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添加收藏

您好! 欢迎来到重庆天曜建筑科技有限公司

微博
扫码关注官方微博
微信
扫码关注官方微信
电话:400-123-78798

您的位置: 主页 > 重庆天曜资讯
重庆天曜资讯

这是具有新功能和釆用新技术、新造型的建筑

发布日期:2024-01-11 来源: 本站 阅读量(

太原近代学校建筑概述

《文物世界》 2003年04期 郭英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进入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和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东西方文化碰撞日益频繁,中国建筑发生了急剧变化,教育也经历了一个从传统教育向近代教育转变的过程。近代学校建筑的发展变革,同样也是中国建筑在近代社会的一个小小缩影。太原自古有着重视教育的传统,近代太原的历史变革,无不影响着近代教育,乃至近代学校建筑。

太原近代学校建筑发展的概况

太原的近代学校建筑发展,大致可分三个历史阶段。

第一阶段(1860-1911)

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随着封建社会衰落和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清王朝为了“自强、求富”,采用“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来维护其统治,自清朝末年推行洋务和“新政”以来,对传统的书院教育开始进行改革,出现了一些新式学堂,如创建于光绪十年(1882)张之洞奏准清廷创设的“令德堂”,改变了传统的读书方式,是晩清山西书院体制最完备、教学最优秀的书院。

随着旧式书院制度向近代学堂制度转变的肇始。一时之间,兴办学堂蔚然成风。从蒙学、小学堂、中学堂到大学堂的兴建,使太原的近代教育初具规模。1898年在太原东门里大教场附近,创办了山西武备学堂,1901年在上马街东口路北首创农工商学校,随后又陆续建立了山西公立中学堂、陆军小学堂(1905)、农业学堂、医学专门学堂(1906)、省立一中(1906),政法学堂(1907).陆军测绘学堂(1908).山西公立法政专门学校。这一阶段为太原传统教育向近代教育的过渡时期。有了这些新式学堂,“士之由高小毕业肄业于中学大学者,实繁有徒。”

第二阶段(1911~1937)

这一阶段为太原近代教育建筑的兴盛时期。俄国十月革命和“Il四”运动以后,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广泛传播,阎锡山以“国民教育”、“职业教育”和“社会教育”为宗旨,兴办教育,《山西逐年教育进行计划案》使山西教育事业纳入了政府工作日程,走上有计划发展的轨道。教育的兴旺,直接带动了学校建筑的发展,并形成了风格多样的建筑形式。

1918年创办外国语言学校,1919年创办山西省立国民师范学校,1922年成立私立进山中学,1922年成立私立山右学校,1923年建立的私立中和学校于1931年迁至上兰村新建校址(现为华北工学院)。1924年创办平民中学(平民路山西化学厂宿舍至营坊街小学一带)、成成中学等,一个多门类、多层次的近代教育体系在太原形成,为太原近代教育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和条件。

第三阶段(1937~1949)

这是太原近代建筑活动的萧条时期和结束阶段。1937年,侵华日军攻占太原,长达8年的抗日战争时期,太原为日伪控制,阎锡山地方政府南迁。这一时期,大规模的建筑活动基本停止,日本侵华战争阻碍了太原建筑近代化的进程。1946年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抗战时期迁走的学校虽已返回;但由于战争频繁,无力进行新的建设,建筑活动也基本处于停滞状态,进入近代以来的最低潮。

二、重点学校的建筑

在太原近代教育所形成的众多学堂中,可以山西大学堂、山西省立一中、山西省立川至医专、山西省立国民师范学校、进山中学五所学校为代表。这五所学校的总体规划和整体的建筑形态结构各异,成为研究太原近代建筑的宝贵实物资料。

山西大学堂

是中国最早设立的新型大学之一,光绪二十七年(1901),清廷颁发谕旨“着各省所有书院于省城均改设大学堂”,次年又公布了《钦定学校章程》。英国耶稣教浸礼会教士李提摩太,为解决山西教案问题,利用山西庚子赔款白银50万两创办了一所中西大学堂。学校占地200亩,由敦崇礼负责修建计划,是当时学校建筑中质量较好的一所,1904年新学校在城南的侯家巷(现为太原师范学院)落成。大学堂分“中学”、“西学”两专斋。中轴线上建有大礼堂、大成殿;东区为“西学”专斋的图书馆、体育馆、实验室、教室、宿舍等;西区为学生宿舍、中斋讲堂。

大学堂现存有主楼、大礼堂、围墙、大门及“中斋”部分学生宿舍。主楼为中部四层,两翼二层,砖木结构,顶部为平台,上建有方形钟楼一座,两侧翼楼各宽十间,下辟拱券式门窗,上为方形窗洞,西洋式倚柱女儿墙,立面为英国中世纪城堡形式,与列柱式的围墙和凯旋门式的大门组合在一起,颇为壮观。

1911年,“西学”专斋教师瑞典化学博士新常富在所著《晋矿》一书中,对山西大学堂曾有以下描述:“是校建于省垣之东南隅,地势宽展,规模宏大。实不愧为大学之名焉。校内分中、西两斋,中斋属华人办理,西斋为西人所管辖。中斋之内学生之膳宿附焉。西斋之内有大礼堂、博物院、藏书室、办公室、应接室各一所,其构造不为不善焉。它如教员之住宿舍、休息室等亦无一不备,其布置不为不工焉。一千九百零七年间,西斋又自购电机一副,以供酉斋内外院舍一切电光之用,从此大学堂内辉煌异常,明亮夺目,其建筑不为不精美••••••总之大学一堂,建设完全,已无遗憾;人才荟萃,大有所观。”

山西省立一中

1905年,科举制度废弃后,山西地方政府设立

了“山西公立中学堂”,1910年易名为“晋阳中学堂”,1912年又改名为“山西省立模范中学堂”,1913年8月山西当局以全省各地排列为序,将学校正式定名为“山西省第一中学校”,是全省规模最大的中学。

旧址现仅存北面的三排主教室,坐南面北,现存房屋门窗具有典型的民国建筑特点。第一排为卷棚顶,五標四椽屋架,南门洞门楣雕刻有葡萄、根、茎、叶造型,北门洞门楣雕刻有牡丹和叶子的造型,雕刻精美,立体感强;第二排为硬山顶,前出檐后为封护檐;第三排为硬山顶,前带廊。廊柱上有一斗三升承托穿插杭,挑檐標下垫板为透雕回纹式样和双龙头式样,做工十分精细。

山西省立国民师范学校

校址在小北门街,1919年开始兴建,是当时省城规模最大,设备最全,人数最多的中等专业学校。学校从1919年开始兴建至1922年,历时四年全部建成。

学校大门坐北朝南,整个布局沿用了中国建筑传统的中轴线突出、平衡对称的手法。占地面积93800平方米。有大门、礼堂,操场两侧为学生宿舍各10排,操场北端是学校办公楼(称主楼),楼东西为对称的两座图书阅览室、录事室,并建有学生饭厅、盥洗间、医院等。

主楼二层,平面呈凹字形,中心九间前设檐廊,卷棚歇山式屋顶。在建筑结构上开始使用较大跨度的人字木屋梁架,外观设计引用西方做法,建筑装饰不拘于中国传统做法。大门综合外来建筑形式,采用中国建筑手法,中心砌圆券门洞,门内为传达室,被称之为洋式学校大门。东、西图书馆各面积为200平方米,墙身设方型砖柱,卷棚歇山式屋顶,窗户为桃尖式发券形式。主楼梁架基本上保持中国传统建筑手法,但在梁架结构处理上也有了较大改变。栏杆引用西方建筑的圆柱型花瓶式栏杆,雀替保留中国传统。

学校主要建筑物的布局及设计总体上保持了中国传统形式,在单体建筑上又吸收了较多的外来模式,是由传统作法向近现代建筑转变的一个实物例证。

山西省立川至医专

山西省立川至医学专科学校是山西省医学院的前身,是山西省创建较早的一所高等医学院校。1919年8月成立了山西医学传习所,1921年山西医学传习所改称山西医学专门学校,1931年又改称私立山西川至医学专科学校,1938年山西大学复校后,私立川至医学专科学校并入山西大学,改为山西大学医学专修科,并于1947年9月成立附属医院。

山西省立川至医学专科学校,位于太原市精营东二道街,现存建筑有原医专办公室二层主楼一座,图书室一排,为1919年所建。川至医专原占地面积8.4万平方米,东起当时的工程师街,南接徐永昌公馆,北邻精营东边街,西至原新民头条。原校门坐东朝西(正对新民中正街),有办公主楼、图书室、病理教室、各种科研教室、学生宿舍、教授宿舍、运动场、防空洞以及医学院的各种门诊室、病房等。主楼坐北朝南,为两层砖木结构建筑,面积为520平方米。四周门窗为西式木质门窗。正中一层门、二层窗两边西式半圆柱。室内圆形独立支柱,支撑着横架于其上的梁,饰内外柱头为文艺复兴式。整个建筑平面按功能对称设置,造型中西合璧,建筑立面层次分明,屋顶上覆中式瓦顶,前坡两山墙檐口砌有护栏作用的女儿墙,其为镂空栏杆,雨水顺屋顶檐沟排入雨水管中。后坡屋顶无女儿墙,釆用猫头、滴水直排式。

楼内大厅及二层厅设西式圆柱各两根,室内施木质地板、吊顶、楼梯,梁架釆用木构“人”字架形式。外墙下部饰有须弥座线条,办公主楼建筑装饰细腻考究、华丽典雅,是20世纪20年代中国传统建筑形式与西式建筑紧密结合、精心设计的实例。不但有强烈的时代特征,而且具有较高的建筑艺术水平。

进山中学

创办进山中学时,俄国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相继爆发,阎锡山在“进山会议”后,决定“为救济天资聪慧学行兼优之贫寒学子”,吸取西方文化科学,为自己培养“人才”。学校1922年成立。“进山”二字取自《论语•子罕篇》“譬如为山”的“山”字和“进吾维也”的“进”字,有“前进登高”之意。建校之初,临时占用当时步弓街的“山西外国文言学校”。1931年方迁入新建于上兰村的校址。

校园设备完善,环境优美.建筑均釆用30年代盛行的“宫殿式”校舍建筑。

三、太原近代学校建筑发展的特点

经过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逐步形成了一种成熟、独特的体系,以其卓越的成就和独特的风格,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直到19世纪70年代西方势力侵入,随之而来的洋教建筑,掀开了太原近代建筑的扉页。涌现出一批由中国建筑师和少数外国建筑师设计的不同形态的建筑作品。这些建筑引进国外近代建筑形式和先进建筑技术,并在建筑近代化的过程中,继承、借鉴、发扬了传统建筑风格,大大丰富了中国传统以木构建筑为主体建筑形式。

学校建筑风格的多样性:旧建筑体系在原有的传统建筑体系里延续,基本上沿袭着旧有的功能布局、风格面貌和技术但受新建筑体系的影响,出现若干局部变化。新建筑体系包括从西方引进的和中国自身发展出来的新型建筑,具有近代的新功能、新技术和新风格,其中即使是引进的西方建筑,也不同程度地渗透着中国特点。

第一种是传统式(又称宫殿式、复古式)。这类建筑从整体格局到细部装饰都保持传统建筑的形制。如进山中学图书室一座带天窗的歇山顶。山西省立一中则釆用了带廊(或无廊)硬山顶,结合开间比例,突出传统建筑的结构形式,来表达“中国式”建筑。并按新功能设计平面,是太原近代建筑运用民族形式的代表作。

第二种是混合式(又称古典式)。这类建筑的平面布局和空间组织注重功能性,外观则是“中西合璧”的。山西省立国民师范学校、山西省立川至医学专科学校基本上是中西建筑相结合的教学楼,平面布局、柱式、门窗、小栏杆为西方近代建筑手法,如国民师范学校主楼梁架在结构处理上有较大的改变,即歇山处理上将两边房间的墙体直砌到屋顶,標子搭在山花墙顶部,山花墙做承重,墙面装饰了外来拉毛水泥饰物,但材料使用白灰膏仿拉毛水泥,然后用青灰涂饰。对称布局、坡屋顶又是中国传统建筑的手法,虽有初步中西建筑相结合的韵味,却也有相当的水平。

第三种是“现代式”。当时称为“现代化的中国建筑”。这是具有新功能和釆用新技术、新造型的建筑,主要釆用砖木混合结构,西方古典构图为基础,突出轴线,强调对称,注重比例。山西大学堂这类建筑追求新功能、新技术、新造型,符合教学功能,属西方古典建筑类型。

太原市近代学校建筑的共同特点:注重现代功能与传统建筑群相结合,虽然存在着不同的建筑类型,但在使用功能上都追求采光、通风、朝向和良好的学习环境。

(作者工作单位: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本文由重庆天曜建筑科技提供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