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添加收藏

您好! 欢迎来到重庆天曜建筑科技有限公司

微博
扫码关注官方微博
微信
扫码关注官方微信
电话:400-123-78798

您的位置: 主页 > 重庆天曜资讯
重庆天曜资讯

此次展览还囊括了一个艺术家最近完成的项目

发布日期:2024-02-18 来源: 本站 阅读量(

eg:韩国艺术家Do Ho Suh的作品就很多是与建筑的形式相关,还有哪些类似的艺术家或者作品?并不是问艺术建筑作品,而是问美术馆和博物馆展示的现当代艺术。

谢谢邀请~ @洗白白


这一题我想了好久了,因为很多现当代艺术作品都是与“空间”相关,而尤其是装置艺术家的创作手段就是,分析,解构,重组一个展览的空间,这里面自然有与展览场所的建筑物的空间呼应,例如知友提到的最近曾梵志在北京UCCA展出的“散步”,就是打通了一个展览建筑的内部空间结构,从而形成了一个新的、流动的,观看方式。


这个《散步》作品也让我想到了来自克利夫兰的美国艺术家 Daniel Arsham 2016年一个刷爆了朋友圈的作品,也是打破了展览空间的阻隔,挑战了人们的空间视角,并把作品直接“镶嵌”进入了画廊的墙壁内,打通了人们一贯以来的欣赏艺术品的习惯和感知。他的这种“打通”使整个展览建筑的内部完整地呈现出了一个统一的作品,其中的墙壁、嵌入式的作品都是“整体”的一部分。这种感觉就像是抽调了传统的半身人像雕塑下面的基座,告诉大家,这里没有艺术“品”,整个空间都是艺术。这是一个当代艺术非常重要的表现形式,去掉了“物件”的重要性,当代艺术不再是object-orientated了,而是一整个“场”,一个sphere。

Daniel Arsham

Daniel Arsham

Daniel Arsham

Daniel Arsham


然后还有一个艺术家的作品是直接拿建筑物“开刀”,然后产生出自己的作品。

GorDon Matta-Clark,(1943-1978)

Matta-Clark1943年出生在纽约,后来还去到了巴黎和智利,他的父亲是智利的超现实主义画家,Roberto Matta。他的艺术和他的早年经历分不开,他在1963到1968年之间在康奈尔(Cornell University)学建筑,在1969年的大地艺术大展“Eart Art”中认识了大地艺术大师——Robert Smithson,然后他就开启了人生的新大门。

这个艺术家特别短命,35岁就死于癌症(惋惜脸),但是他的作品特别值得一提。他最著名的就是他那些大胆的,直接进入城市建筑中,对建筑空间进行的“破坏”,重组,重建,切断,钻洞,再焊接。

他的作品也和他的人一样,十分短命,所有的作品都有复杂的性质。不能说是单一的雕塑、装置或者是大地艺术,也是行为艺术,概念艺术,也是social practice的一种。

他的作品因为是介入建筑空间并将之“解刨”的暂时性作品,建立自己的新理念——“无建筑”(An-architecture),所以作品的寿命都非常短。本质上,结合了行为艺术(performance)和行动艺术(action art)的特质。

Matta-Clark选择的都是即将被拆除的废弃建筑空间来创作,所以作品在被创作出来不久后就会被摧毁,从而完整了Matta-Clark计划的“无建筑”理念。所以,另一方面来说,这位短命的艺术家的作品目前大部分留下来的都是文献记录,和一些残片。

1974年,Matta-Clark创作了一个他的知名作品《分裂》(Splitting),他把新泽西的一栋废弃建筑之直接的从正中间劈开,留下一个长长的裂缝,象征了一种家和集体的分裂和分离状态。如今,这个建筑作品本身已经不在,唯一留在的是Matta-Clark最后锯下来的这个屋子的四个角,目前是被旧金山现代美术馆(SFMOMA)馆藏。

后来Matta-Clark不仅切割建筑,还切到贯穿整个建筑空间。

他的1975年《圆堆介质》(Conical Intersect)就是这样,还是在废弃的建筑物上做文章。当时是1975年巴黎双年展,Matta-Clark在一栋17世纪建造的,后来被大批工人阶级居住的公寓楼上切割出了许多圆形大洞。而这个公寓楼的拆迁当时是为了配合旁边的蓬皮杜艺术中心的建造而发生的,于是,这其中可以解读的东西就很多了。

艺术家似乎是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批判着这个社会给予某一个群体的不公和对于中产阶级的优势与特权。另一方面,他的破坏行为在结果上,又让建筑空间的里外对接,打通了屋内与屋外,私人空间和公共空间的藩篱。每一面墙上的圆洞的位置都是精心设计的,是以地面朝上45度的顺序延续上去,从下至上,这个破坏和打通的作用是做给屋外的人看的——在街上行走的人们,抬头看上去,就可以一眼将屋内的空间状态看清楚,还可以连带地看到大楼的屋顶和架构。

时过境迁,再难有如此“莽撞”而直接的作品,但是,GorDon Matta-Clark在城市中切割、重构建筑空间的作品,似乎可以很直接地与时下针对公共空间、关系机构或社会情境的参与性、介入式的创作热潮联系起来,还有所谓的“自我组织”的反思和考虑。


最后再说一个女艺术家,Rachel Whiteread,生于1963年4月20日,英国艺术家,主要制作雕塑,她1993年获得特纳奖,是第一位得奖的女性艺术家。

Rachel Whiteread的艺术创作中,最经典的就是“负空间”的玩法。她的作品大部分都沿用了日常生活中熟悉的空间形态,但将它们“填满”,原本的生活的容器都被装满了,空间的使用概念被调了个面。

这种行为表达了她对家庭空间及其作为一个拥有记忆和历史的重要场所意义的探索。

房屋的建筑元素,像门啊,窗啊,在她的艺术中具有重要意义,在过去的20年中,她总是探索空间建筑中利用的工业材料的可塑性——例如石膏、混凝土、新材料等,然后用自己的方式制造出美术馆里,供人欣赏的,不能使用的、象征意味的门、地板、房间,处在整幢展示建筑之中。

以这种理念创作的雕塑常常给人带来一种与熟悉感相伴的可怕与离奇意味,同时,简单的造型和刻意为之的极简风格会给人以抽象艺术的气质,产生一种毫无装饰意义的装饰作用,是一种双关。


她最为著名的作品是2005年在Tate美术馆做的大型装置,艺术家将高达四五层楼的Turbine Hall堆满。运用一贯地“捕捉被容纳的空间”的手法,正反掉个“负空间”,做出14000个类似paper box的收纳、搬运的纸箱模型。这种四四方方的纸箱子在西方人家庭生活中是很常见的,搬家时要用,储物空间需要它,小孩子玩游戏最喜欢用这个来堆城堡、堆战壕,Rachel Whiteread的这个举动一下子把Turbine Hall变成了西方人日常生活记忆的大仓库。

一个一个雪白的聚乙烯方块,咋看之下难以分辨有何不同,但仔细一看,就会发现每一个都留着原本纸箱的折痕印记,每一个都独一无二,专门制作的。


==================

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如需转载,请麻烦私信联系我。

===============================================

欢迎关注艺术杂志:《布林客·BLINK》(微信号:blinkzine)

and Follow 我的视频就去:哔哩哔哩 / 油管,了不起的苏小姐

日本建筑师中村竜治的几个关于界面的设计:

Beam

梁在视平线高度重新划分室内空间,让人从这个格子到另一个格子的过程中需要一个弯腰的行为以明确区分不同空间,并通过围合不同大小的空间使人产生不同的空间感受。原型有点类似张永和老师的头宅。

第二个是服装的展示方式设计,运用柔软但有宽度的材料产生人与展品之间的界面,形成类似遮阳百叶的效果,这样使人在运动的状态中每次只能看清一件衣服,临近衣服隐约可见,而两侧更远的衣服则彻底被遮挡,以达到在一个长空间中分别独立展示每个展品的效果。

最后一个装置名为pond,意为池塘。在一个卧室中用很多有弹性的线在一定高度绷紧,人可以活动于界面不同位置,因为其材料柔软,有波动,透光等特性,使人在躺下时有在水底的感受;而坐起后突破界面,其细密程度也可以使之作为桌子使用。

然而本人更愿意理解为这是前两个装置的结合体。在beam中,尽管同样是水平界面的处理,使人可以置身其中,但其只是在某一高度上进行了再划分,而对使用方式并无太多考量;而在服装展示的设计中,人的使用方式得到了考虑,也应用了柔性材料,但人只能以旁观的角度去体验这个装置,并无法与其发生更多互动;而在pond中,对于视觉及不同身体状态的考虑更多,且这些界面具备了更多使用意义与空间特征,而非解决单一问题。

虽然会有感性,但很有逻辑,于是十分艺术。

太喜欢这种将某一件事持续推导的人。

美国最有影响力的观念艺术家之一Dan Graham, 有做一些关于模糊“雕塑”和“建筑”之间的界限的作品: pavilions(亭子)系列。

Groovy Spiral, one of Graham's pavilions, 2013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至今,Graham开始了这方面的尝试。像这样大型钢架结构和玻璃制成的作品,非常像在公交车站,公园或是广场中央,机场或大型建筑内部的景观。艺术家将这样的无需其他辅助支撑的透明雕塑称作为pavilions。

Mannerism/Rococo, Two-Way Mirror, Stainless Steel, 2007

Graham曾说道,这一系列的作品意在让观众在这样的空间里去观看自己和别人,如果没有在里面行走的人,那么这些作品更像是极简主义的作品,从而也失去了一部分的意义。

Two Joined Cubes, Two-way mirror glass, aluminum and perforated steel, 1997

Graham尝试使用光学(利用凸面和凹面),或是利用玻璃或镜子的材料特质(半透明,全透明,反光,既反光又透明)来创造一种延展的空间。通过这些材料的特性可以与周围的环境产生关系,为观众提供了独特的体验。

Girl’s Make-up Room (1997-00)

他的作品通过透明材质的扭曲和反射,并随着光线和周围环境的影响而产生一个虚拟的世界。在某个展览的笔记中,Graham建议我们认为这些雕塑为“heterotopia” (异质空间)。而这一术语是法国哲学家米歇尔-福柯所提出来的人类地理的概念。就像是你站在镜子面前,你所看见自己在镜子中的景象。或是打电话中,在脑海里所想象出来的空间一样。

从1979年开始,瑞士艺术家 Felice Varini 一直从事着幻觉制造艺术。

通过精心的设计,他可以使三维的室内或者室外空间看起来像平面一样。

但只有在特定角度才能看到完整的图像,否则观看者只能看到一些零散的碎片。

令人吃鲸的事,三十多年来,他一直坚持用相同的技术来欺骗人们的视觉。(典型的一招鲜吃遍天啊,也太不思进取了吧)不过尺度倒是越来越大。从一开始的一个房间,到后来把一个村子都画满了圈圈。

(完)

艺术家 Doug Aitken 将的一个汽车修理店改造成了自己的工作室,卷宗Wallpaper*带你来到卡尔弗城的华盛顿大道上,感受 Doug Aitken 与建筑的大型艺术作品。

卡尔弗城的华盛顿大道(Washington Boulevard,Culver City)是洛杉矶仅存的几个尚未被时髦公寓楼“改头换面“的街区之一。一幢幢低矮的灰泥建筑上带着年代久远的彩绘,上面写着“Jesus Saves”、“Guns and Ammo”、“RayBlom Plumbing”之类的字样。不过,就算这片地区在美国已经不复存在,Doug Aitken 也会亲自打造出这样的风格。他一直都在试图寻找那些平凡且易被遗忘的事物,挖掘这种正在消失的美国文化。他的镜像文字及墙壁上的灯箱作品常常取材于广袤而荒凉的西部,他对这种特质的喜爱也注定了其新工作室的诞生。

经过 Doug Aitken 的改造,工作室屋顶上的标牌现在写着“I Don't Know”


四年前,在开车经过华盛顿大道时,Aitken 看到一家变速器维修店门前竖立着一块牌子,上面手写着“For Sale”的字样。在他停下来询问时,穿着一身油腻工作服的老板毫不客气地向他表示,自己只会卖给那些用双手劳动的人。Aitken 告诉他自己是一名艺术家,没想到的是,这位老板过去也曾为 Robert Rauschenberg 和其他艺术家工作过。经过几个月的努力,Aitken 终于说服老板把这家店卖给了他。

Doug Aitken在位于加州卡尔弗城(Culver City)的新工作室,这里原本是一家汽车变速器修理店


刚刚接手时,店里到处都是油腻的烟灰,还有 12 台巨大的汽车起重机。不过,整个建筑采用的是 20 世纪 40 年代的弓形桁架结构,因为拱形的木天花板是由横梁而非内柱支撑,这种结构非常罕见。在售出之后,维修店老板曾打电话告诉 Aitken,如果他能在三个月内重装楼顶的标牌,就不需要另外获得施工许可证了。如今,这两块垂直叠落的标牌上展现的是 Aitken 创作的日落,还有“I Don’t Know”这句话。到了晚上,灯箱亮起,两块标牌便开始在 405 号高速公路旁熠熠生辉。

《Not Yet Titled (Neon)》(2019)

下图工作室中的作品,从左至右依次为:

《Desert Body》(2019); 《Inside Out (Chimes/Medium) 》(2019); 《Crossroads: ApertureSeries》(2019); 《In Real Life: Aperture Series》(2019); 《I'll Be Back: Aperture Series》(2019); 《Earthwork: Aperture Series》(2019); 《Inside Out (Chimes/Small)》(2019); 《The Earth ChairSeries》(2015)的部分作品; 《Now (Dark Wood) 》(2016)

对 Aitken 来说,“不知道”是一种哲学立场,他似乎总是在耗尽全力地推出一个又一个盛大的艺术项目。他的影像装置艺术——比如为他赢得威尼斯双年展国际奖的《Electric Earth》(1999),以及投放在华盛顿特区 Hirshhorn Museum 建筑立面上的《Song 1》(2012)——都展现了极为精细的操作,但与此同时,他也可以欣然接受艺术创作中的那些不可预知的结果,比如在大自然中创作,或是在作品中融合表演与现场音乐等元素。

Doug Aitken ,《Song 1》(2012)


现年 51 岁的他虽然头发已经开始变白,一双蓝眼睛的周围也出现了几条皱纹,但在谈到最近的创作时,Aitken 依然充满了热情。今年 2 月,他在瑞士格施塔德(Gstaad)建造了一座被镜面覆盖的房子,名为“Mirage”,以此反射着冬日白雪皑皑的山峰,抑或夏天长满青草的山丘。(这件作品曾于 2017 年在加州棕榈泉的沙漠中首次展出,后来也曾呈现于底特律的 StateSavings Bank 大楼内。)


今年夏天,Aitken 的创作项目名为《New Horizon》,这是一个约 30.5 米高的银色热气球,白天在新英格兰上空飞行,夜间降落,如同一件动态的灯光雕塑,引起一系列的“偶发艺术”——比如关于未来的对话和现场音乐表演。他将其称之为“大写的激浪派”(Fluxus with a capital F)。这个项目也是对他 2013 年所作作品《Station to Station》进行的一次补充和升华。彼时,他邀请了众多的艺术家、音乐家与诗人等共乘一列被特殊装饰过的火车,花了 23 天从纽约驶往旧金山。无论火车停在哪里,车站都会上演一出临时聚会。2015 年,伦敦巴比肯中心(Barbican Centre)也举办了一场这样的活动。

Doug Aitken ,《New Horizon》(2019)


这些大型项目大都是在他位于加州威尼斯(Venice)的工作室中完成的,他在这里的创作已经持续了 14 年。加州威尼斯工作室由一系列独立空间组成,他解释道:“我的想法是,每个房间都代表着一种不同的媒介,因此你可以从声音漫步到建筑,然后再到电影,就像穿越一条由不同艺术媒介组成的走廊。这里没有实物作品,一切都仅是草图、渲染图或图像,就像一个去物质化的工作室。”

尽管这间位于加州威尼斯的工作室是由 Aitken 一手设计和打造的,他仍然认为有必要添加额外的工作室空间来容纳那些“物质性”的创作。“我想拥有更多的亲密感,在作品离开我、进入公众视线之前,与它们朝夕相处。我渴望与这些实物作品一起生活,这样我就可以随着时间的推移去改变它们。”位于华盛顿大道的新工作室占地约 740 平方米,天花板高达 10.6 米,其中展示了他的许多个人作品,比如为Wallpaper*创作的摄影集——这些照片表现的大都是些陈旧且久经日晒的建筑结构,令人很难分辨哪些古怪的标识是 Aitken 后来加进去的。“我注意到,在我们的文化、社会和政治语言中,已经出现了很多新词汇。这些词汇是当下这个时间段的特殊代码。因此我对这种新的语言产生了兴趣,并试图把它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Doug Aitken ,《Don't Forget to Breathe》(2019)


然而,当这些时髦的短语出现在艺术家摄影作品中地处偏远的建筑上时,就显得格外古怪了。“这些空间是不活跃的、休眠的,甚至处在某种破败不堪的状态,无论是濒临破产的大型连锁店,还是已经倒闭团的小型商场。我把它视为一个窗口,从这里我看到了21世纪和20世纪之间所存在的一种不可思议的断裂,并将这些问题或想法投射回过去我们所创造的那些实体景观中即便这些照片的拍摄地点截然不同,它们却都会让人想起 Aitken 新工作室所在的卡尔弗城区。他说:“最讽刺的是,无论走到哪里,你都能发现类似的景象。这是一种不断重复且高度统一的风景。我发现自己总会被那些夹在中间的地点、场地或建筑吸引,人们往往不会去注意这样的地方,或是选择视而不见。”

在新工作室中,他正在为自己的展览“Return to theReal”创作雕塑,这个展览于 10 月在伦敦东部的 Victoria Miro Gallery 开幕。巨大的铬合金圆形风铃正在调整中,而广告牌大小的灯箱则展现着一幅幅当代静物图。此次展览还囊括了一个艺术家最近完成的项目,其中表现的是各种人物形象。“我已经有段时间不在画廊空间工作了。但大约在一年前,我又发现自己再次想起画廊的空间,”Aitken 若有所思地说,“不过,我在以另一种视角回归。我想在白色的房间里做点东西,但又要找到一种方式与之割裂。这些用石头或磨砂玻璃磨成的人物形象可以发出声音和光,同观者一起栖居于空间之内。”

“Return to the Real” 展览现场


“我们在意大利找到了层次如此丰富的石板,”他继续说道,“当我看着它们的时候,我看到的是历史的沉积与交叠,人物的身体在碾磨后被切成两半,石头身体的内部是镜面金属,因此身体会在内部无限地反射自己,而在外部,它所呈现的却是厚重的地质历史。这件作品很大程度上是在审视当代人对待时间的匆忙态度,但与此同时,我们也被困在了某条时间代码中,即便没有我们的存在,一切也会继续进行下去。”

然而,这场展览中的很多作品几乎都是看不见的,只有声音或光的呈现。Aitken 为这场展览设计的音景包括了不断重复的单词和短语,它们被一遍又一遍地朗读以至于变成了抽象的概念。对于 Aitken 来说,人声音景是一种新的媒介。此外,他还与著名的合唱团 L.A. Master Chorale 合作,为 100 名声乐家创作了一首歌曲,以供接下来的演出使用。“当我们开始在我的工作室录制这首歌时,我从一种新的角度看到了人声所具备的各种可能性。这实在是个让人大开眼界的发现。”他开玩笑道,“我希望令语言超越表达,进入另一个空间中,并在这里转变成某种建筑。这将会是这场展览的主导特征。”

尽管精通数字技术,Aitken 本质上仍是一位视觉艺术家。1987 年,他开始在 Pasadena 的 Art CenterCollege of Design 学习。当时,美术系的教员中不乏 MikeKelley 和 Stephen Prina 这样极具开创性的艺术家。他在那里学会了如何运用多种媒介进行创作,除却雕塑装置外还创作音乐与视频。Aitken 于 1991 年毕业,三年后,他搬到了纽约。有一段时间,他只能靠给杂志拍照和做插画来维持生计。

但这并没有动摇他在艺术创作上的决心。“我始终觉得艺术是一种必需品。你做它,是因为它必须被创作出来。对我来说,创作就像氧气,是呼吸的一部分,没有它就无法生存。因此我认为艺术和生活之间并没有真正的区分。”

Doug Aitken,《Diamond Sea》(1997)


正是在纽约的 303 Gallery,Aitken 展出了他的第一件大型影像装置作品《Diamond Sea》(1997)。上世纪90年代末,Aitken 搬回了洛杉矶,但直到 2006 年加入 Regen Projects 后,他才开始愿意在洛杉矶办展。(他还会在苏黎世的 GalerieEva Presenhuber 举办展览。)2017年,洛杉矶 Museum ofContemporary Art 彼时的总监 Philippe Vergne 说服他举办了一场名为“Electric Earth”的回顾展。Aitken 把自己的每件作品都视为独立的个体,所以不愿把它们放在一起作为自己职业生涯进程的展示。为此,Vergne 建议他把整场展览概念化,将展览本身视为一件艺术作品。最终,这场展览大获成功,得到了公众和评论界的一致肯定。

“Electric Earth”的回顾展展览现场


除了思考画廊与新工作室,Aitken 也没有放弃那些野心勃勃的体验式项目。今年 9 月,多南酒庄(The Donum Estate)推出了他所创作的《Sonic Mountain(Sonoma)》,这是一件特定场域雕塑,模仿着风铃的变化效果。坐落在北加州葡萄酒产区起伏的矮山中的它,周围就是一片桉树林,发出的声音和色彩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不断改变。你可以将其称之为“永久艺术”,但它也在提醒着人们专注于当下。

Doug Aitken,《Sonic Mountain(Sonoma)》(2013)


“任何一种创作行为能对你产生的最深刻的影响之一,就是将你置身于此刻,把你突然带回到当下,”他说,“这些时刻是如此短暂而罕见,但当你找到它们时,你会发现它们就是世间最稀有的灵药,能够为你缔造一个私密的天堂。这种感受是无法解释的。”

Doug Aitken 为 Wallpaper*创作的影像

ON THE ROAD
在路上
Doug Aitken 新作品:
超现实主义标识及阳光暴晒下的景观



本文原载于:卷宗Wallpaper* 公众号《来自加州的目光》

转载请联系。



本文由重庆天曜建筑科技提供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