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添加收藏

您好! 欢迎来到重庆天曜建筑科技有限公司

微博
扫码关注官方微博
微信
扫码关注官方微信
电话:400-123-78798

您的位置: 主页 > 重庆天曜资讯
重庆天曜资讯

体现了对岭南客家文化和传统建筑形制的继承和发展

发布日期:2024-01-28 来源: 本站 阅读量(




“走向新校园”作为一项校园空间和公共设计管理的创新实验,自2017年7月发轫迄今,吸引了众多优秀建筑师参与,创作出一批体现城市文化使命和实验精神的当代新型校园,为以往效率至上而失去童趣的校园空间范式注入全新的活力和想象,也为深圳这类高密度城市的校园建设提供了思考与探索。

新校园行动计划于2017年从福田起步,当时深圳教育需求激增与土地紧缺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福田区大批学校不得不在原址急速扩建数倍规模。加之学校设计规范滞后、建设机制刻板,以及公共参与缺失等多方面因素交织,为避免再次催生一批平庸低质的校园,在集约土地条件下建设高密度、高质量校园的策略迫在眉睫。然而,应对3.0容积率下“高密度校园”的设计理论、实践和管理经验都极其匮乏,如何在正统的校园生产系统之外,以新的机制、标准和制度,以专业管理的智慧激发设计创造力,开辟出一块新校园的“试验田”?红岭实验小学的探索个案是这一剧变过程的前奏和转折点,它对高密度校园类型首次破题,成为高密度、高品质的南方校园创新样板。


新校园行动计划汲取并延伸了国际建筑实践展传统,以一种“公开竞赛+建筑实践展”的特别机制,推动校园设计和设计管理的创新。联展关注建筑学的核心价值、文化品质和社会价值,全程引入“策展/学术委员会”决策机制。学委会负责主持参展优秀建筑师推选、设计提案遴选,选定第一名方案为实施方案,激发参展建筑师迸的创作激情和专业探索精神;联展的全过程成为一场持续的、影响广泛的公共文化事件,以此保障公共设计的“公众参与性”;让学校真正的主体——校方尽早介入校园设计评审和实施过程,促成使用者和设计者之间的密切合作;强调“主创建筑师负责制”责权定义,联合空间生产链条上各相关部门,对全过程组织管理模式进行统筹和“再设计”,全方位、全过程地为优秀设计的诞生和落地提供持续性保障。


“走向新校园”包含了新的设计观念、新设计方法和新的教育模式,它不断地自我突破、更新和迭代,成为步履不停的探索者。


“走向新校园”第1季:“福田新校园行动计划”于2017年初拉开帷幕,从红岭实验小学实践,到“8+1”建筑联展,经历了从个案到范式、从先锋到常态化实践的过程。全国首创的“腾挪校舍”模式,破解了城市学校扩建难题。


“走向新校园”第2季:“新校园新社区五联展”,在实现了首季设定的效率和品质目标之后,反思“高密度校园”的普适性议题及潜在的问题与机遇,旨在聚焦高密度校园建设语境下重塑校社边界,实现校园与社区的积极互动和共享,探索兼具当代文化使命的社区共享型校园范式,树立多元主体参与社区治理,从而为社区贡献公共能量。


“走向新校园”第3季:“书院营造六联展”从福田来到龙岗,与龙岗区的独特地域文脉衔接,营造具有在地性的精神场所,并在“低碳可持续校园”建设中发挥领航作用,形成龙岗区城市新人文景观。


三季“走向新校园”为深圳的建筑创作带来全新的校园类型以及更具普适性的社会公共价值启示,并探讨了系统性创新的公共空间管理策略。随着红岭实验小学、新洲小学、石厦小学、新沙小学、梅丽小学、景龙小学、深圳国际交流学院、福强小学等的相继启用,以集群式的面貌成为新校园建筑的展示窗口。“‘走向新校园’进行时——‘深圳新校园行动计划’三季联展”完整呈现了这4年三季行动的全景画面,囊括深圳福田区和龙岗区29所校园共74个方案。这批在高密度条件下被挤压出来的优秀校园建筑作品,展现了高密度城市中心区新型教育模式在既定规范下所能呈现的丰富度与可能性。


“新校园行动计划”现已成为国内校园空间设计和管理创新的先行者和极具影响力的校园建设实践和思想平台。2020年中国建筑学会学术年会举办了“破题与承题:高密度城市条件下的深圳新校园行动计划”论坛;《建筑学报》2021年推出特集“高密度城市条件下的深圳新校园行动计划论坛”;深圳市结合新校园计划实践经验,向全市各区发布了《深圳市基础教育改革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提升设计品质打造精品校园的通知》;深圳市住建局和教育局引发实施《深圳市中小学校建设试点项目关键技术指引的通知》……新校园计划像一个催化剂,其效应不断波及深圳各区、全国数个城市的校园设计创新活动,激发起更多业界和社会的关注,引发了更广泛、更系统的公共建筑空间和管理创新尝试。



第1季


优秀设计方案











◆ 红岭实验小学(实施方案)


设计:源计划建筑师事务所

主持建筑师:何健翔、蒋滢

设计团队:董京宇、陈晓霖(项目建筑师);吴一飞、张婉怡、王玥、黄城强、曾维、何文康、蔡乐欢、彭伟森、何振中

设计时间:2017年7月-2018年6月

施工时间:2018年10月-2019年9月










设计说明:


为了缓解日趋严峻的城市用地和学位紧缺的问题,深圳市尤其是福田区加大了普通中小学的建造密度。建筑师寻求超越纯粹功能和体量的建造目标,希望在福田中心区建设一座属于儿童的微型城市,一片自由自在、可以抵御和消解商品化生产的内向型绿色方舟,立体校园满布可用的建设用地。


建筑分为东西高度不同的两个半区,平面上以两个镜像的E字形连接。西半区利用学习单元之间所必需的间距创造出两个曲线形边界的“山谷”庭院。庭院下沉至地下一层,为地下一层的文体设施和餐厅空间争取充足的采光和自然通风。下沉庭院通过缓坡和露天阶梯剧场与架空且自然起伏的首层地面连接成为一个整体的地景儿童乐园。建筑师针对深圳所在的亚热带气候,在水平的E字形板式楼层平面上构想了成对组合的鼓形平面的教学单元,避免课室过长的连排阻隔自然通风。鼓形平面展现出比传统矩形学习单元更大的灵活性与自由度,更有利于单元课室里面的多样化教学模式



◆ 石厦小学(实施方案)

设计:王维仁建筑设计研究室

主持建筑师:王维仁

设计时间:2017年

建成时间:2020年9月

 

设计说明:


石厦小学设计的挑战,是在多层高密度的条件下,维系一个合宜的空间尺度,调控建筑与自然的交错,让小孩与院落、大树与草地一起成长。设计师面对面积需求、层高和场地限制的挑战,以多元形式的户外空间贯穿垂直的功能划分,上层为行政办公,中层为教学组团,下层为公共功能。中层的教学空间从基本的班级单元开始,结合走廊共享空间形成班群。三个楼层组团叠加,低年级靠近操场,高年级靠近天台。


设计在校园四个院落种植四棵大树,把绿色带到更高的楼层,树下平台或大台阶形成学习与活动空间,也带来遮荫改善微气候。注重建筑与自然交错穿插的剖面关系,开放地面和连续屋顶保证了每个相叠的功能组团都有充足的户外空间,创造出立体庭院和穿插的户外活动,成为深圳新一代高密度垂直复合校园的原型。


学生由街道进入主入口的穿廊过渡空间,穿过底层架空廊道和院落,走往上层的教室空间。大台阶连接入口平台和操场,方便通向高层和地下。垂直贯通整个校园的大坡道从屋顶一路延伸,穿过中层教学区。屋顶坡道可连接不同高层地面的不同功能,既是学校的主要上下流线,也是各种可能活动的发生场所。


中层的教学空间设计从基本的班级单元开始,结合宽阔走廊和共享空间形成班群。班群结合活动长廊发展到同层年级的组团。三个楼层组团叠加,低年级靠近操场,高年级靠近天台。上层是连续的屋顶坡道和台阶,可以容纳稻田、花圃、菜地、果园、草地、广场、剧院、跑道,自然环境与活动场所交织。下层的地面和地下一层依次设有礼堂、乐器排练、图书馆、游泳馆以及风雨操场。地面的院落、开口和天窗为地下提供充足的自然采光,形成丰富的空间体验。



 
◆ 景龙小学(实施方案)

设计:非常建筑

主持建筑师:张永和、鲁力佳

设计团队:梁小宁、黄舒怡、柳超

合作设计: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

设计时间:2018年3月-2018年4月






设计说明:

随着城市密度的增加,学校建筑的高度随之增加,这意味着学生在地面户外空间活动的机会相应减少。室外活动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于是在学校建筑设计聚焦于解决此问题。


景龙小学位于深圳市中心的福田区,占地面积本来就紧张,四周被高层住宅楼环绕。由于学校共有36个班级,教学楼必须高达六层。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要在课间休息10分钟的时间里下到地面活动几乎是不可能的了。


该设计中,将户外空间带到了各楼层去,于是在每一层的中心位置都出现了一个本质上是露天房间的区域:这个空间有上层的楼板为屋顶,但没有墙体的围合。它像一个风雨操场,同学们可以在任何天气状况下在这里锻炼、活动、玩耍;它还是一个开放的教室,老师们可以在这里授课、演示,同学们也可以在此自习、讨论。这个场所不但使学生体验户外又不必下楼成为可能,还提供了走出教室进行班级之间交流的机会。因此,这一系列没有被单一功能定义的半室外建筑空间恰恰构成了学校的社区中心微型广场。




◆ 新沙小学(实施方案)

设计:一十一建筑

主持建筑师:谢菁、藤森亮

项目建筑师:罗明钢

设计团队:许森茂、周子豪、张晓骏、何奕君、蔡梓莹、袁玉林

设计时间:2018年-2019年

施工时间:2018年-2020年









设计说明:
心理念是将孩子们从“盒子”中解放出来。校园规划上,教学楼的S型平面,围合了南北两个院子。北院朝向操场围合校园,南院朝向相邻街道的十字路口向城市打开。学生们在校园穿行的日常生活中,沿途景色交替的体验对他们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他们对于身处的校园有了归属感,并借由向城市打开的校园对外面更为广阔的世界有了实际的认识。建筑单体上,教学楼的设计不是以墙壁围合盒子,而是以多层交叠的广阔地面作为设计概念。学生们不是在封闭的容器里,而是在教室延伸出去的户外大平台上自由活动。在大平台上,从景观设计出发,引入了“游乐场”这一概念。校园是一系列多元主题游玩空间组成的集合,这些主题通过空间体验来实现,不同于从一个大的整体造型框架细分出各个空间功能的建筑。

新建学校的窗台往往高过1.2米,小学生就算是站着也不容易看到窗外景色。通过设计阳台,可以将窗台压低,使教室有更大的开口与室外相连;新沙小学的普通教室窗台只有0.5米高,小学一年级生坐在座位上也能看到窗外的阳台和远处的都市景观。为了重建学校和社区邻里间的关系,定义了一种新的与城市交流的校园边界,避免使用围墙。校园大平台紧贴用地红线覆盖整个场地,边缘处用沿街骑楼代替围墙。大平台上的学生可以到达校园与城市的边界,大平台下的市民们则可以共享原本属于学校的骑楼空间。


◆ 人民小学(实施方案)

设计:直向建筑事务所

主持建筑师:董功

设计团队:冯超颖、陈周杰(项目建筑师);陈功、陶巍、赵亮亮、马小凯、管世鹏、高雨滴、赖建希、艾心、覃琛

合作设计院:华阳国际设计集团

设计时间:2018年3月至今

施工时间:2020年12月-2022年8月



计说明:

人民小学位于深圳市中心福田区核心地带,周围楼宇密布,场地上现有一片茂密的“小森林”。走进林子,抬头向上看,相触的树冠像是连绵的伞盖。20多年前,这里是一片低矮的工业厂房,由于城市建设的需求,工厂迁移,土地被用作堆置土方。如今,土丘上人工种植的榕树已长至一二十米高,成为城市中心一片宝贵的小型森林。

直向建筑提出了最大化保留场地原有森林、地形的策略,尝试以垂直立体校园的方式来探讨高密度城市空间背景下的新校园建筑类型的建构与空间创新。这片位于城市脉络中的森林映射着深圳几十年城市化进程的历史记忆。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保护住这片森林,将有益于实现城市空间发展的连续性。同时,拥有这片“小森林”的校园将成为一种具备特殊品质的教育场所类型。阳光、风和四季等自然元素能够在这里被更生动地感知,这些都将成为学生们童年学习生活具体而美好的记忆。


在设计之初,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在南北高差近5米、面积有限且榕树密布的场地内完成一所36班小学的设计任务。为了在场地中央最大化保留住这片“小森林”,传统小学设计中的梳型平面格局在这里并不适用。经过一系列对比推敲,选择了占地面积最小的垂直集中型建筑体量,采取三面围合的总平布局。为了减小新建筑介入对原始场地条件的干扰,教室被沿边设置,围绕“小森林”在东、南、北三个方向展开。垂直运动场地系统将传统校园中的大尺度的体育空间分散设置在屋顶和半地下。运动跑道被架起,仅有结构部件落地。跑道与“小森林”相互嵌套,学生将漫步或奔跑于树冠形成的伞盖之下。希望这个建筑能够充分适应深圳当地气候条件,呈现出一种南方特有的气质。直向建筑在集约型建筑的体量里设置了一个尺度相当的半户外公共平台,提供了完善的避雨、防晒、通风等功能,成为承载校园公共生活的重要场所。半户外平台在校园的不同位置与跑道相连,跑道上的师生能够透过平台上的开口看到城市景象。水平向设置的公共平台、跑道、连廊与垂直向分布的体育、交通空间系统并置、连接,构成一个完整的立体校园活动空间系统。


建筑立面上,设置了一层外挂预制混凝土遮阳板作为广泛应用的节能手段。外遮阳能够有效抵御深圳当地强烈的直射光对教室的热辐射,避免太阳的直射光进入室内,在保证教室及公共活动空间景观视野的同时,创造出柔和的自然光环境。空间也是教育的一种方式,这所拥有一片森林的校园,会与即将在这里度过6年小学生活的孩子们,以及深圳这座城市,在未来发生一种更为积极的联系。




◆ 红岭中学高中部(实施方案)

设计:源计划建筑师事务所

主持建筑师:何健翔、蒋滢

项目建筑师:董京宇

设计团队:吴一飞、黄城强、何文康、张婉怡、王玥、吴嗣铭

设计时间:2018年3月-2018年4月

施工时间:2020年7月-2021年8月


计说明:
设计直接源起于基地与自然。山形建筑在地形学角度上是南边自然山体的延伸,以大概10%坡度往北下降。三道山形建筑之间限定两个宽约30米的纵向高低起伏的地景场地,将整合任务书中各种大尺度活动空间。而在连续地景空间上方则是架设与山形建筑之间的30米见方的单元式桁架匣体,装载屋面户外球场、社团活动和室内艺术课室。两列共8个地景之上的活动单元匣顺着山势由南向北跌级而下,形成一个自然坡地式的屋面活动集群。构建于山形基础设施上的“上层建筑”除了本身作为一个半户外自然活动集群外,同时构建了一个屋顶景观流通网络。其东侧通过加建连廊与原教学楼各层连接,北侧则在山形建筑下地处与修整过的现有景观交通台地相连。建筑综合设施在东、北两端都与现状校园交织,将原本分布极不均匀的校内交通重新处理编织成一个有机整体。

本方案的基础设施策略是让所有大型户内活动空间内容连续地发生于山形建筑体之间,通过地形起伏塑造适合与不同类型的室内活动区域,并且所有区域均具开放性和多适性。它们可以相对自由地被连接或分隔而满足各种设想的,甚至设想之外活动的可能。而屋面钢桁架匣单元系统也为未来的变化留下调整的空间。




◆ 福田中学(实施方案)

设计:reMIXstudio | 临界工作室

设计团队:陈忱、Federico Ruberto、Nicola Saladino、吕守拓、陈牧之、段锦童、王翊人、刘杨洋、徐冰凌、陈思、陈宇轩、谭露

设计时间:2018年3月-2018年4月

施工时间:预计2020年12月-2023年8月


计说明:
福田中学是深圳特区内规模最大的高级中学之一,新的校园设计要实现学位规模从2600向3000人的扩充,同时也借此机遇增加了3000学生的住宿空间,升级成为一所拥有60个行政班的全寄宿制学校,校内建筑面积也将由3.37万平方米增至10万平方米。400米跑道操场是福田中学体育教育的核心设施,基地北、东、南、三面高层紧贴环绕,处于一个非常复杂而高密度的城市环境。考虑到已有城市肌理东高西低的天际线,设计维持了田径场靠西布置的格局,将主要建筑体量沿东侧布置,避免对西侧城市公园界面形成压迫。

操场逆时针扭转15°,在场地西南侧形成放大的入口广场和更加宜人开放的公共共享城市界面。抬升至一层高的操场与教学楼裙房延伸相接的看台整合了校园中重要的室内外运动文化设施和开放空间。为避免对北侧医院病房楼造成日照遮挡,设计将高层的宿舍体量靠南侧布置,而水平向的教学区居于北侧。轻薄的建筑体型呈南北向线性布置,优化教室通风采光的同时,在场地内外创造出东西向视觉通廊,最大化了朝向中心公园和福田CBD天际线的视野。在如此高密度的场地条件下,精确的日照模拟分析引导教学楼坡屋面进一步采取高低错落的体型变化,不仅保证所有普通教室及各学科教室完全满足规范的日照要求,同时形成连绵起伏的天际线,创造出一系列空间体验各异的屋顶花园。


建筑体型进一步分裂、抬升,连续的空中活动圈“THELOOP”串联起一系列尺度高低各不相同的架空层,提供了视野极佳的第二地面,它连接了校园中最为公共的使用功能。这一系列非正式集合空间和创新启发式的学习空间,鼓励师生之间的交流、共享与碰撞随时随地自然地发生,成为学生日常的发现与惊喜的来源。它不仅提供了一个新的交通方式,同时也将作为高层建筑的宿舍楼以中央架空层为界划分成上下两个多层建筑,形成一个适合垂直校园体系的交通系统。




◆ 福强小学(实施方案)

设计:众造建筑设计咨询(北京)有限公司

主持建筑师:何哲、沈海恩(James Shen)、臧峰

项目建筑师:李正华、孔鸣

设计团队:汤艳妮、许嘉玲、冯紫晴、朱钟晖、蔡钰瀚、张驰、顾乃全、谭坦、杨喻婷、王一博

设计时间:2018-2020年

施工时间:2020-2021年


计说明:
深圳福强小学需要扩建12个班,场地限制逼迫出高密度校园,也因此出现一个调整原有校园的机会。众建筑采用三种空间策略:

一体化校园:通过相似的空间尺度与流线关系将新旧校园连接起来,形成一体化校园。


学校的个性:学校北侧是校园的城市界面,因此在场地北侧设置了透明的特色教室、体育操场、大阶梯活动空间等不同的教育场地,向城市展示学校丰富的教育活动。


激发好奇心:将不同功能的空间并置在一起,尽量制造出更多的视线联系,希望引起学生们之间的好奇心。此外,立面的窗洞成为学生能够自主控制的空间,自己决定如何使用。




◆ 深圳国际交流学院(实施方案)

设计:李晓东工作室

主持建筑师:李晓东

合作单位:深圳市同济人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设计时间:2016-2018年

施工时间:2019-2021年


计说明:
校园内部分为南北两区,南区为教学楼,北区为生活区。教学区与生活区通过东西两通廊联系起来,其间是整个校园的核心绿化区。由于基地面积比较紧张,南侧教学楼需要沿城市道路布置,由此设想将城市生活与校园生活在垂直维度上分离,即将主要教学空间放在上部,以保证教学环境较少受到城市的干扰,同时将底层空间打开,通过视线的联系使校园的氛围能够积极地渗透到城市当中,提高下部的空间活力。

为了争取更多的公共活动场地,希望能为学校创造一个承载学生日常活动的“平台层”,并在其上增加一条贯穿生活区与教学区的架空环形游廊。平台层与基地西侧最高点地坪同高,东侧与城市道路形成10米高差。在垂直维度上它相当于一个空间的转换层,平台上空的教学楼、宿舍、教师宿舍是均质的单元空间;平台下利用坡地高差布置观演厅、体育馆、舞蹈和音乐排练,以及可以适当对外开放的健身房、画廊、咖啡厅,形成有机的院落布局。校园外围一方面支撑“平台层”的柱廊以及外围景观绿化水系形成校园与城市的软屏障;另一方面,沿人行道两侧由公共平台层下方出挑形成大尺度出檐,为市民提供了散步纳凉的休闲空间。


教学楼位于基地南侧,采用工字型布局,自然分成文理科两部分,中间通过室外人形天桥联系在一起。两部分教室的走道布局均采用双外廊形式,既可以有效减少上下课时间的交通压力,又可以利用外廊形成建筑自遮阳。教室两侧垂直绿化表皮设计形成生长在教学楼立面上的热空气过滤层,同时绿植的设计也是教学空间与外部城市之间的天然间隔,使每一间教室都在植物的萦绕下形成安静、私密的教学氛围。为了创造更多的公共绿化空间以及提高教学楼的自然通风条件,在教室之间结合交通流线和学科分区间隔布置8个绿化“孔洞”,作为学生主要的课间活动空间。学生宿舍位于基地东北角,平台层以上部分共13层,建筑采用南北工字型布置,中间布置核心电梯筒与平台层及底层食堂形成便捷的交通联系。楼层之间穿插布置2~4层通高垂直公共绿化空间,并结合公共洗衣房布置,成为穿插在宿舍单元内的空间活跃点。教师宿舍基地位于校园西北角,相对独立,同时与竖向核心筒结合布置,形成有效的空气对流,带来更多的自然通风,减少建筑热能耗。





第2季


优秀设计方案











◆ 笔架山中学(优胜方案)

设计:上海阿科米星建筑设计事务所

主持建筑师:庄慎

设计团队:庄慎、朱捷、王迪、张珏、叶梓、郭根英、程金峰、张婕、张航睿、黎家泓、吴越、张子轩

设计时间:2021年3月


计说明:

具有城市感的建筑。在笔架山中学的设计中,阿科米星从操场空间入手,将操场与建筑巧妙地布局结合,创造了一个具有大尺度U形空间的建筑,不仅使学校拥有了一个有效的户外活动场所,也塑造了其鲜明的城市形象。同时,设计抓住使用这个核心,将教室空间处理为柔性形态并灵活组织,在建筑内部形成柔和、变化、鼓励交流学习的教室内外一体化空间。阿科米星运用长期在城市日常建筑设计方面积累的经验,在空间高度压缩的条件背景下,重视在寻常之下挖掘空间及其组织的可能性,为教学创造了高品质空间,使建筑与城市共鸣并与周围环境相互关照,同时也为社区提供了可以共享的城市空间与体育设施。




◆ 荔园小学众孚校区(优胜方案)

设计:深圳复杂体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

主持建筑师:饶恩辰、林怡琳

设计团队:王燕萍、李颖、张凡(结构顾问)

设计时间:2021年6月


计说明:

面对场地内百年延续的众孚精神、40年累积的场所记忆,设计尝试创造一个历史之下、森林之上的共生校园。保留场地内部分建筑和最大化的森林,旧屋新用让众孚精神以可见可感的方式走进孩子心里,唤起更多的文化认同。新旧建筑功能叠加而结构相对独立,为日后更替留有可能,让未来校园成为可以因时而变、空间迭代的学习社区。同时,量身定制6种校区边界模式,让新与旧、人与树、校与城,融合共生,为深圳校园提供一种新的可能。




◆ 侨东学校(优胜方案)

设计:亘建筑事务所

主持建筑师:范蓓蕾、薛喆、孔锐

设计团队:徐张磊、孟凡清、黄伟、陈筱凡、魏文欣、施越、钱可歆、邱圣禄、钱佳

设计时间:2021年4月至今


计说明:

公园般的校园。侨东学校位于园博园西南角,西低东高,设计延续了原有的地势,保留了场地内的大树。初中和小学的教学楼布置在南北两边,三层高的教室和宽大的走廊,沿着地势缓缓向上,拥抱园博园绿色的山丘。


设计将图书馆、咖啡厅、报告厅、游泳馆、体育馆等对社区开放的功能沿着街道布置,学校的边界不再是围墙,而是夜晚可以亮起来的活动空间。体育馆半空有一条社区通道,原来居民区穿越公园的路径得以保留。同时将校园道路开放给社区作为步道,居民沿这条路散步的时候,会经过保留下来的那片公园,它的一部分被切分出来,成为居民和校园共享的路边公园。




◆ 爱华小学(优胜方案)

设计:旭可建筑

主持建筑师:刘可南、张旭

设计团队:张朔、戴亦殊、沙玮琦、王叶恺、李敏睿、赖大慰、王思哲、钟书炜、唐慧莲、黄麟、邓添

设计时间:2021年6月


计说明:

作为城市综合体的学校。爱华小学设计方案尝试以开放性的框架应对周边紧张且复杂的城市环境,创造最大化的内院空间,以围而不合的状态向内形成校园内部氛围,向外通过或开敞或防御的姿态形成对城市景观的借和障。在规范形成的“制式空间”(institutionalized space)之外,提取大量的“间余空间”(residue space)作为活动和交通空间,为多样化的学校和社区活动提供更多的可能。


设计抓住正24米的高层控制线和负12米的地铁出站层,通过动线组织,形成简单易行的边界管理措施,创造出两个可供学校和社区错峰使用的公共平台。为应对局促的场地范围和地面地铁设备的干扰,将环形跑道置于屋面以上,向天空和远景打开的同时,也避免了夜间使用对于周边住宅的灯光和噪声干扰。地下层与地铁出站层直接联通,使风雨操场、游泳馆和多功能厅在放学后可以迅速切换成为社区服务设施。它不仅仅是一所学校,而是由地铁、社区、运动场和校园叠加形成的城市公共基础设施。



 
 
第3季


优秀设计方案











◆ 创星学校(优胜方案)

设计:URBANUS都市实践

主持建筑师:孟岩、文汀

设计时间:2021年


计说明:

客家文化是“龙岗的根”,围屋聚落既有强烈的领域感又有丰富的内部院落空间。创星学校延续了这种文化基因:以客家围屋式的连续水平体量回应基地周边城市的超大尺度和过度垂直性。沿基地边界叠加密度,水平层层叠落的书院和首层对城市开放的骑楼街道空间一起形成特色沿街界面。内部则以岭南造园手法设计层次丰富的书院庭园空间,传统的大型运动场被解构为场地两端两个200米露天运动场和风雨运动场,供小学和初中部分开使用,从而为9个年龄段学生释放了趣味横生的自然户外活动场所。内外强烈反差强化了校园的城市形象和社区感。设计同时重塑了西侧和现状住宅区之前的一条蜿蜒的历史村落边界,使其成为一条穿越校园、同时连接七星世居和证券山的城市漫步道。它既是一条串联起传统客家书院和新型书院校园的文化景观路线,也是一条校园和社区互动的趣味游廊空间,旨在将被快速城市发展割裂的客家文脉通过新校园的植入重新衔接起来。


创星学校的开放校园边界和内部游廊群落将为新校园模式的探索提供空间土壤。它们既是适应未来的教育从教向学的转化,鼓励孩子们提索自我潜能的公共空间,也是打破校园封闭的围墙界面探索和社区共营的窗口。未来的校园将成为一个和城市共生共长的场所。




◆ 五联上艺小学(优胜方案)

设计:URBANUS都市实践

主持建筑师:孟岩、文汀

设计时间:2021年


计说明:

五联上艺小学场地形状不规则且周边高楼环伺,场地条件极为局促。设计借鉴客家围屋形式,采用了一种外折内圆向心性极强的围院形态,充分利用场地空间,强化集体生活学习的社区和领域感。同时也通过重塑地域传统文脉,缝合碎片化的城市空间肌理,并重新为社区植入文化与精神性内核。在强调上部围合的同时,学校的底层在功能和空间上都非常开放。中心大面积的运动场作为校园的精神中心,未来通过社区营造的探索也有望同更大范围的教育和文化资源联动,成为社区大型活动的舞台空间,增强地域凝聚力。建筑在设计语言上从客家民居中汲取灵感,结合本地气候与学校的功能需求,多元的立面语言回应了高密度校舍遮阳、通风,以及私密性与开放性的问题。上艺小学与创星学校既遥相呼应,又彼此各具特色,共同完成文脉传承与场所重塑的使命。




◆ 下雪村小学(优胜方案)

设计:上海博风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

主持建筑师:王方戟、肖潇、董晓

设计团队:杨剑飞、黄杨、邓希帆、王梓童、袁烨、丁由森、侯誉明、檀烨、孙凡清、牛韵绮

设计时间:2021年8月至今


计说明:

下雪村小学位于深圳龙岗区坂田街道交通繁忙的环城路与过境路坂澜大道的十字路口。在外部,校园以“围”的姿态应对嘈杂的城市环境,屏蔽噪声干扰的同时也塑造了这座转角建筑积极的城市姿态,并将外部城市绿带景观向校园内进行了延伸。


在内部,偏转错落的“院”定义了校园内规整高效的教学单元布局,在邻近地块的高层建筑的夹缝之中找到了理想的日照与相对开阔的视野。与此同时,朝向下雪村的内院与体育场,向稠密的社区分享了珍贵的开放空间资源。




◆ 南门墩学校(优胜方案)

设计:山水秀建筑设计事务所

主持建筑师:祝晓峰

设计团队:李启同、周延、苏凯强、边素琪、王伊铭、陈宣湘

设计时间:2021年11月

施工时间:2022年


计说明:

设计从场地、风向、日照、文脉着手,在东南和西北对角之间建立一条绿道,导向刘氏祠堂,引入东南风,并将校园划分成东西两区。西区通过架空层将体育设施和专业教室上下分置;东区架空的大草坡为教学区提供了连续通透的开放活动场地,上部通过教室组团围合出三个书院。组合遮阳、双坡挑檐外廊、阅读栏杆,以及游戏角和演讲角,赋予书院优雅的学习气氛和多元的半户外社交空间,体现了对岭南客家文化和传统建筑形制的继承和发展。校园四周的骑楼空间成为“社区书道”,为校社之间的分时共享提供了可能。



◆ 深圳中学龙岗初级中学(优胜方案)

设计:朱涛建筑工作室,主创建筑师:朱涛、苏立国

设计团队:章竞文、叶栋樑、朱加林、池锦鹏、徐紫瑞

设计时间:2021年10月


计说明:

本方案的核心概念为“正交对角”,即在垂直正交空间网格上,叠加一个对角线空间序列,以形成与正交网格空间之间的张力。“正交对角”发展出校园规划的三大总体策略:礼赞城市地景、鼓励新旧对话、转译传统围屋。也指导逐步深化建筑设计:须保留的主楼按其自身体量、空间逻辑,向四边“生长”出一个正交网格群落;沿基地的东南—西北对角线,斜向植入一个“雁行型”公共空间序列,与校园的正交格网形成张力;将基地红线转化为一个有厚度、空透、鼓励校园与社区互动的边界公园;45度斜切出基地的西北角空地,以地景手法放置田径场和大型公用设施,向城市转角开放,致敬基地西北方向的南门山森林公园;在庭院式教学楼和地景式体育设施之间,设置一条45度、贯穿整个校园的斜廊——全校的共享空间、校园和城市的新地标。



注释
*文字编选自《“走向新校园”进行时——“深圳新校园行动计划”三季联展》序言。
*资料来源:《“走进新校园”进行时——“深圳新校园行动计划”三季联展》组织方。



来源:《装饰》2022年第7期
原文:《公共性与新校园——“深圳新校园行动计划”三季联展撷英
者:周红玫,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装饰》杂志欢迎您的来稿

E-mail:zhuangshi689@263.net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园清华大学美术学院A431   中国装饰杂志社编辑部

电话:010-62798189  010-62798878

邮编:100084

官网:http://www.izhsh.com.cn

建议邮件 书信亦可

在微信中回复“投稿”即可获得投稿须知

投稿1.5月后可致电(010-62798878)查询初审结果



本文由重庆天曜建筑科技提供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