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添加收藏

您好! 欢迎来到重庆天曜建筑科技有限公司

微博
扫码关注官方微博
微信
扫码关注官方微信
电话:400-123-78798

您的位置: 主页 > 重庆天曜资讯 > 公司新闻
公司新闻

传统书院重视规整严谨的空间秩序与宜游宜学的空间环境融合

发布日期:2024-02-23 来源: 本站 阅读量(

原标题:建筑学丨书院精神:中小学外部空间场所营造——以北京城市副中心潞河中学附属学校改造项目为例

书院精神:中小学外部空间场所营造

——以北京城市副中心潞河中学附属学校改造项目为例

Academy Spirit: The Construction of External Space and Place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Taking the Reconstruction Project of Affiliated Schools of Luhe Middle School in Beijing Sub Center as an Example

张 健 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教 授

李春静 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硕士研究生

吕 元 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副教授

李 林 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讲 师(通讯作者)

Abstract

摘 要

文章通过解析传统书院空间形态的生成逻辑,以北京城市副中心的潞河中学附属学校改造设计项目为例,从秩序和环境两个方面,以空间演绎的方式,将传统书院的精神内核在当代中小学外部空间设计中进行现代转译,延续书院的精神内涵。

引 言

书院是崇尚交往、共生与和谐的思想在建筑理念上的综合体现,传达着深厚的学术和人文精神 [1] 。论文重新审视中国传统书院空间形态的精神内核,挖掘传统书院空间文化的当代价值,探索传统书院在当代中小学外部空间设计中的现代转译,赋予中小学外部空间精神气质和文化内涵,营建具有浓厚文化氛围的育人环境。

1传统书院空间中的文化与思想根源

传统书院的空间和环境的营造受到“天人合一”及礼乐思想的影响,呈现出延续自然、和谐共生的空间内涵和“礼乐相成”的空间秩序,蕴含着我国优秀的文化传统与思想底蕴。

1.1“天人合一”的文化根源

“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书院的建造秉承“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设计理念,寻觅山水胜景的基址,建造书院建筑群体,烘托出优雅宁静的空间氛围。师生置身于宜人的书院环境中,身心得到很好的洗礼,诸如孔子的“杏坛讲学”和朱熹的“格物致知”,均暗示出书院是读书清修的上佳之所。传统书院“天人合一”的理念不仅感染着学者的治学修养,并且创造了具有斯文气质的书院空间内涵。

1.2“礼乐相成”的思想根源

古代官式建筑注重“礼制”,园林建筑侧重“乐制”,书院因兼具教书育人的严肃性和强调乐学的活泼性,呈现出“礼乐相成”的布局模式。书院强调轴线的绝对控制以表达等级分明的“礼制”,以园林式的景观营造传达出象征意境隽永的“乐制”。礼乐制度在书院空间中的碰撞和融合,形成了层次丰富的空间秩序,对师生的价值、伦理、道德、审美等诸多方面起到教育作用 [2] 。

2书院空间形态解析与转译

书院起源于唐玄宗开元年间,经历了唐代和五代探索阶段,在宋代发展成熟,明代历经浮沉,直到清朝发展成为规模宏大、形制完善的书院建筑群体,其办学理念、教育模式及价值追求日趋完善,逐渐形成了层次分明的秩序结构与宁静致远的治学氛围相得益彰的成熟空间体系。

2.1书院空间形态解析

早期书院蕴含着崇尚自然的意趣,追求自由的空间组织、幽雅的环境氛围,强调空间意境的营造,格调淡雅隽永,适应自修内省的私学教学模式。书院的空间环境与教育的理念及方式紧密结合,相辅相成。书院根据其规模大小,组织院落空间,各个院落利用园林造景的处理方式,使得建筑、环境与人,三者之间达到“天人合一”的和谐氛围。宋代以来,社会经济秩序稳定,学术氛围随即兴起,科举致仕的愿望强烈,书院向官学靠拢,儒家思想的礼乐文化逐渐渗透到书院中,至此,书院空间形态发展成熟,形成了规整严谨的“礼”的空间秩序和宜游宜学的“乐”的空间环境相结合的空间模式,秩序与自由并存、建筑与景观并重,是中国传统书院有别于其他建筑群体的本质特征 [3] 。“礼乐相成”的布局模式既规范了建筑、院落、园林的主从秩序,又因其蕴含的传统文化和精神旨趣,成为了书院建筑营建的首选方式。因此,书院作为传统学校的文化符号和精神象征,其优秀的精神特质弥足珍贵。

2.1.1规整严谨的空间秩序

严谨的轴线空间秩序是我国古代建筑群体的重要组织方式,传统书院也是围绕轴线组织祭祀、治学、游憩等功能的建筑群体。书院大多沿南北轴线纵深拓展多重院落,两侧配院对称布局,形式相对自由;考虑到场地因素的制约,灵活的轴线布局丰富了书院的院落组合(表1)。纵观书院建筑群体,以轴线及院落组织物化礼法制度,彰显庄严的学术氛围,合乎儒家正统思想,达到崇德尚礼的育人目的。

表 1 传统书院院落形式

2.1.2宜游宜学的空间环境

传统书院注重环境的熏染和教化作用,强调空间的流转,凸显空间意境的精神特质 [4] 。书院秉承自然是第二课堂的教育理念,利用廊、亭、轩、榭重构人工院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灵活地组织以斋舍为代表的自习生活功能,为书院提供多样化的路径选择、多元化的空间体验和寓教于乐的学习氛围,为居学一体的书院环境提供了范式。与此同时,书院借用建筑空间形态,围合成开合有度、重重叠套的庭院空间,庭院的流动性是师生学习、交流等活动发生的触媒,营造出宜游宜学的高品质空间环境,体现了“天人合一”文化在书院空间环境上的烙印。

2.2书院空间形态转译

传统书院的空间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涵,以轴线为骨架,以院落为单位,有机生长,沿轴线依次布置引导空间、治学空间、祭祀空间和藏书空间,诠释出层次分明、严整有序的礼仪秩序;书院借用廊、亭、轩、榭自由地组合营造出多层次的交往空间、开放融洽的治学环境,表达出对乐学精神的崇尚。书院空间营造出的兼容并蓄、尊师重教、融贯自然的空间氛围,赋予了校园外部空间生活化、人情化特质,满足了素质教育强调的人格培养、素质培育、个性发展的客观要求,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书院空间形态的转译对当代中小学书院精神的传承意义深远。

2.2.1轴线和院落的布置

现代中小学秩序空间的营造可借鉴传统书院轴线和院落的设计手法,重要建筑沿着主轴线布置,当建筑场地大小、形状有限制时,可通过与建筑相邻的外部空间(廊、院)、公共场地(入口广场、校园主广场、庭院)的位置和规模的设计,形成开放、动态的空间轴线,营造规整严谨又不失自由的校园秩序;通过院落开合、尺度、形式的对比,增加轴线的空间层次。引导空间往往比教学空间庭院的规模要小,随着轴线院落逐层推进,书院自由、连续的院落空间为现代中小学生提供日常交往的空间,提升了空间的趣味性(图1)。

图 1 苏州高新区第四中学院落组合

2.2.2空间层次的营造

现代中小学校园内外空间及各功能空间的界限,可借鉴书院式连续开放界面的做法,打破目前完全分隔的刻板印象,加强视觉通透性引导。设计中采用通透的格栅、金属网等材料替代校园的实体围墙,将城市景观融入校园环境,强化校园实体空间和视觉上的联系。以游廊和过廊的形式串联各个功能空间,在保证功能分区明晰的同时,实现各功能区空间的渗透流转,创造了教学与日常活动紧密结合的空间体验,满足现代教育提倡的交流共享的现实需求,促进多元化的空间体验(图2)。

图 2 朝阳未来学校开放界面的营造

增加游廊内部设施以继承书院观行结合的游走体验,为当代中小学外部空间创造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对话机会。扩大游廊空间,添加座椅、格栅等户外装置,自然而然地融入动态游走流线,把“交通空间”转化为“实用空间”,师生在此驻足欣赏校园风光、讲课集会、交流畅谈、对话自然,原先室内活动蔓延至公共空间,在游走过程中提高校园外部空间的复合利用率,增加校园外部空间活力度,再现传统书院游廊空间的精髓。

采用多元化的立面表情,在统一的校园外部空间中寻求个性的释放。伴随着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学校建筑立面摆脱了以往的“实用主义”,呈现出丰富的视觉盛宴,主要有两类设计手法:第一,综合考虑窗洞口的比例、形状、色彩、材料、构图等因素,在延续规整严谨校园秩序的同时,赋予其类似于书院的个性化校园界面;第二,利用表皮修饰建筑立面,使用穿孔铝板或层层的格栅漂浮于立面之上,疏密有致的间隔兼顾视野与采光,隐约间增强立面的可读性,抽象地继承了书院“隔而不断”的儒雅含蓄,营造宁静祥和的校园氛围。

3结合书院精神的中小学外部空间场所营造——以北京城市副中心潞河中学附属学校为例

3.1北京城市副中心潞河中学附属学校概况

潞河中学附属学校位于北京城市副中心,其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867年的“潞河男塾”,有着优良的教学传统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现状校园规划布局具备理想的轴线“框架”,但礼仪空间秩序相对单薄,空间环境层次有限,立面表情刻板严肃,与素质教育强调的“育生成人”的理想相距甚远。

潞河中学附属学校的更新实践,回应教育改革呼吁提升校园文化气质、回归校园青春活力的迫切要求,尝试以传统书院精神为指引,结合现代建构逻辑对校园空间进行当代重构,补足校园人文精神,化解当前校园外部空间物质环境与客观需求间的矛盾,在传统书院的精神内核和空间内涵回归现代校园空间的发展趋势下,创造一个秩序井然且兼备传统国学文化与现代视野的教学空间场所。

3.2游走在秩序与自然之间的中小学外部空间

3.2.1书院空间秩序的再现

由于潞河中学附属学校教学空间与引导空间距离有限,难以复现传统书院由院门、照壁及围墙组合出的引导空间的仪式感,因此改造通过增加双岗亭及校门的通透性,营造校园主入口的视觉层次,使得改造后的校园主入口以一种近乎消隐的方式暗示出校园的礼仪秩序,也为原本局促的校园内外空间转换提供了开阔的视野(图3),从而达到传统书院引导空间的宁静、安逸的净化精神的作用。

图 3 改造后剖面示意

改造重视礼仪空间的塑造,尤为关注建筑群体的轴线关系和主体建筑的领导地位。尊重校园原有的礼仪纵轴线,在入口广场两侧对称地布置运动步道、休憩游廊、观赏花坛等户外设施,以强化南北纵轴线的统率作用(图4);主教学楼通过加设台阶、对称地布置花坛、抬高入口门廊以及树立鲜艳的深红色钢板柱,掌握校园主动权,彰显出教学空间的严肃性和传授知识的神圣性,形成主次分明的书院空间秩序,传统书院讲求的“礼制”仪式被继承下来。

图 4 改造前后平面轴线对比

3.2.2书院空间环境的重生

在教学楼前后巧妙地嵌入游廊(图5),模糊原本单一呆板的教学与活动空间的界限,类似于传统书院组织景观空间,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游廊不仅填补校园缺失的休憩之地、激活校园外部空间活力,更丰富了校园环境的教育意义,创造了教学与日常活动紧密结合的空间体验。游廊化身为传统书院和现代校园时空互动的纽带,使得传统书院的“乐制”在现代校园中重获新生,唤醒使用者对场所的共鸣。灵活的复合化功能通过游廊内部错落布置的片墙得以实现,其两侧的座椅为室外学习、交往、休憩提供了物质基础,学生在游廊中自由穿梭,观赏与游走的乐趣被发掘,这种连贯开放的空间有效地为学生营造出书院般生动的体验式校园图景,是对传统书院“游于艺”的现代演绎。

图 5 休憩学习游廊示意图

将两栋建筑用过廊联系起来,以空间节点为单元进行有机生长,消弭规整布局的单调感,在改造中借鉴传统书院层层叠进的院落布局模式,发展立体化院落空间(图6)。校园底层空间为学生提供了自由穿行的可能;二层过廊提供了遮蔽、停留的空间,立体化的院落呈现出延伸的张力,演绎弹性书院氛围。尺度各异的院落组合避免了大尺度空间使用低效的弊病,错落有致的院落空间在流转渗透的过程中相互影响,加强了各功能空间的流动性,塑造了适合交流、活动的空间环境,塑造出书院般层次丰富、内外交融的空间环境,营造了追寻传统与未来相得益彰的空间体验。

图 6 融入书院院落空间

原有校园外部空间表情严肃,与校方期望的充满趣味和想象力的感官体验场所相左。故而在创作中打破单调的立面构成(图7),将其看作是等待学生恣意挥洒想象力的空白画布,选用折线形深灰色窗框勾勒立面,辅以部分深红色,随机选取窗框在其侧面点缀跳跃的橙色、黄色、绿色,以建筑语言构建孩子们探索未来的窗口,意在现代校园中复现传统书院活泼生动的空间意趣。

图 7 立面体现书院活泼的空间意趣

结 语

传统书院重视规整严谨的空间秩序与宜游宜学的空间环境融合,充分展现了“天人合一”的文化根源和“礼乐相成”的思想内涵,营造出轻松又严谨的空间体验。本文挖掘传统书院的空间设计内涵,从秩序和环境两个方面提升北京城市副中心潞河中学附属学校的外部空间,延续校园原有历史文脉,营造端正典雅、活力共融的校园氛围,促进素质教育“育生成人”理念的实现。

参考文献

[1]何镜堂,郭卫宏,吴中平.华南师范大学南海学院[J].建筑与文化,2005(09):44-49.

[2]鞠叶辛,刘万里.礼乐相成——中国传统书院建筑空间文化内涵初探[J].城市建筑,2017(23):91-93

[3]黄天.儒学影响下的中国传统书院建筑[D].湖南大学,2017.

[4]蒙小英,伍祯,邹裕波.传统书院园林景观的教化作用与启示[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5(04):147-152.

[5]吴船,董灏.重讲校园故事——北大附中本校及朝阳未来学校校园景观改造[J].建筑技艺,2020(01):72-79.

[6]张彩露.湖南传统书院空间设计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8.

[7]李子石,路洪通.试析中国传统书院建筑空间类型[J].建筑与文化,2018(08):35-36.

[8]莫洲瑾,陆钊扬,曲劼.水墨交融,礼乐相成——绍兴文理学院河西中心区更新[J].建筑与文化,2021(10):104-106.

[9]邓洪波.中国书院史[M].上海: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2004.

本篇文章来源于《建筑与文化》2023年第01期

“建筑学”栏目

本平台为《建筑与文化》杂志官方公众号,所载图文版权归杂志所有,旨在为公众传播知识、促进文化交流、推动产业发展,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出处。如对作品内容、版权等有疑问,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更多精彩内容,详细文章见:

《建筑与文化》杂志、知网、万方

往期推荐

360度风景——北京银河SOHO

视觉的美味——米兰La·Tè饮品空间设计

南京第二机床厂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研究

艺术大师李剑晨先生的水彩画——为纪念李剑晨先生诞辰123周年而写

点击蓝字 / 关注我们

点击右上角按钮分享朋友圈,查看公众帐号关注我们。

杂志公众号:chinaacsc

投稿请查看我们的官方网站:http://chinaacsc.cn/

编排:卢旸

校对:张子添

审阅:王俊梅

终审: 王鹏飞

欢迎关注《建筑与文化》杂志微信公众号

如有疑问,请留言或发送消息

分享

收藏

点赞

在看

责任编辑:



本文由重庆天曜建筑科技提供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