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添加收藏

您好! 欢迎来到重庆天曜建筑科技有限公司

微博
扫码关注官方微博
微信
扫码关注官方微信
电话:400-123-78798

您的位置: 主页 > 重庆天曜资讯 > 行业动态
行业动态

而“面对面”的知识传授和交流的传统方式完全可以被“桌对桌(如远程教育等)”的方式取代

发布日期:2024-01-26 来源: 本站 阅读量(

学校校园规划设计篇1

关键词:校园规划;学校建筑;建筑设计;校园规划

中图分类号: TU2 文献标识码: A

一.引言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迅猛发展期。与之相对应的是校园的规模越来越大,建设的速度越来越快,由于大规模的大学新校区的建设占用了大量的土地资源,对校园的规划和学校建筑设计成为设计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二. 学校建筑设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规划设计强求象征意义。譬如校园的平面构图要像龙、像火箭或别的什么什么,还要加上一些轴线组织如生态轴、人文轴、历史轴,等等。有这些象征意义和轴线本来并没有什么不好,但如果在规划设计中脱离实际、刻意求之,而忽视甚至损害交通组织、建筑的合理规模及朝向等实质性的内容,这就本末倒置了。

2.设计理念大而空。时下的校园规划流行谈理念,诸如生态理念、环境理念、空间理念、文化理念、可持续发展理念、智能化理念、网络化理念,等等。然而真正实现这些理念少之又少,提出的许多理念往往成为空口号,并没有相应的技术措施去落实。即使落实,有的也仅是以一种肤浅的方式去落实。譬如在有的学校的校园建设规划中,所谓生态理念,就是大片绿化;可持续发展理念,就是简单的分期建设等。

3.规模偏大,尺度失真。一般新建校区的占地面积较大,于是在规划设计中普遍追求大空间、大轴线、大广场,如要设置几公顷的水面,建设上千米长、百米宽的景观大道,数万平方米的广场之类。但这样的环境设计真的建起来后,就会发现失真了,往往与校园环境空间所需要的安宁、亲切、宜人的氛围相悖,学生和教师在其中活动,感觉并不舒服失去了人的尺度,校园就变成了一个非人性化的空间。对于一个人均耕地相对数很小的国度的校园来说,这种校园规划一味追求形式方面的大规模的思想和做法也是十分有害的。

4.景观设计脱离实际。目前国内校园环境设计流行有水面的设计,河、湖、池、塘遍布其中,仿佛“无水不成景”,也不管是否具有先天的条件。有的校园内外本来没有河流、湖泊,规划设计中却硬要整出湖泊、河流;有的校园附近有河流,却属于季节性河流,不一定能成为景观,有的就是排洪沟,在规划设计中却不管这些,非要把它弄成一道“漂亮的风景”不可,不惜花再大的代价。其实,除了水之外,山石、树木、建筑乃至雕塑小品,也都可以创造出有特点的空间环境,关键还是要 “因地制宜”,结合当地的地理、气候条件,宜水则水,宜山则山,宜林则林,强求不得。

5. 重形式,轻功能。校园的空间环境设计也存在重形式、轻功能的倾向。校园环境空间,往往除了景观作用,还具有很实际的使用功能,如集会、休闲、晨读、交流、 运动,等等,需要景观设计师细致地考虑。现在的一些设计,对于教师和学生的活动需要考虑得不足,园林、广场、水面、草坪空间都很大,却“不近人情”,或者 因为缺少宜人的活动设施而“无人问津”,或者干脆谢绝进人。这些空间,或许中看,却不中用,很难让人产生场所感、认同感和归属感。

三.提高校园规划和建筑设计的对策

1. 加强校园规划设计

(1)要确保学校远离工业区,且要保障学校周遭的交通方便。

工业区的噪音与环境是影响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远离工业区的基本目的即是为了给学生们创造一个更好的学习环境。此外,交通也是在进行学校布局规划时的重点考虑因素。学生的全部生活内容主要是由学校与家庭两个部分构成,一所偏僻的学校虽然能够为学生营造好的学习环境,然而却为学生的上学制造了障碍,且交通不便的区域势必就会人烟稀少,也会影响学生的人身安全。

(2)要确保学校的布局规划与区域人口的密度相结合。

当前大多数县城工业区与居民区混杂,为学校合理的布局规划造成了一定的难度。然而,相关部门可以居民生活区为中心,是学校尽量远离工业区,接近居民区。人口密度大的居民区域,是设置学校的最佳区域。

(3)校园建筑设施要充分结合当地环境和特色。

校园建筑设施是体现一个学校硬件条件的关键,所以很多学校都在建筑风格和理念上下功夫,并没有考虑到当地环境是否适合。所谓生态理念,就是要讲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共同发展。一些盲目的跟风建筑只会对当地生态造成破坏。校园设计者在校园规划时,要结合当地地形,当地气候,当地环境来进行。在有山坡的地方,可以借鉴当地居民的房屋建筑风格,尽量做到建筑牢靠,在一些阴雨天气比较频繁的地区,就要考虑整个校园的排水系统。

2.校园规划和建筑设计要场所化。

社会交往、信息交流、知识讨论的空间环境在校园规划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校园中创造这样的信息环境:老师与学生可以不期而遇,坐下来讨论学术问题,使创意在讨论与交流中迸发,课内课外学生均有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可以相互交流学习。校园交往的空间往往是多层次的。先是室外多层次的公共的绿化平台,再至室内外的小尺度过渡空间,最后到具有较强领域性的室内空间,形成了多层次互相渗透的交往空间。校园规划设计中,首先应尊重自然环境,使校园建筑设施与自然生态环境相融合,营造出一种和谐的氛围,让高校师生工作、学习和生活时心情愉快。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通常把校园分为三个部分进行设计:一是规划校园中心区域设计,以水系原貌、自然山水景、人文景观为主,以小广场、活动中心、人行步道为辅,人们可以沉浸于自然之中,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二是群体组团设计,包括建筑群之间的空间、建筑物之间的庭院空间。在保留已有建筑数目、水文景观的基础上对空间进行再次改造;三是在建筑物内部设计,应该适当地增加人工绿化生态环境,如绿化廊道、屋顶绿化、墙面绿化、绿化平台等。这样将三大部分成为有机整体,使得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相协调一致。

3. 注重功能分区的合理组合。校园的空间按其功能要求一般划分为教学科研区、行政区、运动区、休闲绿化区、学生生活区。要求功能分区明确,布局合理,动静分明,运用建筑手法形成有机的联系。在保证教学、科研工作用房合理面积的基础上,注重建筑内部空间和外部空间的贯通,适当突出共享空间。各个学科之间应相互开放,促进交流。校园规划设计要侧重建筑群组之间的联系,通过广场、庭院、门厅、步廊等将各个部分建成有机的整体。为师生留出充分的交流和活动场所。

4.注意安全防卫没置。校园的环境安全是师生板其关心的问题。要创建一个安全的环境,不仅要有科学的校园管理制度,在很大程度上也依赖于校园规划的安全性设计,其中涉及到充分考虑师生的生理、心理安全需要和社会安全等因素。在校园的规划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师生的有效防范行为,通过控制校园各组团入口、明确划分空间领域等措施,提高校园的安全防卫能力。

5.重视科学布局交通流线。校园交通布局应合理设置人行道、无障碍通道、非机动车道、机动车道。学生活动密集的区域,按“步行者优先空间”的理念进行规划设计。要注意安排足够的空间停放机动车辆和非机动车辆,以利于保障校园环境的整洁和安全。

6. 校园道路交通网络的设计

道路是校园规划中的重要组成要素,也是校园交通的基本载体。根据道路在校园规划中的重要地位及其交通功能,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校园主干道:即连接校门的道路。二是专用道路路线:主要供校园机动车、自行车行驶的道路,或步行林荫道等。三是校园分支道路:主要是连接校园建筑或校园各功能区之间的道路。在进行这三方面的道路交通设计时,应遵循以下的原则:

(1)生态功能原则。绿色植物具有吸收污染物的作用,能够有效地减少校园环境污染,在校园道路的两旁进行绿化设计,对道路的空间格局进行科学的安排,合理选择植物种类,容易促进道路绿地生态效益和景观效益的提高。

(2)高通达性原则。校园道路的高通达性是道路建设的重要依据,道路交通的方便、畅通是确保方便师生出行、校园物质流通的前提条件。校园交通道路应当做到直接、简洁。在正常人流情况下能够做到通行畅通,而在紧急情况下又能做到人流疏散。

(3)就近出行原则。在设计交通道路时应考虑到交通运输污染问题,注意减轻校园交通压力。尽量鼓励步行或骑自行车,倘若距离稍远应提供诸如电电瓶车之类的校园交通设施。对于校园的主要车行道路应注意限制行驶的速度,禁止超速。对于生活区或教学区等道路应制定有关机动车驶入的相关措施。

四、结束语

学校建筑设计不仅仅是单纯的规划设计,也不是单纯的建筑空间设计,而是规划与空间设计相互结合,同时与外界空间形式、感情空间综合起来形成的整体。在学校建筑设计过程中,应该将建筑物、景观、人综合起来,看做一个整体进行设计,使得学校成为多元化的综合体,达到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功能空间。

参考文献:

[1]付丽莹.校园规划与学校建筑设计的思考[J].商品与质量·建筑与发展,2013,(8):460-460,461.

学校校园规划设计篇2

关键词:需求分析;结构设计;实现方案;IP管理

1 学校需求分析

国家对中职学校评估体系中明确规定,部级和省级重点中职学校必须建有校园网,而且必须覆盖主要教学、办公和生活场所。同时学校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达到“无粉教学,无纸办公”的发展趋势,也急需一个先进、实用的校园网。

1.1 调研情况

某校有几栋建筑需纳入校园网,信息点达到3000个左右。信息点的分布比较分散,涉及到办公楼、教学楼、图书馆、实验楼、实习车间、学生宿舍楼、食堂等,其中实验楼和学生宿舍为信息点密集区。主控室设在实验楼的三层。

1.2 需求功能

校内计算机要连入校园网,并且可以有条件、有管理地访问Internet,共享网上的信息和资源;不仅要具有网络的一般功能(如E-MAIL、FTP、BBS、搜索引擎等功能),还要有满足中职学校教学需要的功能(如视频点播VOC、实时远程教学、网络学校、网络电话、网上考试等功能)。另外,还必须符合学生用户的特点,在管理和控制上表现出色,防止学生利用网络平台的缺陷从内部攻击校园网或者利用各种手段逃避运营管理。

2 结构设计

网络的拓扑结构如下图所示:

3 实现方案

校园网采用了标准的“万兆核心、千兆汇聚、百兆到桌面”的设计原则。为了方便管理,所有交换机统一采用神州数码品牌,网络核心层采用一台万兆核心路由交换机DCRS-7616,将来随着网络规模的扩大,可采用两台万兆核心路由交换机双星型连接。汇聚层交换机采用DCRS-5512G,根据地理位置和信息点密集程度,教学楼、实习车间和食堂共用一台汇聚交换机,图书馆和办公楼共用一台汇聚交换机,学生宿舍采用两台台汇聚交换机,总共采用五台汇聚交换机,接入交换机采用DCS-3526。

在核心层,依靠DCRS-7616高达768Gbps的背板交换能力和476MbpsL2/L3全线速包转发率,确保核心层的网络性能。同时,全冗余配置、可自愈系统设计、丰富的QoS策略及用户VLAN、多策略VLAN和ACL访问控制等保障了核心网络的应用要求和安全可靠的要求。

在汇聚层,通过交换能力达36Gbps的DCRS-5512G分担核心交换机的压力,同时拥有丰富的QoS策略、可多元绑定的安全策略和支持SNMP、CLI、Web、RMON等多种网络管理的特性,确保了汇聚层的性能与安全稳定。

在接入层,具有丰富灵活的接口,支持801.x认证部门级接入交换机DCS-3526,实现安全接入。三个层次的交换机通过计费服务器中的认证计费系统DCBI-2000和网络管理系统LinkManager3.0相互配合,实现对校园网的认证管理。这种分布式设计由内而外杜绝了安全隐患,确保了网络的高性能、无阻塞和高稳定性。

本方案具有如下特点:

(1)从性能上来看,在核心层采用万兆技术,解决了网络的带宽问题,网络带宽将是现在和今后一段时间的优势所在,用户可以在网络上实施很多应用,如流媒体、批量数据的传输等。同时本网络采用三层网络结构,汇聚层用DCRS-5512进行汇聚交换,减轻了核心交换机的压力,同时保证了网络的高速、畅通。接入交换机DCS-3526支持多种流量管理技术和IEEE802.1X技术,保证网络顺利实施视频、数据等功能。

(2)从管理和维护来看,神州数码网络提供的认证计费系统DCBI-2000和网络管理系统LinkManager3.0都是采用全中文的操作界面,具备和适合学校应用的独特设计,可实现多种认证计费模型。而依靠LinkManager3.0强大的网络管理特性,可以实时监管校园网内各个角度的动态,通过管理策略自动对各类事件进行处理,防止学生访问非法网站和传播网络风暴,保证校园网的畅通。

4 局域网IP地址的管理

为了避免网内IP地址冲突,防止学生用户通过网络攻击校园网、逃避学校管理或者通过私设服务器逃避运营计费,必须对网内IP地址进行有效管理。具体方法有:

(1) 做好整个校园网终端用户计算机的命名和IP地址指定,根据用户的类别统一命名计算机,这样一看机器名,就知道是哪个部门哪台机器,方便管理,比如教务科1号机,我们就将其命名为“jiaowuke01”。同时统一规划、分配IP地址给每台终端机器,并建立IP地址分配登记表。如果学校申请的是B类IP地址,可以根据管理方便随意指定每个部门每台机的IP地址,如果学校申请的是C类IP地址,则要根据信息点的分布进行子网划分。

(2)统计每个终端机器网卡的MAC地址,建立IP地址与MAC地址对应表。Win2k/XP用户在MS-DOS方式下键入命令ipconfig/all,可以获得本机IP地址和MAC地址,其中用16进制表示的12位数就是MAC地址。我们可以将此方法公布一下,然后要求相关用户将本机MAC地址抄录上报到网管中心,进行登记汇总。也可以用Windows优化大师,点击“系统性能优化”“系统安全优化”“附加工具”“Ping”,可以成批扫出IP地址和对应MAC地址。

(3)将IP地址与MAC地址绑定。

这要根据局域网接入互联网的方式不同而采用不同的办法。如果是采用服务器接入互联网,可使用命令:

ARP -s IP地址 MAC地址

例:ARP -s 192.168.1.168 00-00-E8-A2-3B-9B

就是将静态IP地址192.168.1.168与网卡地址00-00-E8-A2-3B-9B 的计算机绑定在一起了,即使别人盗用您的IP地址也无法通过服务器上网。

如果是通过路由器直接接入互联网,可以通过硬件防火墙来实现IP与MAC地址的绑定,一般的硬件防火墙都具有这个功能。

到这里似乎可以大功告成了,但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花了相当多精力构筑起来的防线不用多久又发生IP冲突了。原来,有的终端用户通过修改注册表、下载专用小工具等方法,没费多少力气就更改了本机的MAC地址,甚至于将本机的MAC地址和IP地址改得和主服务器一模一样,搞得局域网内又鸡犬不宁。 为此必须采用基于交换机的MAC地址与端口绑定,将MAC地址与交换机的端口绑定。这样一来,终端用户如果擅自改动本机网卡的MAC地址,该机器的网络访问将因其MAC地址被交换机认定为非法而无法实现,自然也就不会对局域网造成干扰了。 绑定方法:登录进入交换机,输入管理口令进入配置模式,敲入命令:

(config)#mac_address_table permanent MAC地址以太网端口号,这样逐一将每个端口与相应的MAC地址绑定,保存并退出,就可以解决IP问题了。

参考文献

学校校园规划设计篇3

先进的教育理念与管理是一所学校成功的核心

中国需要并呼唤着教育家办学。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有着丰富的办学经历和思想,在办学中实践着“以爱育爱”的博怀。因此,我们的每一个校园规划设计都是从与这些教育家心与心的沟通与对话开始的。从1998年第一次与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刘沪校长沟通附中校园的整体改扩建规划设计开始,到2003年与北京实验二小李烈校长探讨二小新的本部建设,以及后来有幸与诸多名家校长一起深入探讨研究不同校园的建设需求。正是这样的沟通和对话承启着我们对教育和教育建筑的认识、实践和成长。

2012年3月,笔者随国务院参事室对美国东部的十余所著名的大学、学院及中学进行了专项考察。考察时在与这些著名学府师生交流中,最深刻的感受是从他们内心自然流露出的对学校由衷的感激和爱。这种情感不仅贯穿于他们在校学业的过程中,而且将伴随着他们走入社会乃至一生。从回忆自己人生成长经历时对母校北京师大附中无比感怀的钱学森,到谈及学习生活时对自己母校充满自豪和感激的美国文理名校学生,为什么校园生活在他们的一生中占据着如此深刻的印迹?因为这里塑造和改变了他们的一生。

笔者联想起房龙在《人类的艺术》一书中所言:“一切人类的学识和艺术,应该只有一个目的,即克尽厥职为最高的艺术――生活的艺术服务。”那么,校园建筑的规划设计的根本任务是否可以定义成:为学生搭建一个学习如何生活和成长的乐园呢?

教育建筑的建设是一个需要从整体系统管理和控制的工程

结合这些年的创作实践、科研课题,设计团队先后走访和调研了大量不同地域、不同国家和不同类型的中小学校。在学校建筑的创作实践中,在关注教育的先进与落后的比较中,我们也反思着基础教育建设现状中的不足和局限。

随着国家的发展和各级部门通过对教育的持续投入,基础教育现状无论是在教育理念上,还是在硬件设施的建设上都有了较大的进步。但与此同时,就国家基础教育现状的整体建设而言,先进与落后之间的差距依然是明显的。原因除了经济发达与落后导致硬件设施的投入差距外,教育理念的巨大差距以及项目实施过程中各种因素和环节控制上的不足是其中一个很突出的问题。这种差距使得我们对于每个具体项目结果的把控变得不确定,同样的资金投入下也会因操作和控制过程中若干因素的不同与不确定,而使得项目最终的实施水准差异巨大。校园规划建设实践中亟待把现有各个环节的资源和管理做进一步的系统规范与整合。这是相关各级部门值得共同面对和思考的一个问题。

因此,笔者在参与由教育部组织的对《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学校规划建筑设计导则》的评审中,特别建议加入以下内容:应鼓励学校的规划设计建设从一开始就在与学校建设运营和设施配备等相关的各方人员之间建立起充分交流的沟通机制,即从规划设计阶段开始就在操作模式上保证各个相关因素间形成彼此的协调与衔接。

在我国现有教育体制下,政府作为绝大多数项目的投资主体,在建设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各种管理运营中专业与非专业间的矛盾与冲突,管理部门要有专业化角色意识,而对于规划设计部门的选择亦应遵循设计先行这一点。甲方和建设主管方的重视对于保证建筑规划设计建造过程中步骤和周期的合理性非常重要,特别强调重视和鼓励设计人员在着手学校规划设计工作前对所要设计学校校园文化、教学理念和日常管理使用模式的了解和挖掘。

教育建筑的建设是一个需要软硬件默契配合的工程

成功的校园环境应该从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开始。因此在校园规划设计时,应避免单纯追求表达的纪念碑式的建筑形式,而是应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对老师和学生教与学行为模式本身的了解探讨,以及相应的对建筑空间场所的需求上,这种需求包含着功能和精神、心理上的不同层面。

我们认为,单纯的校园高水平硬件条件≠高水平的教育水准。在当今充满挑战的社会发展新背景下,校园建筑的规划设计与教育实践理念的发展应该以一种共生的形式相互结合推进。校园规划设计建设的目的就是希望建成的校园硬件设施与经营管理校园的软件之间能够形成默契;从而创造出一个丰富多彩的、以学生为中心、有利于其自身学习和整个学校可持续繁荣发展的成长环境。

关于学校建设标准与非标准问题――学校特色的体现

改革开放以来,各种各样的教育思想流派和教育模式、多种多样的办学体制和办学规模都使得今天的教育以及与之相对应的教育设施建设面对诸多不尽相同的新问题、新情况和新任务。然而,大量新建学校在设计时,未来建成的学校是否符合待定学校管理者的教育理念、硬件的空间功能设置是否与未来教W要求和教学模式相匹配等问题常常被忽略,导致许多新学校在进驻之后不久便要“二次更新”。

教育资源的设置只有建立在教学设施、设计理念与每一个不同的办学个体差异相匹配的前提下,其真正价值才能得以实现。学校规划设计不是若干标准指标下的功能房间的罗列。未来教育和国际化教学的发展方向应满足特色教学与特色教学空间的需求。校园规划设计的标准亦应及时调整,对接教育一线特色教与学模式的转变需求。建议各级主管部门对规划设计中办学标准灵活把握,以适应不同学校建设的实际需求。

校园建筑规划设计的关注点――交流与沟通空间的创造

校园规划建筑设计的关注点应当首先放在如何充分表达和挖掘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文化传承上;放在如何平衡好教育建筑的功能性和文化性的建设与学校教学管理模式的关系;放在如何建立和促成师生与校园环境文化之间形成情感互动和谐共生上。建筑空间环境作为人们行为的载体,两者之间能否形成“对话”理应成为设计中追求的核心目标,理应成为校园建筑规划设计的核心关注点。而人与环境、人与人之间的这种相互塑造和改变则来源于在校期间老师和同学彼此之间学习、生活全方位沟通交流的成长中。所以在设计建造一所学校时,最重要的是鼓励师生随时随地交流与沟通。

细节决定成败――细节设计的重要性

一所学校仅仅在大的规划功能格局上成功只能是成功的一半,成功的校园设计很多方面表现在许许多多的细节处理上。无论是平面功能空间布局,还是材料安全构造,细节的处理往往与师生日常使用紧密相连。细节处理不仅体现着设计中对建筑完整度的把控能力,更表达着设计者对学校师生的人文关怀。

以学校最基本、最核心的普通教学单元的设计为例,教室不仅仅是学习场所,同时又是学生的生活场所。虽然不同年级学生的教室规划有所不同,但教室作为学校最基本的教学空间的确是一所学校建筑中最核心重要的单元。这如同在一个酒店的设计中,客房的设计是酒店设计的核心单元一样。一所学校教学质量的好坏,观察他们在普通教室上的建设和使用管理状况,便可见端倪。普通教室单元空间功能复合的回归和延伸,令其承载了不同功能的使用需求:授课空间、自我学习空间、多媒体视听、分小组团队的活动空间、整理内务的空间(用水空间:清洁、饮水、洗手、杂物储藏等)、进餐空间(中餐)、教师办公角(供教师用的桌子和柜子)、教材角和小型读书角(相对独立和安静的小空间)、学生自我的贮藏柜、班级文化的宣传与展示空间、有归属感的教室单元附属延伸活动空间(有条件的情况下)。

目前核心教学单元的空间设计趋势是从“封闭式”走向“开放式”:打破传统的封闭式教室墙体,实现大空间、大教室、大课堂的空间定义和角色转变,以多功能公共空间的附加值提高学习的兴趣和乐趣,以色彩的丰富赢得学生的喜欢,有助于实现由以教师中心向以学生中心转换。并利用可调节变化的教学延伸空间,不同的教室组成的教学单元可分可合。适用于分班教学和合班教学。不同年龄间的学生可以形成混合式的学习模式,学生最好的老师是学生自己。

宿舍生活单元的教育功能――学生的第二课堂

学生的宿舍和食堂不仅仅只是吃饭和睡觉的地方――住宿学院概念的引入对于学生的成长将非常有利。如美国Smith College的学生宿舍首层的公共性(自习厅、公共花园、公共起居厅)。我们在设计新北川中学、蚌埠二中、肥东一中等校园的学生宿舍时,拒绝学生宿舍设计的宾馆化思想,使宿舍这个学生集体生活的场所成为他们“在学习中生活,在生活中成长”的宝贵课堂。

绿色生态节能理念的体现与校园建筑的永续更新发展

校园的绿色生态节能理念的设计本身包含了两个不同层面的意义:建筑本身在有效使用周期内可持续性的节能低碳技术应用――绿色建筑;更为有意义的是学校教育理念中可持续发展观的教育手段――绿色生活。对于绿色生态节能理念的设计可采用可视化的手段;我们主张选择的技术和概念一定要以适合国内及地域技术经济发展现状为前提,否则有时会事与愿违。规划与建筑设计中,强调对地域气候条件和自然生态特征的适应与利用是最根本的绿色与环保的体现。

在校园建筑的永续更新发展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按照我们国家对建筑设计建造使用年限的标准,现存许多正在使用的中小学校在其原有设计的建筑结构安全使用年限内都面临更新、局部重建或改建、扩建和重新利用等问题。在校园的更新改造过程中,建筑师往往面对的是如何在既有的环境因素下思考未来这一问题。在一片混沌与旧有的空间中开始寻觅,对未来校园环境的思考逐渐变得明朗起来,并建立起新的秩序。在校@的更新改造过程中,依据学校未来管理发展的总体构想对既有校园进行整体规划的梳理、保留和重生,同样体现着校园建筑的可持续发展理念,避免见缝插针式的校园改扩建。

校园文化与校园景观的建设

校园的景观规划设计往往是与校园文化营建相结合的。在强调校园文化营建艺术性的同时,我们更主张对学校本身个性文化的挖掘与历史传承。例如,北京师大附中的三个不同历史时期传统文化的展示与传承;新北川中学的爱心铭记;北京实验二小无处不在的传统文化熏陶和“以爱育爱”教育;北京实验二小兰州分校对校本部与兰州地域文化的结合;蚌埠二中李新义校长提出的共同家园……

在校园文化的个性营建中,应鼓励促成本校师生参与的互动思想。校园文化的建设如同一个家的营造,不是一挥而就的快餐展示,而应是主人自己在时间岁月和情感的积蓄中注入灵魂和格调的结果。

从更广泛的角度思考学校的角色与建设

1. 校园设施资源的社区化共享及在地区文化建设中作用的拓展

在当今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大背景下,无论一线城市还是偏远地区,学校的规划设计应尽快打破校园全天候的围墙式管理模式。如何有效地加快校园设施资源社会化共享,进一步拓宽学校在更广泛的社区和整个城市社会中所扮演角色,值得各级相关主管部门认真研究。对于本身就缺乏教育文化建设和规划的广大村乡镇地区进行整合时,更亟待把学校的社会公用、当地的文化设施建设与共享角色定位更加明确地提出并推进,让校园成为地区(社区)居民的文化精神家园和参与自我终身教育的开放场所,使得建设维护校园的巨大社会投入发挥更大的功效。

2. 用互联网思维和方式解决目前教育问题

从“能上学”到“上好学”这个问题上,中国教育如何实现跨越?国务院参事汤敏博士在接受采访时曾谈道:第三次工业革命移动互联网技术会改变人才培养模式。目前这种跨越时空的互联网互动教育,无论是微软还是谷歌、“慕课时代”还是“可汗学院”,面对中国教育的现在,思考中国教育的未来,无论是校园建设的理念还是对教育本身的认知,我们都需要跨越式地追赶与开拓。

学校校园规划设计篇4

【关键词】道路系统 现有问题 校园道路系统 路网系统

在大学校园中, 校园道路是校园环境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道路在校园中不但起着疏导作用, 更是构成校园的骨架, 而且为在校园中行进的师生提供观赏风景的通道。合理的交通规划、人流车流组织、道路设计便于师生们在校园内的活动, 给广大的师生提供安全、舒适、和谐的交通环境, 更能帮助校园建筑形态发挥更好的作用。校园道路有普通城市道路供车辆行驶的共性,也有一定的封闭性。

一、道路系统规划特点

(一)规划原则

便捷性原则:机动车道沿外环行驶,就近停靠各出入口,而人流为主的道路则与广场、林荫步道相结合。

舒适性原则:道路与环境相结合,尤其是校区主轴一由北向南中央大道,尺度放大,形成宽广的景观大道。

安全性原则:中心教学区按照人车分离方式,充分注意使用安全。

(二)道路系统规划

(1)车行。车行系统在本规划设计中被作为一个整体系统来设计,校园设置了若干完整的车行主要环道和次要环道,高效快捷地联系各区。同时,车辆在各区的亦可进入该区的各个建筑群,避免机动车对各区的步行系统的干扰,保证各区内舒适的步行环境,创造安静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2)人行。沿轴线构成的景观步道远离外部的环路,是一个幽静安全的步行区域,亦与教学区、学院区与生活区的步行系统组成完整的步行网络。

三、聊城大学东校区道路系统的主要问题:

(一)车辆增多,人车混行

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私家车的拥有量快速上升,这给校园道路系统带来了巨大的交通压力。聊城大学内的私家车近几年持续增多,学校不断扩建,学生的自行车数量也在不断增加,这都给道路系统增加了压力。

更重要的是,聊城大学东校区的主路不完善,基本为双车道,车辆行驶方向单一化。逢学生上下课、人流高峰时,人车混行给师生安全带来了巨大的隐患。

(二)停车难问题突出,交通设计落后

随着校内来往车辆的增多,东校区车辆停放问题日益突出。校园的教学区和生活区是车辆停放的重灾区,时常可以见到教学楼或是食堂周围杂乱地停满了车辆。校园内几处重要的交通枢纽地区无明显交通标志及交通信号灯,如东校区南门一进校园无明显标志表示教学区及住宿区的具置,也没有标清到西校区的道路方向,这给初次进入校区的人们带来了巨大的不便。

在大学生服务中心及学生食堂附近无明显禁止机动车进入的标志,而这些区域是学生的主要活动区之一,道路狭窄,极易发生事故。

校园内机动车乱停乱放及超速等现象时有发生,道路交通管理系统尚不完善。

(三)校内交通产生了严重的环境污染

校园内社会车辆和机动车辆的大幅增多,也带来了严重的

环境污染问题。如电动车被碰撞后发出的报警声,严重影响师生的工作与生活。

(四)道路系统设计存在缺陷

东校区道路系统的设计存在缺陷,路网结构不明确,主干道、次干道和支道三级路网设计不明确,无明显区别。道路的等级与宽度区别较小,造成交通混乱。

道路系统优化的几点建议:

(1)合理规划将功能分区与交通系统相结合。采用内、外环设置的方法,以外环作为车行系统,内环作为步行系统,使两者尽量不交叉。外环以外设置各种辅助用房和对外设施,外环内设置教学设施,绿化等,创造一个步行系统。步行系统在设计时应以生活区为中心,并考虑各功能区之间的关系,合理设置步行系统中各功能区的布局。另外,在安排路线时,一方面要考虑人们会选择最短距离、最省时、最省的心理;另一方面,要将其与沿途的建筑、绿化、广场等环境保持良好的联系。完善路网结构,形成合理的三级路网体系。

(2)完善校园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对现有道路、交通信号(包括交通信号灯、交通标志和交通标线)、停车场等道路交通设施进行改进和完善,消除校园交通安全隐患,满足校园交通需求。例如整修路面,在教学区和生活区设置行车障碍,限制车辆进入;在有急转弯的路段设置反光镜;改善夜间道路照明设施;在路口设置减速带;在事故易发地点设置警示标志等等。

(3)完善步行系统,创造步行者的优先空间。对于人流特别密集的教学区和生活区则应禁止机动车通行,以充分保证校园教学、生活的顺利运行;对于像摩托车这类高危险、高污染的车辆应当一律禁止其进入校园。另外,由于高校的教学、生活有着统一的作息时间,其人流具有阵发性和定时定向的特点,对此,则可以规定在上下课等人流密集的时间段,部分路段限制通行,充分保障师生上下班与上下课的通行自由与安全。限速与限行对于东校区的交通优化是一个非常简便易行的方法。

(4)景观和绿化。道路两侧由建筑、植物、园林小品等构成有组织的空间,以植被、地面铺装、道路的宽窄和曲折等变化,形成层次丰富、各具特色,可游、可坐、可赏的廊道式景观,使道路成为观景线。

学校校园规划设计篇5

方法以及大学校园规划的整体设计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大学校园;规划模式;选择;方案设计;研究

中图分类号: S611 文献标识码: A

一、我国大学校园的发展趋势

1、办学模式多元化、综合化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变化。从量上的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以便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在质上倾向于高素质、创新型、复合型人才。于是,各个学校都在努力探索自己的特色,找寻最适合自身发展的模式。

2、长远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校园管理

大学是一个创造知识和追求真理的地方,校园管理要站在大学总体定位、构想和布局特性的基础上。在学校发展进程中逐渐促成匹配学校人文精神的整体环境,保证校园整体的长期性、稳定性,形成具有丰富时间性的空间并保持长期的发展模式。同时,也要让校园规划和管理具有灵活性,能根据学校的变化进行微调,既可充分利用具有限定使用年限的设施,又可以预留足够的空地,以便将来随着校园发展的需求,局部性地对建筑物进行改建或者增建。与此同时,必须努力保持需求平衡并妥善运营还没有形成固定化利用形态的设施。

3、开放的空间构架

大学是教授、专家、学者和学生等自由交流的场所,具有科研、教学、社会服务三位一体的功能,大学之间的联合和大学内的学习互助比较频繁。在校园的规划和建设中,既要有“整体”性的理念,体现严谨性和统一性,又要能透视“内部”的建筑物等,形成进出方便的空间构架。同时,要设置公共空地,即开放空间。这样的开放空间不但可以形成一种轻松自由的讨论氛围,促进各种各样的交流活动,也可以作为人群休息活动的场所。我们所指的开放空间不仅仅是绿地、广场、运动场等一系列可以供人群活动的外部空间,也包括研究室、图书馆等建筑物内部的开放空间,甚至还可以链接到大学外部的开放网络。在这样的开放的空间环境下,不同立场、不同专业领域的教师和学生就可以跨越专业的界限,共同来营造一个聚集着不同类型的人群的空间。同时建筑物的标识也很重要,应根据已确定的学校品牌定位及宣传主题,进行品牌宣传的首层设计,即VI设计。简而言之,VI设计就是对外宣传主色调的确定,决定着品牌宣传的第一直观视觉效果,是学校品牌对外宣传的第一感官,必须高度符合学校的办学历史、文化底蕴及自身办学特色,形成耳目一新、独具一格的宣传效果。

二、大学校园设计的新理念和新方法

1、大学校园新理念

整体化即强调大学校园的整体设计,提倡从整体校园范畴研究最适宜培养新世纪人才的规划模式。在理论层面,整体设计视大学建设为一个系统工程将涉及规划的各要素归纳为一个整体研究对象进行考虑。具体到方法论.整体设计既强调各专业(规划、景观、建筑)的整合.也强调多学科(社会学.建筑学、生态学、人类学、政治经济学等)的文叉渗透与相互促进。从实践角度讲,整体化校园规划强调以清晰明确并贯彻始终的规划结构来统领全局,对功能分区、文通流线、绿地景观等的规划均须依据设计的核心理念进行合理安排:注重对建筑群体的轮脚造型、外部空间形态.环境氛围的整体把握以营造丰宫而统一有序而充满灵性的校园空间:反对孤立.片面地从校园局部入手进行规划

2、生态化

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强调生态可持续观念是当今建筑与规划设计发展的大方向.校园规划应以薄,自然生态为优先原则强调营造缘色校园还,注孟能源的节约、资源的再利用.减少和避免污染物的排放等方面的问题。以校园绿化环境的曹造为例一方面要对荃地中的自然山地.河流湖沼等原有生态环境采取以保护为主的策略.结合功能分区建构校园的整体生态环境布局。另一方面.也要,视人工生态绿化的规划.使人工与自然环境触合渗透相得益彰.校园规划应该根据校方提出的建筑面积要求.规定合理容积率和绿化率.并严格贯彻执行.最终为校园营造出山水相映绿树成阴鸟语花香、优美而健康的生态景观和人居环境。

3、地域化

地域化强调综合当地地域及校园文化的特点.营造出独具特色的校园空间与文化氛围.首先.规大学是人类精神的殿堂,如何创造一个优雅宁静而且有浓厚的文化氛围的学习环境非常必要。创新是现代大学提出的第四个功能,所以培养创造性的人才是大学办学的根本宗旨,也顺应了国家自主创新的战略。划应要充分考虑攀地内部及周边的自然环境条件、气候特征和城市背景.针对其特点进行结构布局。其次应注地域文化。

4、人文化

人文化就是要以人为本在校园规划中充分考虑并薄,使用者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创造既能满足师生学习要求.又能激发文流创造的空间和场所.主要内容包括:强调环境育人.1视公共空间与室外空间的创造及优化.建构多层次的交往场所:依 据尺度人性化、以人为本.步行优先等原则组织多个文往空间及校园教学中心区的公共空间。

5、场所化

社会交往、信息交流、知识讨论的空间环境在校园规划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校园中创造这样的信息环境:老师与学生可以不期而遇,坐下来讨论学术问题,使创意在讨论与交流中迸发,课内课外学生均有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可以相互交流学习。校园交往的空间往往是多层次的。先是室外多层次的公共的绿化平台,再至室内外的小尺度过渡空间,最后到具有较强领域性的室内空间,形成了多层次互相渗透的交往空间。 校园规划设计中,首先应尊重自然环境,使校园建筑设施与自然生态环境相融合,营造出一种和谐的氛围,让高校师生工作、学习和生活时心情愉快。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通常把校园分为三个部分进行设计:一是规划校园中心区域设计,以水系原貌、自然山水景、人文景观为主,以小广场、活动中心、人行步道为辅,人们可以沉浸于自然之中,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二是群体组团设计,包括建筑群之间的空间、建筑物之间的庭院空间。在保留已有建筑数目、水文景观的基础上对空间进行再次改造;三是在建筑物内部设计,应该适当地增加人工绿化生态环境,如绿化廊道、屋顶绿化、墙面绿化、绿化平台等。这样将三大部分成为有机整体,使得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相协调一致。

三、大学校园规划的整体设计

早期现代校园其主要特点是建筑群围绕一个中心广场形成严整的轴线关系广场四周柱廊相连,图书馆或其他主导建筑位于轴线一端。 对传统中心广场布局的优化,现代校园强调人性化空间。因而可以摒弃早期校园中心广场规划布局中严谨的轴线关系,冷漠感和非人的尺度,在保持与阳光绿化接触的开阔空间的同时,以软硬铺地相结合,宜人尺度的室外、家具、灌木台阶,以及非对称布局围合的交往空间,使之成为不仅仅供大型集会,且供平时休闲读书的富有凝聚力的校园中心。 内外部空间的交融,强调空间的交往性。大学校园不仅是传授知识职能的教育场所,也是陶冶性情、全面发展的生活环境。其外部空间设计可学用“建筑融于园景”。使外部空间成为建筑空间的延伸,在内部空间设计可学用“园林融入建筑”,使人身在室内犹在室外园景中,随时可以享受绿化生态环境。 一所理想的大学校园应当有美好的物质环境组成,应使其结合得相得益彰,富有整体和统一性。一个吸引人的,有感染力的,能够潜移默化地教育改造人的大学校园,一定具有典型丰富的情感空间,与物质空间组成大学校园的全部。正是这各种的情感空间的组合,构成并决定了我们对一所大学校园环境与校园文化总体印象,其也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们常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因此,人们的习惯思维中建筑设计是静态的。体量,尺度,比例,色彩,空间成为建筑师最常用的词语,表现图成为建筑设计时表达意向最常用的手段,但如果我们暂时把关注的静止的建筑转变为建筑中场所的情景及场所中活动的人们与人们的活动。关注人们和建筑的整体性,校园将更具有完整性和统一性。大学校园建设不同于普通的单体建筑设计,不同于一般的城市规划,有其特殊性,第一,它不是单栋的建筑或建筑综合体,而是数万栋数十万平方米多种功能非单一用地的大量建筑单体的集合,第二,它不涉及复杂的社会政治,经济因因素,几千至几万平方公里的城市资源配置,而是功能线索相对单纯,用地规模在几十至几百万公顷的综合设计。校园建设也不是单纯的平面规划,更不是单纯的建筑空间设计,而是二者加上景观和外部空间形态,情感空间的综合体。

结束语

综上所述,加强团队内外部知识源的挖掘,用文化影响激励团队成员知识源共享的意愿,增强其解释与阐述知识能力等对于激发创新团队知识转移效率大有助益;团队可以通过规划团队发展战略,设置岗位目标,加强绩效管理等措施强化其成员对新技术、新知识的渴求,催生其主动获取新技术和新知识的动力。只有创新团队知识源的知识通过转移媒介转移到团队成员或其他组织知识接受者,才能使团队保持创新活力。因此,对团队知识实施有效管理是创新团队过程管理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周明坤.基于集约理念的大学校园规划设计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

学校校园规划设计篇6

【关键词】统一体;有机化;可生长;可发展;预设逻辑;空间肌理

“有机与可持续”这两个片词,“有机”顾名思义可以理解为有生命的,可生长的。强调事物的整体性,阐明事物的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即整体离不开局部,局部也同样离不开整体,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可持续”侧是宣扬一种处事的价值观,即不仅考虑当前,还要顾及将来的发展。“有机”形容事物的存在状态,“可持续化”指的是发展变化,那么事物的发展变化又不能影响事物本身原有的存在方式,所以它们之间又存在辩证。

“有机与可持续”是两个广义的概念,涉及到自然与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在我们这个自然科学与经济产业飞速发展的时代,社会需求与产业优化日益膨胀,由此带动了人类生活与社会文明的日益转变与发展。换句话说就是,在这种大环境下,我们每天都在变。

就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领域而言,问题也是相同。为不断适应发展的需求,建筑面积的增加,使用功能的改变,道路规划的调整与优化等等问题在今天与我们频繁相遇。而且这些变化活动带来的后果往往是环境或功能品质的下降。由此可见,有机与可持续的设计观念在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领域中显得更为重要,规划与设计的工作任务不只是着眼满足当前的需求,还应预测将来可能的变化与发展,让其发展变更运行在规划设计者的预设逻辑之中,而不会影响或改变设计原有的品质或性质。下面以“沈阳建筑大学校园总体规划”为例,试论“有机与可持续”规划设计理念的实际运用。

沈阳建筑大学建设用地呈东西长约1100米,南北宽约800米的近长方形,规划用地面积约八九十公顷,目前总体建设规模大概在40万平方米左右。大体布局用地东侧安排学生寝居及后勤区域,中西部位为教学及行政管理区域。一条东西长约700米的“建大长廊”作为主干人行交通流线几乎串联了学校所有的功能,并将东段尽头收尾于学生寝居区域前。这使得所有的教学及管理功能块之间的交通都能在室内得以解决并且大大缩短了学生由宿舍进入教学区的室外路线长度。由于其特有的空间体系及宏伟的体量与长度,也使得“建大长廊”成为该校独特的风景与习语。

不管是布局方式还是什么“建大长廊”,以上描述之言辞也只是其规划结构的基本信息。在我认为沈阳建筑大学校园总体规划设计中最为突出并促使我反复推敲和思索的却是它有机的,可持续化的规划思路与设计手法。几个关键词:(形式感,格构化,有机化,可生长,可持续,空间肌理,预设逻辑)。有机,可持续化是规划理念的宗旨,设计感,格构化是其手法,空间肌理,预设逻辑是规划设计的思维方式。

具体看来,首先从沈阳建筑大学校园总平面的肌理骨架中我们可以抽象出南偏东45度与南偏西45度两条相互垂直交错的构成体系。这条机理体系延长了学生宿舍南向日照采光面,并保证了方形庭院式教学单元空间日照面的均好性。其次三条平行的线条贯穿学校东西两域,与45度角的肌理体系相互碰撞,产生了许多有趣的大小形制不一的景观节点或集散空间。也就是在这条逻辑肌理中作为学校特色的“建大长廊”在此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位置。

我们也不妨从规划设计方法及规划设计工作过程的角度来考虑一下它的规划成果。“两叉三横”的肌理确定后,功能分区落实后,后面的规划设计深入过程务必会显得明晰有向。环绕贯通的流线轮廓,活动集散场地的形制,景观便道及绿化节点的图形处理,设计原则一下变得有章可循。这种规划设计思维方法也从根本上保证了规划设计成果局部与整体的统一与协调。

根据学校规划总图我们也可以看到,学生宿舍成组排列,空间上两两呼应,形成相互借用的邻里关系。教学区各学院系别均以网格型规整庭院空间元素组合累加,均匀咬合,相互渗透。主行政楼位于学校入口方位的基地北侧,对于由主入口进入校园的人流而言有较强的发现性与突出感。其平面形制及建筑形态在遵循原有45度倾斜肌理的基础上,体量刻画适当丰富,使得行政管理的隆重主题信息得到应用强调。

需要补充的一条重要背景信息:该学校各专业的院系组织结构正呈逐年扩大发展之势,学生数量的膨胀也将接踵而来。可以说不断适应各种功能需求的变化,学校的建设活动永远不会停止。它的平面形制,空间体量及功能强度密度将是不断生长的。如果把整个校园比作一个生命有机体,那么格构肌理这条预设逻辑就像一组与生俱来的基因代码,支持着同时却又把持规整着机体今后的生长。这就是有机规划的辩证逻辑。沈阳建筑大学校园总体规划设计的有机性就在于随着学校建设范围的扩展,以原有的手法与方式进行功能扩展和延伸,都不会破坏整体校园原有规划布局的空间肌理和预设逻辑。

学校校园规划设计篇7

【关键词】大学;校园环境;景观规划设计;价值;策略

中图分类号:X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1-0201-01

从普及高等教育和高校扩招开始,我国大学校园改造升级建设进入了高潮期。老校区改建、新校区建设遍地开花。校园环境景观规划设计是校园整体规划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了营造优质的校园文化,建设优美的校园环境。但在实际建设中,出现了许多不伦不类的景观设计,例如湖北某民办高校中的假长城景观令人啼笑皆非,许多校园景观求大求新,忽视了校园景观规划设计的原则和价值,“千校一面”的情况突出。鉴于此,对校园环境景观规划设计进行分析研究很有必要,使校园环境景观不仅承载生态、美观的功能性作用,更能体现校园文化,使大学师生在适宜的校园环境中生活、学习。

一、校园环境景观规划设计的价值与原则

校园环境景观规划设计是校园整体规划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自成体系的系统化工程。在师生对校园环境设计要求越来越高的当下,校园环境景观设计的价值也更加显现。一方面,学校教育的范畴不仅仅是若干平米的教室,而是整个校园,环境景观规划设计具有审美意蕴、功能性和文化传承性,能够营造更好的教育环境、交流环境、生活环境和人文环境;另一方面,其价值体现在学校软实力上,例如北京大学的未名湖、武汉大学的樱花,成为推广大学品牌的助推器。同时校园环境景观也能激发师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人文力量更强。所以说,校园环境景观规划设计不是简单的景观元素堆砌,更要结合校园的地域性、文化积淀,设计出适合自身的环境景观。

校园环境景观规划设计需要有个性、凸显自身优势,但其设计共性和原则基本一致,就其规划设计原则来说,有以下几点:

第一,整体性规划设计。校园环境景观设计需要考虑与校园整体风格一致,在保证功能性的前提下,色彩、设计语言、形态要与校园建筑、校园文化协调统一。景观个性不能掩盖整体性风格,要实现校园环境的完整。

第二,文化性规划设计。校园文化有两方面,一方面是校园历史文化的积淀传承性,另一方面是营造积极、开放的校园文化。所以校园环境景观设计要体现校园文化的厚重感,同时要考虑满足师生学习交流、生活活动的需求和人与环境之间的互动。

第三,生态性。校园环境景观规划设计要与地域性、经济性和绿色可持续相联系。凭借校园地理特性,“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尊重地域气候特点和植被规律,因地制宜地进行规划设计,避免大拆大建。使建设成本、后期维护成本减低,同时要融入绿色可持续理念,使之能良性循环。

二、校@环境景观规划设计策略

校园环境景观规划设计的元素众多,例如交通道路、雕塑小品、植被、建筑等,本文从大学校园几处代表性环境景观规划设计场所入手进行策略分析。

第一,校园入口。校园入口是校园环境和形象的第一个展示空间,所以对校园入口的环境景观设计要凸显校园的特点。在设计上多以道路为轴心,进行对称性展示。宽敞的入口道路两旁或为草坪,或为常绿植物,同时借助景观植物和雕塑、小品等进行搭配设计,在道路的延伸线上以水体、山体等为依托。例如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校园入口的景观设计,在进入校园后道路设计成环岛,环岛中央是大片的草坪和绿植,一方面起到分流车辆的功能作用,另一方面在视觉表达上大气稳重。在道路两侧也是草坪,其中有学校第一任校长的铜雕像,凸显校园的文化性和气质。

第二,校园中心区。中心区是高校教学楼、行政楼的集中区域,在这一区域内的环境景观设计一方面要体现功能性,例如多条步道的设计、座椅的设计和小品、绿植的设计。设计时将多栋建筑中的空间划分层次不同的功能区域,利用水体、坡地等进行划分。

第三,开放空间区域。这一区域是高校内学生组织活动、休闲、交流的场所。所以这一区域的景观设计种类多、功能多、承载的文化性重。以武汉大学为例,武汉大学依山傍水,依靠珞珈山和东湖,在开放空间区域的景观设计上充分利用山地、坡地和水资源,以草坪、树木和喷泉、湖泊为景观重点,在湖光山色中营造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景观环境。

三、结语

总而言之,校园环境景观规划设计不是孤立的设计,更不是脱离校园实际的设计。以校园环境整体性为基础,突出校园地域性和文化优势,体现景观规划设计的价值和功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为校园师生营造出精神愉悦、功能满足的校园环境,体现高校自身的文化特点,展现独有的风格。

参考文献:

[1]张洪征,李东东,孙妍.现代高校对校园景观的要求[J].河北农机,2017(03).

学校校园规划设计篇8

【关键词】重要性;规划;设计

当今社会办学条件越来越好,校园扩建、重建、新建已相当普遍,校园的规划与设计至关重要,它是校园建设的灵魂和条件,也是一种艺术的创作过程。正验证了唐代画家张彦远的诗句:“书画之艺,皆需意气而成……意奇则奇,意高则高,意无则无,意深则深,意古则古,庸则庸,俗则俗矣。”这项工作做得好,可以缩减资金投入,提高校园功能和利用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规划是设计的奠基石,它以人为本,创造和谐

校园的规划就好像一副画的构图一样,要认真研究校区周边的环境,熟悉校园布局的规范和要求,首先要体现以人为本,要让师生有充足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的空间,生活区、教学区、体育场区合理分布,避免房改后对校园正常的教学次序产生负面的影响。规划本身是一种创作,是创作就要追求创新,应该具有独立的个性,别具匠心。学校及建设处领导去国外考察比较有名的院校,吸百家之所长,形成一整套理念,再根据新校区的环境,最终生成“湿地书院”的校园文化理念,使我们的校区建设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特色。

二、规划先行,谋定而后动

校园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从广义来说,它包括学校的软件建设(如学科建设、师资建设、文化建设等等)和硬件建设(如基础设施建设、技术设备建设等等)。从狭义来说,校园建设就是学校的基础硬件建设。无论是狭义还是广义的校园建设都包含丰富的内容,需要系统考虑、统筹安排。如校园基础设施建设就包括建筑布局、建筑单体建设、景观、道路、河流等内容,要考虑环保、人防、消防、交通、生态、人文等因素。这些内容和因素本身又包含很多子项目。所有这些项目和子项目既自成一体又相辅相成相互影响。这些都决定了校园建设不能走一步看一步,要运用创新发展的理念,系统的观点,通盘考虑、预先规划。

更重要的是,学校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有机体。如斯坦福大学,1920年还只是一所“乡村大学”,但到了1985年就已成长为全美大学的第一名。立志做东方斯坦福的杭师大也在过去的100年里经历了飞速的发展,从师范类专科学院成长为综合性大学也仅仅用了不到30年的时间。在新的100年里,我校也将保持较快的发展势头,在较短的时间内就将成长为一所“省内来自国内一流综合性大学”。这就要求学校建设既要立足当前,更要放眼未来,要着眼于校园将来发展需要,具有超前性和前瞻性。斯坦福大学仅用了100多年的时间就迅速成长为世界一流大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具有科学的发展规划理念。我校要实现既定的发展目标,也离不开科学规划的作用。需要用“大气的规划、大手笔的建设”来“请大师、造大楼”,确保校园建设100年不落后,建设成果既能满足当前使用需要,又能适应学校将来发展需要。

近十多年里,国内高校普遍经历了一场空前的建设热潮,包括老校区的改建、扩建,异地分校、新校区的建设。近年来,我国许多高校重新反思校园建设,逐渐认识到科学合理的规划对学校建设的突出重要性。“规划先行,以科学的规划指导校园建设”已成为高校的普遍共识。

三、设计创作人性化,且适度超前

设计是在规划的基础和范围内对校区设施的创作过程。首先做到功能满足需求,符合未来教育发展的趋势,文、理、化、艺术等教学类分区,多媒体教室、报告厅、演播厅、舞台设计等细化功能用房,校园一卡通、广播网、监控等智能化系统。大到建筑单体,小到建筑和装修节点,我们层层把关,制定设计要求细则,把校园功能要求放在首位,把设计细则反映的图纸上,最终实现校园更具人性化的建筑特点。建设一所新校的目的是改善教学环境,使校园的环境成为无形的教育者。学生走进校园,便有一种潜移默化的感染。因此校园的设计是“美”的创作过程,首先体现的是艺术美,建筑物、溪流、山丘、草坪、小桥、雕塑、树林等构筑了一副美丽的画面。

四、设计的重要性

方案设计是整个设计工作的前奏,是一个从有到无的创意设计过程。需要大量的理性分析、收集整理和沟通工作,建筑的总平、空间、立面、外观效果、内部装饰效果等设计,它是建筑设计的灵魂。设计的好坏,成败主要取决于这个阶段。目前设计招投标形式主要就是方案设计招标,投标单位方案设计出彩、功能考虑细腻、经济实用、符合专家及业主的规划理念,最终取得中标。实现施工图到最终建筑实体的延续。说的透彻点,方案设计是设计成果的必备条件也是必经之路。建筑设计方案根据规划要求,还有城市文化、校园文化、空间舒适度、历史因素、生态环境、城市交通等的影响。

设计贯穿建设工程的规划阶段、方案设计阶段、初步设计阶段、施工图阶段、工程建设阶段、竣工阶段以及后期安全使用阶段,周期较长。工程项目的设计阶段对整个工程的质量、投资、进度等方面都会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大量的事实说明,把好设计这一关,是提高工程投资效益,保证工程质量,缩短 极为关键的一环。一座好的建筑物能延续数百年上千年,它蕴含着设计者和建造者的结晶。可以说设计是建设项目的灵魂和导向,项目资金的投入和设计分不开的,项目投资目标是通过设计得以实现的。

建筑外形的恢弘、亮丽,建筑品质的体现,质量的保证,节能环保,合理的内外部交通组织,各种功能的合理布局是通过设计来达到的。一座建筑不论外形还是内部功能所具有的设计思想先进性、创新性和唯一性以及建筑风格突出、艺术价值高和地标性,那么这座建筑则是成功的建筑,甚至数年后,它的品质都会得到延续和继承。

五、规划和设计的关系

校园建筑应有校园建筑的特色和风格,探求适应学校的教育学习生活,反映学生的心理与环境作为崭新的建筑形式,是建筑师把握的关键。校园建筑的风格会给人以强烈的第一印象,更是代代已毕业的学子们永久回忆,校园建筑虽然有比较多的类型,有其各自的特色风格,但也注意建筑群体组合效应,适合变化中求统一,统一中求变化,在设计时注重校园建筑的整体性效果、建筑与校园环境有机融合,使其达到和谐统一。实现校园环境与教书育人理念相融合,创造一个功能齐全、布局合理、环境优美、别具特色的校园环境,是校园建设项目中规划和设计的主要因素。

学校校园规划设计篇9

关键词:城市规划;校园规划;空间形态

“校园”一词的含义应该比其他任何名词的内涵都更加广泛,它所指代的是一种独特而丰富的场所环境,是美好的自然景观与充满人文气息的学术群体的结合,因此有人称之为“城市化的校园”。

城市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现代的大学校园规划具有双层含义:它既指一个大学事业发展规划和学科发展规划,又包含了在具体建设技术层面上的校园和环境规划设计的内容。校园规划设计可以归纳成城市规划原理及方法在由校园建筑、交通道路、校园景观及校园运动场广场等构成的开放式的闭合空间或闭合式的开放空间的应用。

一、大学及其发展空间

19世纪70年代以后,伴随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有人曾认为“大学的形式是集中在一个特定场所的时代已消失”,即认为大学的形式完全可以是分散的、虚拟的,而“面对面”的知识传授和交流的传统方式完全可以被“桌对桌(如远程教育等)”的方式取代。另外,伴随交通手段的发达,还有人主张“大学校园也未必固定在一个特定的地点”。而今经过一段实践与思考,人们明确了一个理念,即大学是教师和学生面对面进行知识传授和交流的场所,其本质是产生知识或创造知识的场所,这需要一种可供教师与学生共同携手生产或创造知识的实在的场所,或者说是教师与学生进行面对面交流的空间,这就是大学的空间,是其他形式所不能取代的空间。

二、校园规划基本理论

校园规划的理论基础是建立在城市规划的理论之上的,总结校园规划原则,分析大学校园空间的类型、形成

及具体的规划要求是校园规划基本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从城市规划理论研究的经验成果来总结校园规划的理论,从而可以较为科学地得到校园规划的基本理论。

高校校园总体布局首先要满足现代高校的功能使用要求,保证高校建筑空间环境与教育模式及其发展变化相适应。其次要精心塑造符合城市设计和空间美学要求的校园环境。另外,还要注意生态原则和环境伦理。世界著名的校园规划研究学者理查德・道伯(Richeard Dober)指出,目前已经有足够的证据说明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的整合将会持续对校园规划、设计产生影响并使其受益。

三、校园空间形态

空间形态是一种客观存在,是由在其中活动的人去感受的,它具有物质与精神的双重性。现代大学校园的空间形态的创建中,应体现现代教育理念,突出建筑群体设计的整体性、时代性和文化性。本文将从校园规划原则、校园规划与生态平衡结合以及校园规划交往空间的设置方面进行阐述。

(一)校园规划原则

在城市规划原则中找寻校园规划原则的依据,结合校园规划的特点总结原则:深刻理解办学宗旨与校园文化传统,注重在空间上的体现与继承;认真发现或发掘构成校园空间的共同语言,包括校园空间机理和形态、园林与建筑的风格、质地、色彩等要素,营造具有特色的校园空间风格;土地利用规划要确保作为校园公共空间的开放空间,尊重地形地貌及生态环境,营造生态化的绿色校园;校园空间的形态规划,要注重功能空间的有机组织与开放空间的连续展开,实现开放空间在视觉上的网络化,其核心是空间轴线,尤其是绿轴的构筑;大学校园规划是一个动态过程,总体规划应考虑到大学空间的可生长性,并且应该及时对应大学功能的充实与扩展调整总体规划;注重大学校园空间与城市空间的互动关系,尤其对于城市中的大学来说,无论是功能还是空间结构都应成为城市社会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二)绿色校园与生态平衡

大学校园不仅是传授知识的场所,更是培养学生素质和提高修养的人文环境。绿色的生态校园对陶冶学生的情操、创造宜人的育人氛围都起到重要作用,也可以起到潜移默化的效果。注重生态平衡,遵循因地制宜原则,在校园规划中更是必不可少的。保护生态平衡,对已破坏的要尽可能抢救,在建设中树立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反对“先破坏,后治理”的思想。

(三)校园交往空间

交往空间是校园环境设计的一个特有环节,根据大学生交往的环境不同而呈现多种类型。校园规划中,交往空间设计体现在将教学楼、图书馆、学生宿舍通过校前广场、文化广场、绿岛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充满文化气息的交往空间。

四、结束语

大学校园建设的优劣与校园规划水平息息相关。在武警部队高校校园规划建设中应用城市规划理念,以人为本,和谐发展,借鉴已初步成熟的大学校园规划经验,有力开展部队院校校园规划的研究探讨,将警营的严谨简洁与大学校园活泼民主的风格有机结合,来实现以建促教的理念,在校园规划建设中充分体现和谐美好的武警院校文化特色。

参考文献:

1、王建国.从城市设计角度看大学校园规划[J].城市规划,2002(5).

2、费曦强.中国高校校园规划新特征[J].城市规划,2002(5).

学校校园规划设计篇10

一.校园景观规划设计的指导思想

校园景观作为教学与空间紧密结合的产物,从形式上既包括自然建筑等静态景观,又包括师生们在校园里的种种动态的生活现象。动静结合,相得益彰。

二.校园景观规划设计原则

1.以人为本的原则。新的教育理念需要通过学校的规划设计衍变成新的理论和新的思维,现代校园规划更加强调环境潜移默化的作用,注重以服务于师生为最终目的。让师生在校园生活中感受到自然的亲切与人文的魅力,实现人与自然环境的共生和谐。

2. 功能性原则。功能性原则,即“形式服务于功能”是校园景观规划设计的重要原则之一。大学校园规划中应当引入 “组团型”校园功能布局模式,将各学院专业教学楼、学生宿舍、图书馆、常规室外运动场地和学生食堂成组规划布置,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校园生态邻里组团”,可以有效避免出现尾大不掉的臃态。

2.1学习的功能。作为教书育人的场所,良好的校园环境起到辅助学习的功能。

2.2锻炼与休闲交往的功能。现代大学培养的是与现代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优秀人才, 然而一个优秀的人才,要适应社会的激烈竞争,大学生不但要掌握过硬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外,而且还要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强健的体魄与充沛的精力。

2.3 交通功能。现代大学校园在校师生数通常达一万左右,结合校园内的交通人流集中的特点,大部分园路都要承担分散人流的作用。在校园道路交通设计时,校园道路应兼顾师生流量、速度与景观的关系,尽量减少无效路径,设计对角线路径,提高交通效率,使之既满通的需要又有助于整体校园景观的形成。

3. 人文性原则。从某种程度上说,校园景观建设的优劣,对于学校的教育质量与声誉有着一定的影响。国内一些已有百年的历史的高等学府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历史风貌和景观特色,为莘莘学子所向往。在新校区规划中应注重传承校园文化,每个学校都有其统一的文化格调。这些因素在设计中必须考虑并体现其个性特征。一所历史悠久的大学,其文化传统逐渐物化凝结于校园景观环境之中。

4. 生态原则。随着高校新校区的建设,规划设计中应结合和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尊重和保护校园的原有生态系统。合理利用土地和其它自然资源,实现向自然索取适度与最优回报间的平衡,创造生态化的校园景观环境。同时校园规划应充分考虑到未来的发展,使规划结构多样,协调并富有弹性,以适应未来变化,满足校园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三.校园景观设计内容

1. 绿色景观。绿色景观以草地、树木、绿藤等为主,绿色景观的规划设计,应当以形成美观、安静、整洁的绿化环境为前提,创造多种适合于学习和生活的绿地广场,并结合组团建设,对教学区和生活区的布置进行绿地规划,在进行分区设计时,其周围绿色景观要与建筑主体相协调,努力为师生们提供一个适宜优美的绿色空间,其中可通过设置雕塑、喷泉、文化广场等建筑小品反映独特的校园文化氛围。、

2. 校门。校门是高校的脸面,在高校的形象展示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校门是进出校园出入口通道,校门入口区的相关设计要素包括:确定正确可行的设计方案以及适当的设计风格;根据车辆或行人流量,设计不同的出入口布置位置、宽度和类型;出入口处地面的铺设和坡度的处理方法应尽可能体现人性化;大门上标识物的位置、大小及布置方式的选择应指示明确,重点突出。

3.校园道路。校园道路在任何校园规划设计模式中都是关键的一个核心环节,道路服务于校园风景。精确定位、精心设计使道路方向明确,线条美观平滑,校园道路就会成为积极的校园景观要素之一。在校园道路的规划设计中,应遵循四个重要原则:通过设计校园交通指示牌,引导和控制交通流向;不同类型的道路划分了校园使用土地,展现校园整体布局;车辆路线与行人路线分开;仔细设计每一条路线,避免无效路径设计,增加对角线路径以及倒角路径设计,目的是使所有路线连贯畅通、线条清晰,不破坏植被景观。

四、校园景观的分区设计

校园景观按其功能一般分为三个大区,即教学区、生活区和运动区。各区应在校园总体景观规划的总原则下,根据分区的各自特点进行规划,保持整体基调的协调统一,同时也需各有侧重,独具特色,从而增强各分区的归属感。

教学区的设计以欣赏为主,要以烘托区内的建筑环境,给师生创造一个规整有序、舒畅宜人的教学、课间活动空间为目标。

生活区的设计以休闲为主。应当以为师生营造一个轻松舒适的休闲环境为目标,充分考虑通风、采光、防护、应急等等因素,采用混合式或者自然式的手法设计出舒适的生活绿地空间。

运动区的设计以实用为主。以经济实用、便于开展各种体育运动为目的,以运动草坪及塑胶操场为主。不同运动场之间应以常绿灌木进行隔离,在运动草坪应设置一些健身器械及桌椅,供师生使用。



本文由重庆天曜建筑科技提供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