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添加收藏

您好! 欢迎来到重庆天曜建筑科技有限公司

微博
扫码关注官方微博
微信
扫码关注官方微信
电话:400-123-78798

您的位置: 主页 > 重庆天曜资讯
重庆天曜资讯

这便是艺术的“跨界”(Crossover)

发布日期:2024-01-28 来源: 本站 阅读量(

谢邀~~~~

作为一个致力于艺术领域深入研究的建筑师来回答下这个问题吧。这个问题的范畴有点大,从两个大方面来回答吧。

一是在建筑中,与艺术结合的体现;

二是在艺术中,与建筑结合的体现。



在从两个方面展开论述前,先概括说一下建筑和艺术的历史。

从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来看,建筑是门古老的艺术。

早在人类萌芽时期就有把建筑和器物当作艺术的意识和意念。

如:我们在谈论古埃及艺术时,首先想到的是金字塔,“金字塔”已不仅是建筑物,还是古埃及文化与艺术的代名词。古埃及人把当时最先进的天文、数学、艺术与建造技术都运用在金字塔上,试图用它来与神和宇宙产生对话。

中世纪时期的哥特式艺术与哥特式教堂亦是如此。许多中世纪时期的大教堂,可以说是雕刻出来的建筑。在西方的艺术发展过程中,雕塑和绘画都是建筑的组成部分。单幅的绘画成为作品也要中世纪后才开始盛行,所以在欧洲艺术文化中“建筑为艺术之母”。
人类社会进入文化和思想高潮的文艺复兴时期,更是出现了许多集建筑师、画家、雕塑家于一身的大师,如文艺三杰:达芬奇、拉斐尔、米开朗基罗,他们的作品艺术造诣之高至今令我们叹为观止。

在中国,从石窟到大量的宗教建筑、宫殿及陵寝,雕塑和绘画都是建筑的重要内涵和组成。

所以,从西方到东方,雕塑、绘画与建筑就一直融为一体,所有建筑都是艺术家族中集大成之作。
时至20世纪工业发展和科学进步,现代主义思潮开始影响西方社会,这场以“功能主义”为核心的思潮打破了古典时期建筑只为权贵、国家、教会服务的单一局面,并革新了社会的传统意识形态,进而影响了哲学、美学、文学、艺术学等诸多社会领域。期间,格罗皮乌斯、勒.柯布西耶、密斯.凡.德.罗等人设计和建造了影响现代建筑发展的具有新时代风格的建筑。这一时期的艺术也开始与传统分道扬镳,绘画不再做自然的奴隶,并摆脱了对文学、历史的依赖,为艺术而艺术,形成了自身的独立价值观,出现了野兽主义、立体主义、未来主义、构成主义、达达主义等多种艺术流派,建筑师的思想与实践为这一时期的艺术繁荣提供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建筑体型是视觉第一印象,是最直观的感知过程。一栋或者一组建筑在特定环境下以特定外观表象呈现得恰到好处就是一种美的体验,这是建筑作为“凝固的艺术”的自我修养。

  在设计实践中,建筑师为每一份设计作品煞费苦心,不断推敲体量、造型、空间、环境与功能等之间的关系,尽可能在有限条件内创造出新颖的作品。

  我们以建筑大师贝聿铭先生设计的苏州博物馆为例,他用菱形、方形等几何图形体现出错落有致的江南特色,并以园林式的空间形式将建筑平面在场地中展开,以连廊通道串联为基础,把建筑组织得非常东方化。其整体造型与苏州老城区的传统肌理融为一体,用简单的几何语言加上传统的建筑材料,给人一种全新的东方审美体验。(详见图1&图2)

图1:苏州博物馆1,贝聿铭,2006年建成
图2:苏州博物馆2,贝聿铭,2006年建成

  建筑本身的艺术性,就要求建筑师为实现其艺术表现的目标,在构造和建造手段上不断地做出技术的探索和革新。

  技术性与艺术性是建筑本身的多重属性的表现。

  密斯.凡.德.罗曾经说:“一旦技术达到完美,就升华为艺术。”这背后就是建造技术本身的自然规律。

  在建筑史上,现今一直被人传颂的经典作品大多都具有清晰的技术表达逻辑,用最少的材料、最自然的力学手段,最大程度的获得建筑形式及艺术的表达。

  著名的圣地亚哥.卡瓦特拉瓦是世界上以技术创新获得技术艺术性的建筑师之一,他从学习绘画和人体结构得到启发,对工程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他设计的里斯本东方火车站(详见图3)、法国里昂国际机场(详见图4)、密尔沃斯美术馆新馆(详见图5)、2004年雅典奥运会主场馆(详见图6)等作品他将结构构件直接外露,并以构件来作为造型艺术的表现元素,素有建筑界“结构诗人”之称,从他的作品里可以看出技术上升为为建筑形式美的另外一种表达方式既建构美学。

图3:里斯本东方火车站,圣地亚哥.卡瓦特拉瓦,1998年建成
图4:法国里昂国际机场站,圣地亚哥.卡瓦特拉瓦,1994年建成
图5:密尔沃斯美术馆新馆,圣地亚哥.卡瓦特拉瓦,2001年建成
图6:2004年雅典奥运会主场馆,圣地亚哥.卡瓦特拉瓦,2004年建成


  文化象征意义是建筑艺术追求更深层次的境界,如果说造型与技术是视觉感知层面的的,那文化象征就是精神感染。

黑格尔在《美学》中指出:“建筑无论在内容还是表现方式上都是地道的象征性艺术。”

宫殿、宗教、纪念性等建筑自不必说,其本身是对权利、信仰、永恒的东西的象征。

在当代设计中许多大型公共建筑,甚至有些特色区域的一般性建筑也都要求能体现地域性、时代性、民族性等各种文化属性的象征。

在设计中象征意义通过建筑形态组合、造型、序列、装饰、符号等抽象技术表现手段赋予建筑作品中,不论通过何种外在表达形式只有当建筑的形象与其象征意义能有机联系在一起,达到建筑艺术和内容高度统一时,象征性才具有审美意义。

建筑从无到有,其生产总是离不开人,离不开文化,它的文化象征因而具有深刻的历史内涵。


设计的柏林犹太人纪念馆(详见图7&图8),称得上是浓缩着二战时期生命痛苦的作品。其形状如同闪电,象征犹太民族曲折而破碎的历史,断裂而无法填补的文化。这个建筑的象征意味远远超出它作为一个博物馆应有的功能性,一切富于隐喻的细节对于每个观者来说都是不言自明的,这种饱含历史和沧桑的压迫感又远远超出展品所具有的力量,整座建筑充满了被驱逐、遭受屠杀的犹太人的悲苦与磨难,它超于设计的特异性和观念的前卫性,是作为一个民族悲惨命运的历史封印,是建筑文化性、历史性和象征性体现的当代建筑精品。

图7:柏林犹太人纪念馆1,丹尼尔.里贝斯金德,1999年建成
图8:柏林犹太人纪念馆2,丹尼尔.里贝斯金德,1999年建成

随着当今科学技术的进步,我们已经进入人工智能化时代。

电子信息技术已经为建筑设计实践提供了全新的设计方法和创作视野,各种复杂曲面形体通过虚拟的三维信息技术、BIM等协同软件可实现设计和计算,许多看似天马行空的设计创意都能变成现实。建筑师完全可以在虚拟世界里模拟实际的建筑实践,再借助目前的智能互动技术实现虚拟的空间体验。

当然所有科学技术都只是建筑设计过程中的表现方式,要真正在实践创作中创新,还离不开建筑师自身知识结构和审美意识的提高。在把握需求的同时,对可持续性、文化性、艺术性、创新性进行综合的创新探索,能多界并跨界,建筑不再局限于建筑本身、艺术不再在局限于艺术本身,“似是而非”模糊学科的边界,都是建筑实践中艺术性探索的发展方向。


在这里以西方绘画为例,探讨下后现代主义绘画中与建筑相关结合的创新。

之前回答过这个问题:在所谓的后现代主义时代,艺术的受众不断降低审美,艺术是否算被大众玷污?里面详细论述了西方绘画从现代主义向后现代主义发展的历史背景、发展历程及不同特点。

其中后现代主义绘画有一个特点就是:画面追求大的信息含量和视觉冲击。

绘画语言的界限也被摒弃,被现代主义排除的叙事性、文学性、戏剧性、装饰性在后现代主义绘画中被重拾且充分利用,同时裹挟着当今人类面临种种问题看法和态度,并把当今通俗和高雅成分进行充分融合,最终加上艺术家对当代感性的视觉刺激的开发因素,使得画面不但具有巨大的信息含量,而且也充满了强烈的视觉冲击。

前段时间,去上海UCCA看了【不安的绘画】艺术展。对一个90后的艺术家李泳翔的作品印象很深。他的绘画作品,与家具进行了跨界交融。(详见图9&图10)我惊喜地发现,青年艺术家们开始有目的性地游走于媒体、规范与文化特性之间,挑战主权观念和现有的权力结构。(详见图11&图12)

图9:李泳翔作品1,UCCA【不安的绘画】艺术展,2023年
图10:李泳翔作品2,UCCA【不安的绘画】艺术展,2023年
图11:Hydraulic-Masc-1,李泳翔,2021年
图12:8 Chairs (Adolescent Fabrications),李泳翔,2022年

个人认为后现代主义艺术中,与建筑、室内、景观结合较密切的艺术表现形式是:装置艺术。

装置艺术是在特定时间、场合用特定艺术品与观众互动的艺术流派。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其形式和概念可追溯到达达主义和超现实主义。

它寻求重新定义艺术作品的作用与功能。部分对特定展览空间进行转化,拒绝形式主义方式及市场化作品。将艺术实践与非艺术生活领域相联系,反对艺术必须具有分离的形式和持续的对象的艺术观念,打破了传统的将艺术视为审美经验独特领域的界限。

(1)、装置艺术中的建筑融合

美国艺术家、雕塑家珍妮特·艾克曼(JanetEchelman)大型装置艺术--《地球时间1.26》的世界首映是在2019年的香港半岛酒店。(详见图13&图14)

艺术家用31英里的细绳打结,创造了160英尺高的空中雕塑,探索了东方文化和物理世界的互联网络。它从130英尺的城市街道上俯冲下来,直接与酒店的历史建筑联系在一起。通过风和光的转换,工作从“你所看到的一个物体,转变为一种你可能迷失在其中的体验”。

此作品将为游客提供一个来自日常城市生活混乱的绿洲。这件纪念性作品完全由工程轻质纤维制成,作为互联性的物理表现,它被设计成可以到世界各地的城市旅行。

图13:《地球时间1.26》-1,珍妮特·艾克曼,中国香港半岛酒店,2019年
图14:《地球时间1.26》-2,珍妮特·艾克曼,中国香港半岛酒店,2019年

(2)、装置艺术中的景观融合

由美国新媒体艺术家Jen Lewin创作的Reflect是一种沉浸式的、多感官的体验,其灵感来自于自然界中发现的有机系统所创造的动态模式。

这座雕塑占地2400平方英尺,由三个同心圆组成,每个同心圆由互动平台组成,响应游客的脚步,触发光的飞溅,创造出不断变化的构图。这个互动装置将鼓励纽约人停下来思考和发现,并在城市进入一个充满希望和复兴的新时代时激发联系。(详见图15&图16)
多米诺公园是第一个将在美国展出“Reflect”的展览场地。作为1.5万平方英尺作品Cosmos的一部分,Reflect已于2020年春夏首次在东京展出。

在白天,光滑的二色表面反射天空和周围的环境,创造了一个超现实的空间,并引发了深刻的连接体验。晚上,当观众在不断变化的发光面板上移动时,雕塑就会充满活力和光芒,这些面板由复杂的代码和硬件驱动,都是艺术家定制的。多米诺公园的“Reflect”艺术装置允许多人同时参与,并保持6英尺的社交距离,使它成为此刻理想的公共艺术作品。为了确保所有安全措施得以施行,多米诺公园的工作人员将定期对其进行检查维护。

图15:Reflect-1,Jen Lewin ,美国纽约多米诺公园,2021年
图16:Reflect-2,Jen Lewin ,美国纽约多米诺公园,2021年

(3)、装置艺术中的室内融合

作为虚拟数字艺术的先驱者,艺术家米格尔·谢瓦利埃为法国巴黎哈伦区的圣厄斯塔什教堂,创作了一个美轮美奂的虚拟现实投影作品《天体金库》(Voûtes Célestes)。置身教堂之中,当实时投影映射到教堂的圣坛拱顶、中殿和十字形袖廊上,彩色的网格和变化多端的虚拟影像散布在教堂支柱和拱顶之间,轻颤变动,五光十色,让本就神圣的教堂更具神秘的想象力量。(详见图17&图18)

配合投影的还有即兴音乐演奏和表演,参观者不仅可以在教堂随意漫步,抬头欣赏头顶上唯美的数字虚拟影像,还可以躺下休息,完全沉浸于影像之中,感受这个虚幻空间中的光、色彩和音乐,体悟一种新的虚拟美学。

图17:《天体金库》-1,家米格尔·谢瓦利埃,法国巴黎圣厄斯塔什教堂,2017年
图18:《天体金库》-2,家米格尔·谢瓦利埃,法国巴黎圣厄斯塔什教堂,2017年

由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后现代主义艺术在崇尚去分化和多元化的今天,基于审美独立和艺术自律的现代艺术分类原则,因与当下的艺术发展现实矛盾不断而逐渐丧失其理论合法性,取而代之的是艺术跨文化、跨领域的交流和合作,这便是艺术的“跨界”(Crossover)。

后现代主义绘画已完全打破绘画的界限,且跨界不仅仅只停留在绘画风格上的互相借鉴和融合,已横跨行业,与建筑相关、摄影、珠宝、时尚等不同行业彼此借位创新。后现代主义装置艺术也已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运用LED、数字虚拟影像、投影、交互等等手段,结合建筑、室内、景观空间,打造更亲切、开放、互动的沉浸式、多感官艺术空间。

显然,后现代主义艺术跨界已不单纯是某个或某些艺术事件,而是一种艺术发展趋势,引领着当下艺术的时尚和潮流,代表了一种区别于现代审美价值取向的新型艺术理念。在未来,我们或许会看到后现代主义艺术,将与越来越多原来毫不相关甚至出乎意料的领域综合、包容、变通与跨界,艺术本身也因此注入越来越多的新鲜元素,艺术也将会日趋成为一种更具包容性、更融会贯通的“大艺术”。

注:图片均来自网络,侵删;文字部分参见相关网页,©归其所有;文章和关于艺术展的照片©归本人所有,不得擅自转载、出版及商业使用,不得擅自用于各种论文及发表。



本文由重庆天曜建筑科技提供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