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添加收藏

您好! 欢迎来到重庆天曜建筑科技有限公司

微博
扫码关注官方微博
微信
扫码关注官方微信
电话:400-123-78798

您的位置: 主页 > 重庆天曜资讯 > 技术资讯
技术资讯

参与其中的每个人都时刻与无言的建筑进行着互动

发布日期:2024-03-20 来源: 本站 阅读量(

图为林达川为三味书屋作的油画

中国古代私塾是农业时代教育的产物。私塾环境相对封闭,布局严格按照礼教进行,强调了先生的权威性和学生的服从性。然而,正如鲁迅所描写的三味书屋一样,私塾生活中大量的说教和背诵使得学习生活枯燥乏味,学生还要时刻担心犯错而受先生惩罚,不仅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更无法培养创造力和思辨力。

中国近代教育引入了西方的班级授课制,学校建筑也较之前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所典型的中国中小学校园包括教学楼、行政楼、图书馆、学生宿舍、食堂、操场等,当然还有一座气派的校门以及与外界隔绝的围墙。学校的整体布局昭示了以教师为中心的理念。比起学生,教师有更多机会使用学校的建筑资源。

教室是体现“教师中心主义”最为明显的场所。教室几乎是千篇一律的长方形建筑,白墙绿漆成为一代人对教室的特殊记忆。讲台把整个教室空间分成两大部分:教师空间和学生空间。教师空间包括高于地面的讲台、讲桌和黑板,学生部分则是摆放整齐的课桌椅,以及教室角落里的扫除工具。

资料图:某中学教室

讲台的凸起显示了教师的权威地位,即教师是知识的拥有者和传递者,在教室内占据着知识高地,自上而下向学生传授知识,体现了从点到面的知识传播途径。相比之下是排排坐的学生,每个人都背对着同学,眼睛只能单一地看向黑板方向,坐在后排的学生与老师之间遥遥相望。这种秧田式座位不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讨论,显示了整齐划一、强调控制与纪律的特点。

尽管基础教育在过去一百年间经历了多次变革,但学校建筑却依然如旧。下图是80年代的中学教室,跟今天的教室相比,本质没有任何变化。多媒体的应用并没有打破教室的空间布局。

资料图:上世纪80年代的教室

传统的学校建筑与布局已经无法满足现代教育理念的需求,特别是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造力、批判性思维、合作意识等方面,学校建筑显然已经成为了羁绊与枷锁。就像80年代的影院无法播放3D电影、给人以更好的观影体验一样,以往的学校建筑无法提供灵活、自主、平等、自由、个性、对话的场所。

圆桌式座位便于讨论

草坪成社交与学习的公共空间

本世纪初,美国创建了“重建美国学校联盟”,对全国学校建筑质量进行改善,同时重新设计学习环境。位于新泽西州的劳伦斯维尔中学(Lawrenceville School)便是其中一例。劳伦斯维尔中学成立于1810年,此后的日子里,这所历史悠久的学校并没有以“维持历史原貌”而停滞不前。1936年劳伦斯维尔中学采用哈克尼斯教学体系,实行小班制教学,每班不超过12人。教室采用圆桌式座位形式,相隔最近的两位学生不小于30厘米,而坐在椭圆形圆桌两端的学生离老师的距离不超过3 米,充分保证了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资料图:劳伦斯维尔中学教室

此外,劳伦斯维尔中学把校园内的草坪作为学生活动的公共空间,供学生讨论、学习、运动、社交等等。

资料图:劳伦斯维尔中学草坪

同样的设计理念在悉尼科技大学的教室也有体现。悉尼科技大学投资约12亿澳元对校园进行了改造,使原本静态的校园融入到极富动感的城市中。该校实行小班教学,教学楼的教室本身被设计成圆形,老师处在中心位置,学生围老师而坐,实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360°互动。该校设计、建筑和建造学院副院长安东尼·伯克教授在接受采访时介绍,学校的建筑不是单独存在的一部分,而是影响着每位参与者。

资料图:悉尼科技大学周泽荣大楼内部360度无死角的椭圆形教室

“从过去的以教师为中心变为以学生为中心,”悉尼科技大学INSEARCH学院设计与建筑课程主任马修·霍尔特博士说,“教室更像是一间设计工作室,在这里可以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团队精神,进行项目学习,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是非常惬意的学习场所。”

北大附中进行校园建筑改造

多功能可折叠墙帮学生聚焦学习空间

学校不再是简单地由建筑物组成的“围城”,而是一个开放的场域,参与其中的每个人都时刻与无言的建筑进行着互动。校园里面的任何装饰与布局都是对参与者某种行为的期望,或是希望学生敢于质疑老师的观点,或是期待老师平等友好地与学生对话,学校建筑本身成为隐形课程的一部分。

乔治亚大学学校设计与规划实验室是美国代表性的学校建筑研究机构,该实验室对学校建筑每个要素都做了深入研究。他们认为,学校建筑应考虑的主要因素有:色彩、光线、声音、活动、流通、循环、视野、设计、比例、位置、户外区域等。学校建筑及其空间要使师生感到愉悦、平衡、和谐,让学生感到友好,保持放松的心态,减少对学校环境的恐惧感和疏离感,增加心理上的安全感和归属感。

在国内,北大附中对自身的校园建筑进行了改造。26,000平方米的新馆突破了传统教育建筑的理念,基于学生个体的成长与发展,针对未来教育做出了改变。

资料图:北大附中连接图书馆和运动场的区域

图书馆之前位于道路终点,现在被改建成一个活跃的十字路口,通过多功能厅与运动场相连。多功能厅并不是单纯得起“桥梁”作用,而是把连接区域改建成一个交流区,供来往师生讨论、休憩。

资料图:北大附中艺术中心

艺术楼的多功能空间给人的第一感觉是开阔。没有了之前的固定舞台和座椅,换之以木质阶梯坐席,通过两侧的石台阶进行上下。这一设计突破了表演者和观众的界限,也拉进了观众间的距离,使得艺术表扬仿若触手可及。此外,由于多功能区处于核心位置,由此可以直接通往美术教室、音乐教室、体育馆等场所,连通了建筑本身。

资料图:北大附中教室

最受关注的教室也有了极大变化。区别于以教师为中心的设计,教室成为学生进行自适应学习的场所。可以发现,实体的“墙”没有了,而是换成可折叠墙,为学生学习创造一个聚焦的空间。此外,这面墙具有多种功能,集白板、储物柜、水池、多媒体、壁龛座椅等于一体。教室内的天花板进行了高低不同的设计,同时,色彩的搭配营造了惬意舒适的学习环境。

相较于传统学校建筑,与新的教育理念相适应的校园建筑往往有以下几个特点:

※ 校园内便于学生聚集和交流的场所增加,比如活动中心;

※ 走廊功能增多,一般设有桌椅方便学生休息和讨论;

※ 教室、讲堂、音乐厅等多改为半开放式结构;

※ 墙角等狭小空间改造成休息区,供平时接触少的学生来此交流;

※ 校园内各个建筑之间彼此连通,且更注重室内与室外的连接。

突破“牢笼”和“铃声”的校园建筑把学校真正变成学习与成长的乐园。以下是几个美国校园建筑创新的例子,体现了美国教育在培养学生自我导向能力、独立能力、合作能力、创造力、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努力。

资料图:图书馆

资料图:课堂

资料图:大厅

资料图:户外教室

采写:崔浩/搜狐教育・智见

搜狐教育・智见独家稿件,未经允许,谢绝转载!

智见介绍: 搜狐教育原创账号,给家长和老师介绍适用于7-16岁孩子的素质教育课程及实践活动特色,帮助孩子拓宽国际化视野,提高软实力。在这里你可以触达百余位知名专家的教育理念和实操方法,让你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路上不再孤独!



本文由重庆天曜建筑科技提供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