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添加收藏

您好! 欢迎来到重庆天曜建筑科技有限公司

微博
扫码关注官方微博
微信
扫码关注官方微信
电话:400-123-78798

您的位置: 主页 > 重庆天曜资讯 > 技术资讯
技术资讯

A建筑事务所丨ELcroquis No.196

发布日期:2024-03-10 来源: 本站 阅读量(

在国内,教育建筑是规范最为严格的建筑类型之一,来自规范、办学模式、预算控制和土地这四方面的制约条件使得教育建筑在满足了结构、功能、日照和消防的量化指标之后,建筑呈现单一性和雷同的串串烧的形式。但在这些限制条件下,也逼着建筑师用积极的态度去突围,去探索空间的可能性。

建筑空间的功能在现代社会得到极大的丰富,商场不在仅仅是购物场所,书店不再是纯粹的购书空间,教育建筑也是如此,教育空间的变化,就是去与现代教育观念发生转变进行呼应,探索校园空间的可能性何尝与每一位孩子踏入校园去探索自己的可能性是相同的。


1.嘉定桃李园实验学校(大舍建筑)

桃李园小学的单元是一个嵌套关系,存在三个层次,最上边是的层次是按年级分的五个教学单元,在加一个行政单元和生活单元。每一个单元又不是纯粹的房子摆在那里,而是建筑实体和外部空间的混合。

把专有教室分散布置在各个教学楼底层是设计的最大特点,通过专有教室的弹性建立庭院,创造的是更好的渗透关系。最大的突破点在于底楼,底楼并非都是房间,最大的单元就是一个房间,在配合走廊和架空庭院,是一个多孔和弥散的空间,最为关键的是形成了上下两种性格的空间,楼上的教学空间较为安静,楼下就是一种弥散关系。这比大舍前几年的青浦少年活动中心的空间逻辑更进一步,更加开放的打开底座。

2.德富路中学(张佳晶 上海高目建筑设计事务所)

在模式化、标准化的新校舍,又怎么能体现出对于办学模式和教学观念的活力和创新的探索,对于政府和开放商这两个主体来讲,能够完成规范的标准为目标,追求特色化办学也不过是提升一下宣传卖点。这种情况特别是出现在遇到投资额度时。经济只会更加固化这一格局

德富路中学从挑战传统的带状布局设计呈现田字形网格布局到有田字形布局影响产生的正方形教室,从连接教室与教室之间形成的丰富的路径转化到关系教室学生氛围的窗户高度,还包括对风雨操场的新的认识,建筑师都在主动触碰既有规范,从使用者出发,尝试对校园建筑重新思考。


3.同济大学附属实验小学(刘宇扬建筑事务所)

同济大学附属实验小学中院落式的空间布局,地势高差的自然转换,建筑形态的错落,运动场,坡地,共同构成具有自由活力的校园建筑。

校园建筑在纸面设计中,面对土地指标和设计规范,大部分建筑走向计算日照得出串串烧的格局,而建筑的真正的使用者,可能直到施工图阶段才会出现,提出一些修改建议。学校的空间模式应该有师生的教学和运作来决定,如果不去思考学校是如何运作,设计出的建筑成品到使用阶段还是按照惯性方式去使用和改造,最终产生的错位,将会需要比设计和建设更长的时间去弥合。

4.5.北京大学附属中学和北京大学附属中学朝阳未来学(Crossboundaries董灏)

这两座建筑都来自董灏老师,放在一起来看比较好。北大附中作为一个改造项目,对于新旧的平衡关系就非常重要,就非常需要与使用者,也就是校方有充分的沟通,这可能也是区别于其他项目的地方。

北大附中作为从教育理念层面就比较推崇创新,在设计阶段就与设计师有良性的互动,校方对教育新颖的想法就会激发设计师探索,而设计师的设计也会激发校方的思考,这种良好的互动,对于建筑师和校方来讲都是非常重要。北大附中的教育理念就是让校园更加开放,保持教学的开放,拒绝用单一的标准去评判育人,这种教育理念从建筑形体的设计,空间的设计到桌椅摆放都一以贯之,保持了极高的完成度。

北京大学附属中学未来学校不仅有设计师在设计上的突破,也是校方先进的教育理念的支撑,使建筑空间真正能够物尽其用,校园空间打破隔墙,改造为灵活的隔断墙,将原来单向的空间布局变为多向。在每个单元空间上形成一个向外突出的折角,在室内外都创造出更多的空间。结构的改变,不仅改变了空间,也改变了整体的教学方法。彻底打开教育空间,不再强调教室,而是强调学生本身,学习空间不在局限于教室,学生可以在任意的地方学习,去满足自己的需求。

规范不仅是一种约束和束缚,更容易培养一种惰性,规范量化了尺度,没有量化空间和模式。在此背景下,建筑师也就不在讨论这个问题,遵照规范就能万事大吉。现行标准下,规范和量化的东西是无法突破的,未明确量化的部分还是可以做些文章。建筑师往往选择公共空间入手做文章,比如空间组织模式,比如公共交通空间的变化。接下来的∞幼儿园、四川雅安集贤幼儿园、上海张江万科实验幼儿园和三环幼儿园都是如此。而华东师大附属幼儿园的六边形教室则是从内核空间入手,实现包括建筑整体肌理的内外统一。


6.∞幼儿园(曼景建筑)


7.四川雅安集贤幼儿园


8.上海张江万科实验幼儿园


9江阴市第一初级中学

对教学楼西侧的公共空间进行拓宽,通过层层退台形成架空露台,整体呈现谷地空间。

10.11.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幼儿园(祝晓峰 山水秀建筑事务所)和三环幼儿园 (普泛建筑)

祝晓峰老师设计的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幼儿园选择从幼儿园的内核空间入手,采用六边形单元布局,是从建筑的内核空间入手,从改善教室这个内核空间的质量入手,对于教室内部空间的师生交流方面做出进一步的改变。当然,蜂巢状的组合也更加适应斜边的倾斜,是内部和外部空间更加具有活力和凝聚力,根据日照和功能需要进行灵活组合。

对比另一个具有六边形空间特征的幼儿园——三环幼儿园,由相互交错叠落三个六边形形体组成,带来了丰富的空间独立性和亲密性共存的魅力。细看平面与华东师大附属幼儿园对比,其变化更多的来自与公共空间的组织,是在不触碰内核空间的情况下对公共空间做出的最大努力。

现行的中小学布局模式就是将连廊把若干栋三四层的教学楼串在一起,穿插布置活动场所,教学楼外的活动场地处于日照考虑,这样的外部空间氛围消极。而建筑的内部空间,由于采用鱼骨式布局,走廊尽端出现很多消极空间,再加上均质的普通教室和专业教室,最终呈现出的是缺乏领域感和空间氛围教育建筑。通过围合方式的变化形成不同的领域感。对于空间的属性有更丰富的界定,哪些区域是公共,哪些区域是半公共使建筑环境更加具有场所感。建筑师设计的出发点应该是去该改变空间体验或者说让空间体验产生逻辑。


12.夏雨幼儿园(大舍建筑)

夏雨幼儿园是大舍早期的建筑作品,是一种底层高密度院落空间和上层分散体量的叠加,适度创造空间的隔离,创造“内”“外”的差异,散落布置的建筑相互聚散的状态产生空间张力,营造亲切氛围。这种逻辑延续发展,在文章开头的嘉定桃李园实验学校采取的也是相同的使用模式和空间体验。


13.嘉定新城幼儿园 (大舍建筑)

大舍的嘉定新城幼儿园的设计就是从对抗这种能效化的交通系统和功能系统入手,实现公共化的交通空间体验。通过庭院营造从教室空间、走廊空间到活动空间、户外空间的互动。整个学校从整体实现串联,避免死角这种消极空间。以坡道为主要交通联系的中庭提供了超越日常经验的空间体验。这是一个令人兴奋的、有趣的、有活力的、有想象力的空间,是每个儿童每天在进入这幢建筑之后,再分别到各自的教室去的必经之路,这是一个被刻意“放大”了的空间体验,它揭示了这幢建筑所有与众不同之处的根源。


14.义乌新世纪外国语学校

在教育的空间布局是否能够实现突破,土地是否标准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土地不那么标准,要么特别大,要么特别小,建筑师的发挥余地可能更大。义务新世纪外国语学校项目容积率接近1.4,传统的连廊串联教学楼的规划无法实现,设计师将建筑的同质化功能集约布置,再通过巷道和院落让建筑尺度更加亲切。


15.中福会浦江幼儿园(致正建筑事务所)

建筑色彩也是教育建筑中需要讨论的部分,许多幼儿建筑会在设计中带来大量色彩,在加上后期使用中,老师和学生对建筑的使用会更增添建筑色彩的丰富,乃至达到凌乱。家具、玩具和绘画在加上设计师的建筑色彩,就会使建筑中色彩过度。

主体建筑正面为灰白涂料、侧面为彩色涂料凸显体量的凹凸错落感。银灰色的铝镁锰板坡屋顶平衡了与其同向的侧墙面的色彩变化。室内也以白色涂料墙面作底,结合楼梯、中庭、班级卫生间等的明快色彩凸显空间中的认知重点。

机器对应着硬性和严格的线性对应关系,我们并不希望我们的学校建筑是一台教学机器,一切都有严格的对应关系,校园中更多的是应该具有弹性和暧昧的网状联系,而不是强调效率的唯一性。

在现行规范不变的前提下,建筑师更多的尝试从路径和空间体验的结合入手,让走廊,楼梯这种服务空间转化为活动空间、展厅、剧场等活动场所,有时其交通功能反而是附属功能。


16.北京四中房山校区(李虎,OPEN建筑事务所)

建筑师尝试创造更多开放空间,在建筑的垂直方向创建多层地面的策略,是建筑的功能空间组织为上下两部分以及通过中间地带的模糊关系实现一种网状的接触、支撑和联系。这既是一种营造空间的策略,又是一种学校正式的教学空间和非正式教学空间的关系。


17.天津华旭小学(直向建筑)

设计师搭建了一个足够开放的平台去包容来自各方的需求,这里如同中枢,各种能量到此汇聚,产生化合反映,不同高度的楼梯、坡道和桥梁,连接建筑的各个方面,建筑的形体也因此而产生影响。


18.杭州古墩路小学 ( GLA六和设计)

19.坑梓中心学校初中部扩建项目(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不同优秀的建筑案例中体现出的建筑师针对不同关注点进行突围的差异,构成的这些设计的独特性和针对性,也是当下我们学习的意义所在。

tip1 其他优秀案例:

北京市一六一中学回龙观学校

张家港凤凰镇中心小学

深圳龙岗贤义外国语学校

tip2 案例参考文件

链接:pan.baidu.com/s/1w_GaVb 密码:jkcr

我们思考当代学校如何成为不同阶段的学生身心成长的场所,思考当代空间如何能打破千篇一律的规训形式,释放出学习体验的无限可能性。

基于此,我们遴选了当下中国最具代表性和多元性的教育建筑作品,从顶尖院校到乡村学堂、从国际背景到革命老区、从旧房改造到灾后重建、从老年学校到幼儿园......在自然中、在闹市里,这些教育建筑项目以空间形态多样化的实践,向使用者赋能。

为延安大学这一地处革命老区且富有深厚历史文化积淀的大学设计新校区给设计者带来充分机遇与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一系列值得深思的问题,诸如如何在立足于现实的同时连通过去与未来;在体现「地域特色」的同时不拘泥于场地,并体现「时代精神」;在厚重的历史与蓬勃的新时代之间寻求兼而有之的平衡;同时作为高等学府,亦不能舍弃不忘初心的人文气息。我们希望设计区别于既有的程式化新校园格局,立足于延安,探寻出一条体现延安精神内涵及地域文化的大学之道。

延安的本土传统建筑形式是层层退台的窑洞,这也是延安大学最具标志性与传承的建筑符号。新校区设计以此为灵感,强化地域元素并沿袭历史文脉,这一传统建筑符号经由现代萃取后贯穿于整个新校园的设计中。窑洞符号的应用并非对延安传统建筑形式的简单照搬,而是基于对校园文化与其实际功能的考虑。比如,以窑洞形式堆砌出的极具雕塑感的拱廊空间,既是建筑的基底和交通空间,又为学生和教职人员创造夏天庇荫、冬天御寒的绝佳社交场所。

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贯穿在整个校园的构筑中。设计者围绕图书馆组团设计了一系列服务于学术交流的场所,诸如公共广场、庭院、连廊以及平台等。这些公共空间尤其注重步行的可达性,从而促进以人为中心的学术、社会交流。校园的建筑形式虽以强烈的雕塑感和历史质地致敬了地域与文化传承,但并没有因其厚重的历史感脱离人的尺度和现代校园功能需求。通过景观设计,丰富的绿植营造出多层次的校园环境,营造出亲人的尺度和轻松的高校校园氛围。

在设计初期,团队对各地大学新校区进行实地调研,因此在设计中尤为注意规避现代中国大学校园建设的浪潮下出现的趋同性。在对设计的推敲过程中,建筑师首先对场地的空间特征以及延安和延安大学的历史文脉进行了梳理;尔后对窑洞这一独具特色的建筑符号进行了研究,从中提炼了文化特色与材料加工,由资深工匠在基地现场试验,对比不同敲凿方向和深度的黄沙岩石材在不同光影下的质感变化,最终决定选用当地黄沙岩石块,由当地工匠手工敲凿,并以传统手工密缝的方式砌筑。旨在扎实立足对于材料、构建技术以及当地历史人文的理解,达成由延安这片土地中自然生长出的原生美学,更避免了异地加工与运输导致的资源浪费。

延安大学新校区设计立足于对本土建筑深刻的研习与体验,建筑师用现代建筑语汇对延安最具代表性的退台窑洞、十字砖孔、土黄色调等建筑语汇进行了全新的诠释和提炼。


环顾朝阳未来学校,其外立面处理手法丰富,色彩浓烈,开窗形式多样,并不像一所规规矩矩的传统校园的样子。这所学院的理念是「教育无处不在」,认为校园应该是室内教学空间的延续,价值一致,不可割裂。基于对这个理念的认同与推敲,建筑师从设计初始就将景观也纳入考量。

朝阳未来学校校方将新校园的整体改造都为托给了设计师,基于「从建筑到标识」的整体设计方法,设计师在校园内布置了一条慢跑道,成为景观语言与教育理念一致性的集中体现。这条跑道承担了双重功能,即是一条运动路径,也是步行主路,在紧凑的用地中被高效利用。这条跑道也承担了串联校园空间和景观的角色,与沿途的建筑、场地分别形成尺度适宜的关系,学生们在自由形状的路径上,可以通达不同的空间,观赏不同的场景。一个单一层级的动线,使得空间的层级也平等了。头尾相连的蛇形跑道,鼓励一种更自在、自主的决策路线。

一般与封闭式社区相匹配的,是环绕包裹的围墙。而在在朝阳未来学校的校园边缘却并没有建起围墙。界限空间往往缺乏设计投入,成为极少与人产生互动的隐形消极之所在。而在朝阳未来学校的界限空间设计中,设计师尝试为它赋予一些积极功能:围墙的墙体组件被打破了连续性,内置了屋顶和座椅、增加了通透的「游廊围栏」。如此一来,原本出了遮挡隔离毫无用处的建造物,化身为校园内的非正式社交空间,同时,也深化了校区与社区的联系。


类似北京大学附属中学这样始建于上世纪 60 年代初的传统校园,惯常可见的是均质排布的教学楼、运动区、和逻辑单一的绿化带等。校园的交通动线,也常常是车行干道为主,人行动线为辅。虽然校园内行人的通行频率与范围都远大于车辆,在传统校园设计中,行人活动的优先级却被排在了车之后。Crossboundaries 在接到校方委托重新整理设计这座老校园核心区的景观之后,首先思考的,便是景观对于教育的作用和意义。

对于学生而言,教学主配楼的设计固然重要,但辅助空间却承载着校园生活的体丰富体验。作为规训内的局部「小自然」,打破自上而下的设计思路,是否可以从学生的需求和体验来重新设计景观空间?基于这样的思考,建筑师将高度分割而封闭的「刻板空间」,化解成开放而连续的「自由空间」。建筑师希望将空间的支配权教回给日常生活中的使用者,以空间的灵活性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校园作为全校师生通行、活动、驻留的综合场所,其丰富的层次更加接近真实社会,也就比很多功能空间蕴含更多跨界、多元的教育和交流机会。

第一步要做的,就是调换校园内人和车优先级次序。本着以行人活动为核心的设计原则,建筑师将校园核心区的主要机动车道彻底取消,把更多路权和活动、停留的自由还给师生。原本景观和空间的关系中,有多个封闭的单一功能空间,在建筑师的重新整理和联通之下,孤岛的边界被模糊和延展,整个校园的动线更为流畅,形成了更完整的自由区域。

原本校园中心区域的草坪空无一物,学生和行人匆匆走过,空置的的绿地无法汇聚人气和活动,形成空间利用和景观使用上的浪费。对于这片面积大、利用率低的场所,建筑师希望让所有「看的绿化」都转化为「人的空间」,在草坪内部及道旁树周边添加了几何拼合的户外坐具,角度丰富,使草坪变为露天教室和公共客厅,促发了学生的互动和交流。


随着城市大快速发展,高层甚至超高层居住区形成的聚落式城市空间,极大地对城市基础服务和公共功能提出了更大的需求。教育空间不再以零散的形态分布在社区中,取而代之的是对资源整合集中的教育综合体。

位于海南省海口市,海口寰岛实验学校初中部需要提供 24 个班级,共计 1200 多名学生的教学教室、兴趣活动室、学生宿舍和食堂等。由于场地位于市区内,周边的高层住宅建筑对场地形成了较强的包围感和压迫感。项目起始于思考学校如何在高密度的城市空间中,如何成为学生提供舒适的学习环境以及心灵成长的场所,而非应试教育制度的机器。

建筑师在设计师并不倾向于与周边快速生长的城市发生过多的关系,在平面布局上强调建筑的向内性,操场位于场地中心,教学楼与宿舍楼各位于场地南北两侧集中布置。通过建筑体量对空间的划分,教学楼呈现出一大一小两个庭院,形成丰富的校园空间层次与视线联系。

针对场地受限的局促条件,建筑师架空了教学楼与宿舍楼的层层空间,两层通高的中心庭院通过大台阶与操场相联系,既是休憩交流之所,又成为面向操场的看台。教室对称分布于教学楼的东、南两侧,形成严肃有序的对外界面,兴趣教室则分别以独立体块面向庭院展开。建筑的室内外造型,兼具光学和声学的考量。弧形屋顶为美术教室创造均匀稳定的用光环境,音乐和舞蹈教室采用了拱形吊顶以达到良好的声学效果。建筑形态同时又是对热带气候的积极回应:架空以遮风挡雨,柱廊强化自然通风。屋顶活动平台为学生提供了额外活动空间的同时,减少吸热并降低室内温度。

在常规的教学空间之外,建筑师着眼于那些没有明确功能界定的日常空间。从某种意义而言,学校是一座城市,需要提供除上课外的多重日常体验。中心庭院形成了具有内聚性的场地,成为集体活动的舞台;扩大的走廊形成了一系列突出、错动的

使用 App 查看完整内容

目前,该付费内容的完整版仅支持在 App 中查看



本文由重庆天曜建筑科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