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添加收藏

您好! 欢迎来到重庆天曜建筑科技有限公司

微博
扫码关注官方微博
微信
扫码关注官方微信
电话:400-123-78798

您的位置: 主页 > 重庆天曜资讯 > 行业动态
行业动态

都是都思维开阔、志趣丰富、内心温暖的少年

发布日期:2024-01-11 来源: 本站 阅读量(

原标题:我们改造出一所新式学校的样子

对提雅学园来说,校区的空间不仅仅只是一栋建筑,更应该是一个充满了温度的助力器。

(本文作者:

吴越,建华提雅学园视觉艺术领域学术导师、首席设计师,清华大学艺术硕士,曾深入黔东南侗族进行数字媒体科普、参与中国北车动车项目设计。

耿婧,建华提雅学园空间设计学术导师,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景观建筑硕士,曾于澳洲设计公司担任UI、景观设计师,于澳洲从事多年美育工作。)

作为与建华提雅学园从0到1共同成长起来的大伙伴,我们一直认为:学校教育的创新变革,不仅仅是教育培养方式或者课程体系,学校的空间场景就像另一位富有生命力的有光伙伴,同样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环境里的每一个人。

在推动这样一所面向未来的新式全球化高中落地的过程中,为了让提雅学园秉承的教育培养理念,可以融入到大小伙伴们生活的每一处角落,我们打造了属于自己的空间设计团队,牵头负责提雅学园未来空间的设计改造。

在团队大伙伴们与美国南加州大学建筑学院前院长、著名华裔建筑设计师马清运老师及其团队,以及与施工方不断地交流碰撞中,我们基于原设计主体结构,从第一版设计图纸着手,直至最后一版设计图确认,整个过程中我们减掉了40面竖墙体、1846㎡楼板构造。在经过消防以及承载安全等进行了全面评估后,我们对整个校区空间环境及教育场景,进行了全方位的创新设计与重塑。

就这样,一所与任何学校都不一样的新式学校空间,落地了。

在伴随学校空间创新改造的过程中,我们也不断推动建筑设计视角与教育视角的理念融合。

本文中,提雅学园空间设计团队中的吴越、耿婧,带我们一起探寻——这幢看起来方方正正的楼体内,我们不曾遇见的新式学校的样子

提雅学园所在的高中楼,位于整个校区的最南侧。楼前多层高耸大气的白色门柱的造型简洁而不失活泼,整栋大楼外立面保留着与整个校园建筑风格一致的红白相间的统一基调,鲜明的色彩对比激活了原本单一的校园与城市的边界。

随着视线走进大楼,开敞明亮的挑高大厅和一览无余的空间形式会瞬间打破你脑海中对于传统学校空间的概念,你不禁会想:“这是学校吗?”

与传统的教学楼空间设计不同,提雅学园一直秉承一种开放包容的理念,从课程设置到空间规划都是如此。

在空间规划的前期,虽然教学空间的外部设计和主体结构不能改变,但我们还是希望能够从创新教育的初心出发,尽可能还原一个能够“让教育回归真实”的空间。

回到“学校”这个词,载体是建筑空间,其本质应该是“人”,无论从什么维度进行思考,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让这里的伙伴,对这个空间产生归属感和认可感,同时,这个空间又应该是多元和开放的,引导他们在这里探寻自我。

因此,关于与“学校”有关的建筑,应该由“人”来决定空间的特点与属性,当空间中的主体所发生的行为设定愈来愈明确的时候,空间的规划思路会更加明确。

随后,我们与马清运老师团队一起,各自从教育者和设计者的2个维度,为这座外观看似传统的教学楼,注入新的灵感。

作为教育者的我们,关注育人的本质,关注教育空间是否能更好的支持伙伴们的行为和状态,能否以人为中心。而设计师们则更多的是统整我们的需求和状态,然后通过设计手段将其最大化实现。

我们时常在思考,好的学校建筑空间应该是什么样子?是功能?是造型?还是体验?

伴随着新校区落地,我们看来,学校建筑空间不再仅仅是建筑设计的问题,而是一个融合了教育学、设计学、环境心理学、技术等多个领域的问题。

在空间的设计改造过程中,我们最关键的是在初期就明确了改造的初心。

学校空间应该符合教育的本质,是真实、平等、自发而自由的,它会和使用者产生某种精神和物理层面上的契合,最终两者融为一体。

为此,我们在设计改造中,进行了许多功能层面的创新。

  • 多样的复合让空间不断变化:

为了能应对各种方式的学习、活动和交流的需求,我们在建筑中分配了大量的灵活空间去容纳这些多元的要求。比如,随处可见的异型台阶、功能定义模糊但又灵活高效的复合型公共空间、带隔板的教室等。

灵动空间的广泛使用,让伙伴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更加频繁和便利,方式不再被特定的模式所制约。比如学院空间里面的异型台阶的应用,有时是大家放松和交谈的好去处,有时又变成了一处小型的沙龙分享角,也可以在此处看书休息。

在提雅学园的许多教室中,随处可见到挂在轨道上的隔板,伙伴们可根据不同的课程模式,将一间教室瞬间区隔成2间、3间,甚至更多的讨论空间。它们不仅是多样的,而且是可变的、成长的。

这样的复合型空间,在提雅学园的正式化学习空间中,占到了75%。

建筑空间虽然最终会以一定形式表现出来,但我们不希望这些空间因为施工完成而定型,而应该让小伙伴感受到他们对这些空间的主导权,让这些场域因使用方式不同而呈现不同的面貌,然后沿着一种趋势不断变化和生长。

  • 让空间成为随时随地捕捉灵感的载体:

在提雅学园的学校空间里,常会看到这样一个有趣的景象,大小伙伴可以随处在墙上写写画画,而不担心墙会被弄脏。那是因为我们把大面积、原本乏味的白墙,变身成为了可书写的墙面。

虽然外表并无改变,但无处不在的可书写墙,成为了我们的灵感捕捉器。随时可以涂涂画画,随时可以记录所思所想,随处可以引发交流讨论。

书写墙的使用,是因为我们坚信,学习是随时随地发生的,不限地方、不限时间、不限状态、不限形式。教育空间存在的作用是为了辅助和顺应孩子的天性,而不是阻碍。

这样的可书写墙体的面积,占到了提雅学园竖立墙体面积的70%。

这样的学校才有可能是独一无二的,有着自己独特的气息、标识和力量,时间越久越让人着迷,能不断地、隐性地影响和启发在这里学习、生活的小伙伴们。

在深度剖析提雅学园自主研发的创新教育培养体系后,我们在创新改造的过程中,对整个建筑空间功能进行了打散重构。

对应不同的学习和生活场景,结合建筑物所呈现的结构风格以及所有使用者的具体需求和活动模式进行更加人性化和合理化的设计,形成了四大类独具特色的空间类型:正式化学习空间、社会生活空间、社会化空间和运营空间。

这四大空间类型是我们理解新的学校场景和样态的重要组成结构。

正式化学习空间:在此建构基础知识和认知的学习场所

这些空间不再是传统的教室模样,所有的正式学习空间以构建适合的学习场景为目标,能满足不同的教学需求。

教室类型不再局限于一种空间形式和空间样态,而是从“单一化”到“多样化”的转变,使其能够承载授课类学习、项目式学习、小组讨论学习、圆桌会议讨论、表现式学习、一对一教与学、独立学习等多种学习模式。

社会生活空间:在学校里面社会生活的缩影

美国教育学家约翰·杜威提出过“教育即生活”。他倡导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一种特殊的生活方式,从一开始就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发展。

教育既然是一种社会过程,那学校同样应该具有社会生活的属性,而社会生活空间正是一个这样的场域。这些空间模拟并微缩了在未来社会生活中的主要场景,在这里希望鼓励小伙伴彼此协作、共同探索,并发挥出他们无限的想象力、激发潜在的领导力。

例如,在提雅学园的2到5层,分布着4个功能面积相同的学院空间。在这里,小伙伴拥有独立自主的布置与使用权,激发和培养社区意识及协同能力,在这里组建有共同兴趣爱好、互相鼓励成长的学院社群关系。

比如,在提雅学园4-5层楼体东侧区域,我们还开辟了艺术美学空间,这里将是一个集艺术与美学为一体的感官体验复合体。在这个空间中会融合多种艺术形式,以展览、交流的形式,将校内外的艺术资源进行整合,伙伴们可以通过这里打开一扇通往艺术与美世界的大门。

社会化空间:将学校与真实的社会链接

学校不是一座孤岛,同样也是社会的一部分,我们通过社会化空间,将学校与真实的社会链接。在楼体1层,提雅学园的图书馆、咖啡厅、Inno Center、黑匣子、音乐工坊、体育馆等空间,都将通过不同的方式与社会发生着真实可交流的联系。

比如,图书馆是校园文化及文创产品的重要传播阵地,在经过安全身份验证情况下,也将在计划时间内向社会开放,外界可从这里看到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及有趣的文创产品。

比如,Inno Center是提雅学园的现代化创意仓库,是一个平等的创意聚集中心,也是伙伴们获得灵感的共同工作中心,也是一个吸纳和聚集社会创意资源的平台。科技企业也可以在这里以设立科技实验室、开设讲座、投资孵化创新项目等方式参与到创新中心建设。个人创客、科技爱好者、初创团队等,也可以申请进驻到创新中心进行孵化。

运营空间:充满活力的的工作场所

运营空间是一个能为大伙伴带来愉悦的审美体验和充满活力的工作场所。我们并没有按照常规的思路去设计一间死板的办公室 ,而是创造了一间强调团队合作并以共享环境为核心的工作场域。

我们并不想去死板的定义一个大伙伴的办公室,我们希望它会以一种开放包容且多变的姿态去适用于多种工作场景,拉近我们之间的距离。

运营空间包含了多种在工作学习社交中必不可少的区域空间类型,比如开放工作站区域、公共休息室区域、头脑风暴区、分享区域、茶水驿站和私人电话隔间等。

在提雅学园的空间创新改造过程中,对建筑结构的突破,是我们在持续改造的重点。

进入提雅学园的新空间,你会发现,很难去定义每一个空间明确的边界,比如过道两侧的区域、上下楼层之间……几乎所有公共空间都因为边界被打破,而变得灵活。这种不确定的空间关系,反而能为大小伙伴带来全新的体验。

  • 一幢上下贯通的开放空间

在总体格局上来看,建筑保留着主体原有的长方体的结构体系,地上5层和地下2层共约13,000㎡。在反复测算之后,我们对建筑内部做了重新定义和梳理。

从大门进来,一个上下连通的大楼梯贯穿了整个楼体,隔层的楼板被消解,楼层的概念做了弱化。在传统空间中“层”的概念根深蒂固,每一层孤立并且毫无联系,一入门大楼梯的设计强调了空间的纵向连续以及对共享空间的创造。

通过创造一个垂直的公共交往空间,可以将各层的活动串联起来,从而提供了一个纵向交流的界面。在4楼楼梯上,依然能看到1层大厅发生的事情,不仅在视觉层面多了一个看与被看的有趣过程,而且更加强调了行为和语言的可通达性,增加了交流沟通的机会。

  • 打破边界让空间使用彼此融合

关于走廊,是提到学校大家会经常想起的场景。站在走廊的班主任、挂在走廊的教师铭牌、写在走廊墙壁上的目标……等等。

不过,在提雅学园,看不到传统教学楼体内的走廊。虽然我们依然有了帮助楼层左右贯通的通道,但大量公共空间与通道的穿插结合,改变了原有的笔直封闭的走廊形态。

比如,我们专门跨通道开辟的学院空间、位于通道两侧的开放讨论区、自习阅读区、活动区等,这些空间具有不同的开放程度,通道与这些空间的融合,自然也成为了空间的一部分。

  • 体验左右流动性空间带来的轻松和自由

身处提雅学园空间之中,如果上下左右环顾,你会感受到在这里与人、与物的交流变得流畅互融。

很重要的一点,是我们在水平维度上弱化了隔墙的元素,从墙体的限制中解脱了出来,房间之间隔而不断、空间之间彼此开放,整个空间体验就是“轻”和“自由”。

我们希望学生在提雅学园能探索更多的可能性,而不是被封闭的房间滞留,让其内部自发的发生不同的联系、交流和行为,创造交流的需求。

我们常常喜欢站在这个全新的空间,看向远处,目之所及,都是美好而多样的教育生活场景。

我们希望,来到提雅学园的每一个伙伴,都是都思维开阔、志趣丰富、内心温暖的少年。

如果我们没有在空间上做出改变,伙伴们所处的位置,依然是一栋普通教学楼里一间一间的”豆腐块“状的教室,将他们束缚于一间间四面墙的格子空间里。又如何让他们相信且共同参与关于学习和成长的创新变革?

对于学校来说,新校区的空间不仅仅只是一栋建筑,它更应该是一个充满了温度的助力器。

未来,我们也会将关于校区布置的新进展与大家一起分享。

引用密斯·凡德罗的一句话:“把形式当作目的,不可避免地只会产生形式主义,而只有当内部充满生活,外部才会有生命”。

搜索「提雅学园」微信公众号



本文由重庆天曜建筑科技提供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