审美特征,主要是技术与艺术相结合、实用与审美相统一,建筑空间与实体的对立统一,静态的、固定的、表现性的、综合性的实用造型艺术,内容表现上的正面性、,建筑与环境的协调等。从而可知,建筑艺术与其他造型艺术一样,它主要通过视觉给人以美的感受。同时,建筑艺术是一种立体艺术形式,故建筑艺术形象具有特殊的反映社会生活、精神面貌和经济基础的功能。历代建筑艺术与它所处的历史时代、地理气候、民族文化和生活习俗密切相关,同时受到材料、结构、施工技术的制约。建筑是一个时代,一个民族、最直接的最表象的反应者。建筑是不仅仅是一种居住空间、活动场所,更是艺术的一种。从古希腊建筑、古罗马建筑,到中世纪哥特式建筑,文艺复兴建筑,巴洛克建筑,洛可可建筑,再到现代主义建筑,后现代主义建筑。建筑随着时代的变迁也在不断的发展,建筑作为一种艺术形态反应着社会思想。

二、建筑艺术是审美与实用的统一

建筑艺术是与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艺术,建筑作为一个重要的审美对象,与其他艺术形式相比较,有着自身的审美特征。

建筑艺术,是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技术手段,根据物质材料的性能和规律,按照一定的美学原则去造型,创造出一个既适宜居住和活动,又具有一定观赏性的空间环境的实用艺术。建筑是建筑空间与实体的对立统一,静态的、固定的、表现性的、综合性的实用造型艺术,同时,作为审美对象,建筑和其他文化一样,他的审美功能鲜明地表现为社会功能。只不过建筑艺术突出了它的实用性。建筑艺术一方面具有实用功能,是一种符合人类物质生活的技术活动;另一方面,它又具有审美功能,使一种艺术创造活动,它在按照美的规律造型的过程中,积淀着人类的审美感受,物化着人类的精神体验过程。建筑艺术是实用与审美、技术与艺术的统一,它既具有物质的功能,也发挥着精神功用.实用功能是建筑的基础. 建筑首先是满足人类需要的、与人的生活密切相关的物质生产活动,建筑的最初目的完全出于人类本能的需要,具有直接的功利性和实用性.淡水着人类社会发展,人类队建筑的审美处理越来越自觉和显著.王振复先生曾经总结道,建筑之美,是一种以一定物质材料与结构建造,再与一定自然环境结合,使一定社会人生内容抽象地展现于时空,具有实用与审美,认知,有时兼崇拜的褚种社会功能,一般地渗透着艺术因素的科学技术。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说:建筑是一个综合的整体,从科学的意义上的理论来说,就构成建筑学的全部内容。而从美学意义或艺术意义上的理论来说就构成了建筑美学的全部内容[4]。但总的说来建筑艺术的"美"都很难完全独立它的实用性。现在的建筑作为一种实用技术,实用与审美的统一,是建筑最根本的审美特征。

三、建筑的造型美与环境的和谐关系

建筑艺术,是一种立体艺术形式。是通过建筑群体组织、建筑物的形体、平面布置、立面形式、内外空间组织、结构造型,亦即建筑的构图、比例、尺度、色彩、质感和空间感,以及建筑的装饰、绘画、雕刻、花纹、庭园、家具陈设等多方面的考虑和处理所形成的一空间造型艺术。它的审美特性体现在它的建筑造型或空间形式上。建筑艺术虽然是实用与审美、形式与功能的统一,但如果建筑造型缺乏形式美与表现力,建筑也就不可能成为一门艺术。建筑的形式问题一直是建筑设计考虑的重要问题。

纵观人类建筑历史的发展,建筑艺术从古典主义建筑到现代主义建筑、后现代主义建筑,建筑师们一直在探索建筑的结构造型与美的关系。如:古典主义的古希腊的建筑风格的特点主要是和谐、完美、崇高。古罗马建筑,大型建筑物的风格雄浑凝重,构图和谐统一,形式多样。哥特式建筑是11世纪下半叶起源于法国,13~15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一种建筑风格。主要见于天主教堂,也影响到世俗建筑。哥特建筑表象形式就是力求向上空间发展的,给人以震撼的美感。到了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建筑,建筑的造型和美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建筑材料的创新和发明得到了更广阔的发展。如:现代主义建筑大师格罗庇斯设计的包豪斯校舍,根据各组成部分的具体功能要求及环境地段的特点,决定各部分的形状、大小和布局位置,并按照使用特点选择合适的建筑材料和结构形式,在设计上吸取抽象美术的构图手法,突破对称的格局,注重自由活泼的体积组合,讲究动态和对比效果.使校舍具有高低错落、多向伸展、优美灵活的建筑形体,给人以极强的形式美的愉悦。后现代建筑语言,更是追求造型美,具有"触目惊心"的美感效果。如法国建筑家勒.柯布西埃设计的朗香教堂,以其怪诞的形式与独特的魅力为世人所惊叹。同时建筑艺术除了强调建筑的造型上,作为一种空间造型艺术,建筑的审美特性除了它自身的空间形式外,还包括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和谐关系中。建筑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固定的工程形态,它一旦建成,就不可避免地成为整个城市机体的一个部件,成为周围建筑物和当地居民生活环境的一部分,因而处理好建筑物与周围环境的关系,是构成建筑的审美属性的重要条件。因此建筑家在创作时不向一般艺术家那样自由,必须考虑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关系进行整体构图。如果建筑能与周围环境协调一致、融为一体,建筑与环境相得益彰,就会拓展建筑的意境,增强它的审美特性,使建筑艺术境界更为广阔和深远。如北京的颐和园、美国现代建筑家莱特的"有机建筑"等等。处理好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不仅包括与自然环境的协调上,还应和周围的建筑群协调一致,要把社会人文景象纳入建筑的整体空间构型中。从而建立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在更深的层次上加强建筑的审美特性。

四、建筑艺术抽象性和象征性

建筑艺术和其他艺术形式一样,也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是对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的反映,建筑不是具体地描慕客观生活,而是用物质实体,几何形体,去抽象地象征、隐喻某种宽泛、朦胧的精神观念和社会生活的某些真实本质。一座建筑物并不能具体地反映生活内容,它只是以建筑的空间形式、体量规模、色彩装饰等方面的处理,创造出一种整体氛围,从而激起人们或庄严、肃穆、爽朗、神秘等情感反应,引起人们的联想与共鸣。因此,有人把建筑艺术称作抽象艺术、象征艺术的代表。如我国古代封建王朝用来祭天的天坛用圆形,祭地的地坛用方形,就隐喻了天圆地方的观念。古希腊建筑用轮廓刚劲挺拔的陶立克柱式象征男性的雄健,用外形修长轻盈的爱奥尼亚柱式象征女性的温柔。欧洲天主教堂用十字平面象征基督耶稣的受难。在现代后现代建筑中,象征与隐喻运用得更为普遍。如纽约的TWA候机楼、澳大利亚的悉尼歌剧院、勒.柯布西埃设计的朗香教堂、我国的"鸟巢"国家体育场等等。都是运用象征、隐喻的杰作。

建筑艺术是永恒的,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人的思想感情,意志利益,满足人的生理心理、物质精神、实用审美、认知甚至崇拜等多种要求。尽管建筑艺术的历史发展道路曲折而漫长,建筑美富有更多的审美特征,但是建筑艺术和其他艺术一样反映的是人类对自身的审视和超越。当代建筑将会更全面深刻的表现和反映人类的审美能力,人类也将创造出更多兼具实用与审美功能的建筑!

参考文献:

[1]陈超南,姚全兴.走向新世纪的审美文化[M].上海:上海科学院出版社,2000:169.

[2]黑格尔.美学:第三卷・上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27.

[3]唐孝祥.国外建筑美学观的变迁:从黑格尔到后现代主义[J].南方建筑,2004,(1).

建筑艺术范文6

关键词:中国;古代;建筑物;艺术

无论在古代还是现今,建筑和艺术都密不可分。在一个世纪前,建筑和艺术是一体的,建筑家同时也是艺术家。后来,因为有人反对建筑的过分修饰,所以建筑和艺术分开了。现在,建筑和艺术二者又归到一起,回归到同一个方向,建筑艺术化,艺术建筑化。由此而言,建筑与艺术的结合所要追求的是建筑与环境,与自然的真正结合。不同文化圈的人群会有不同的建筑观念,不同的建筑艺术手法、趣味,不同地域、民族、阶级,不同时代,建筑艺术作品都有不同的面貌,反映出深刻的文化内涵。接下来,本文通过分析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特点,探究古建筑艺术对现代建筑艺术发展的启发。

一、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特点及原因分析

1、中国古代建筑有庭院式组合布局的特征

尽管现今我国留存的完整古建筑很少,但我们可以从现存的古建筑物、古人留下的书籍记载以及古人小说描写中探寻到一些我国古代建筑物的特点。根据以上资料,我们发现在古代很多建筑并不独立存在,而是以走廊等形式将多个庭院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富有特色的庭院式组合,留存到现在的古建筑大多都是以这种庭院组合形式呈现的。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这种庭院式组合布局是典型的轴对称建筑,庭院式组合一般都具有纵横轴,在古代,人们往往把主要的建筑放在纵轴上,次要建筑排放在两边的横轴上,家里喜爱安静的重要人物则安置在庭院组合的最深处,这充分体现出长幼有序、轻重有序、内外有别的古人作风。

2、中国古代建筑以木构架为主

众所周知,中国古代建筑物的主流是木结构,而欧洲古代建筑物的主流是石结构,两者间的差别十分明显。在我国古代,大多数建筑物都是木制的,大到建筑整体,小到装饰物品,都离不开木质材料,因为木质具有让人感觉温暖、实用、轻捷的特点,传达出一种入世的生活气息,符合古人对朴实生活的追求。另外,木构架之所以能够在古中国作为主流被长期沿用,是因为它拥有资源便利、使用灵活、施工速度快、便于修建、节省材料与金钱等明显优点。而且,木头即不会造成环境污染,还可以通过植树再生,再加上其轻便易得,是古时建筑技术还不发达的中国能够应用到的最好的建筑材料。因此,木构架才能成为数千年来中国古代建筑物的主流。

3、中国古代建筑的装饰内容丰富、色彩多样

古中国是一个思想与文化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时代,奔涌的思想需要宣扬,优秀的文化需要传承,这些都体现在中国古代建筑之上。在我国的古建筑上经常出现的装饰纹样有青龙、白虎、朱雀、神龟等动物,还有各种花类、神兽、祥云、人物等内容雕刻于古建筑物之上,这些丰富的文化印刻与建筑物之上,完美的将优秀的文化记录并传承了下来,实现了建筑艺术的升华,留给后人以珍贵的艺术瑰宝。还有,中国古代建筑对色彩的应用十分广泛,古人好喜所以古建筑大多以红色为主,又会根据自己的喜好辅以不同的色彩,实现中国古代建筑物色彩的合理应用与协调搭配,使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色彩丰富多样。

4、中国古代建筑多以中庸和谐风格为主

首先,我国的古代建筑物是典型的对称型建筑物,一般都具有纵横轴,以体现我国古建筑物端庄整齐的特点,使得我国建筑物看起来和谐、端正。另外,中国古代建筑亲近自然,在我国的古建筑中花园是必要部分,因为古人崇尚自然、敬畏自然,和谐于自然的环境意识,更自觉更深刻地体现在园林建筑中。因此,中国古代建筑中的中庸和谐之风极受古人推崇。

5、中国古代建筑受封建等级制度的影响

过去的几千年里,我国是一个封建专制集权国家,封建等级制度森严,不仅人们的权利有严格的等级分化,人们的居住建筑物也受封建等级制度的影响而有等级区别。在封建等级制度的影响下,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生活区域被区分开来,形成不同规模的建筑形态。为彰显君王的绝对尊贵地位,最高统治者往往住在高大雄伟、气势恢宏的建筑物中心,这对君王进行统治管理具有深远影响。然后,建筑物中心的四周环绕着大片的贵族建筑物群,最外层才是矮小阴暗的民房建筑物区域,这种建筑物区域分布方式,受严格的封建等级制度的影响,体现出上下有序、尊卑有别的古代文化。

二、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对现代化建筑艺术的启示

1、现代化建筑应该多提倡“天人合一”思想

在现代化建筑物中,极少有自然的身影出现,当今的人们早已远离甚至脱离大自然,这使得人们错过大自然的美好。因此,现代化建筑应该多提倡“天人合一”思想,人们应崇尚自然、敬畏自然,和自然万物紧密联系,联成生命共同体,从而形成一种积极乐观的主力,促使人们去探求、亲近与开发自然,使人们领略自然的美好,启发人们热爱自然并主动保护自然。

2、中国的现代化建筑艺术应体现中国传统文化

建筑的文化内涵表明,建筑艺术风格的形成和发展不只是物质因素的作用,更主要的是精神文化因素促成的结果。欣赏建筑艺术时,我们要时刻把产生它们的时代的、民族的、地域的文化土壤联系起来,这样就会产生更深刻的感受。若要有力发展中国的现代化建筑艺术,则应学习古人将思想与文化赋于建筑之上,能大大丰富现代化建筑的内涵,使得建筑物拥有真正的精神灵魂,让中国传统文化得到有效继承与发展。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观点,中国建筑艺术还在发展,新的中国建筑艺术,在非常杰出的中国传统建筑艺术成就的荫庇之下,经过与新时代的融合,必将取得更大的辉煌。因此,我们应深入了解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特点及形成原因,通过加强人们对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了解以实现对旧建筑的保护,同时使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对现代化建筑艺术的发展有所启示。

参考文献:

[1]熊利萍.中国古代建筑艺术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09(14)

[2]殷莉晶.汪振泽.胡岩.试论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特征[J].《建筑与预算》.2014(6)

[3]王凯莉.顿丽娟.钟爱萍.邂逅中国古代建筑艺术[J].《科学导报》.2015(18)



本文由重庆天曜建筑科技提供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