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添加收藏

您好! 欢迎来到重庆天曜建筑科技有限公司

微博
扫码关注官方微博
微信
扫码关注官方微信
电话:400-123-78798

您的位置: 主页 > 重庆天曜资讯 > 技术资讯
技术资讯

同样也反映了欧洲中世纪的灿烂文化(图10)

发布日期:2024-02-24 来源: 本站 阅读量(

建筑艺术篇1

一、同构联觉对建筑艺术审美特征的作用

建筑作为造型艺术,其主要审美特征是视觉传达的直观化、空间布局的风格化、形式美法则的凝练化。

1.视觉传达的直观化

视觉传达的直观化,是指造型艺术具有运用物质媒介在空间展示具体艺术形象的特性。造型艺术运用物质媒介创造出具体的艺术形象,直接诉诸人们的视觉感官。这种直接具体的形象蕴含着丰富的艺术意蕴,把具体可视或可触的形象直接呈现在观众面前,引起观众直观的美感。

形体主要由线、面、体组成。线是点移动的轨迹,它是构成物体形状的基本因素。线条具有独立的审美意味,比如,直线显示坚硬,横线显示平实,斜线显示有力,折线显示生硬,曲线显示流畅。倘再细分,垂直线给人以高耸感、严肃感,水平线给人以稳定感、安宁感,折线则包含着骚乱感、危机感。线条的这种审美意味广泛体现于现实生活中的许多美的领域,尤其在艺术创造中,它们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例如在建筑艺术中,线条成为建筑风格的主要因素。朱光潜说:“建筑风格的变化是以线为中心。希腊式建筑多用直线,罗马式建筑多用弧线,‘哥持式’建筑多用相交成尖角的斜线,这是最显著的例子。”

2.空间布局的风格化

空间布局的风格化,也体现在空间表现的差异性。在建筑艺术上是指在空间表现上具有彼此不同的特性。中西方建筑有着各自的特点,中国古典皇室建筑中讲究对称美。例如,中国故宫是典型的完全中轴对称,而西方建筑则在不同时期产生了不同的风格,但在空间布局上都综合同构联觉进行了充分的考虑。联觉是指一种感受引起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建筑师不得不考虑多方面因素对建筑的影响。建筑与建筑之间的距离除受日照时间长短影响之外,还有很多风水学之说。从著名建筑师高迪的作品中,不难看出不同时期其建筑风格的转变。之所以空间表现会出现差异性源于人们不同时期的审美标准及当时视觉、听觉、嗅觉等因素对其的影响。总体来说,是同构联觉在无形中发生着作用。

3.形式美法则的凝练化

凝聚的形式美,建筑艺术上是指具有在艺术形象中凝结和聚合形式美的特性。形式美法则对于造型艺术具有普遍性,因而运用形式美法则对物质媒介进行加工,便可以整合出凝聚着形式美的艺术符号。可以说,形式美的法则(如对称、均衡、节奏、韵律、对比、比例、主从、尺度、明暗、虚实、多样统一等)运用在各门类艺术中,又凝聚成美的千姿百态,而这些都是同构联觉的体现。从抽象到具象,同构联觉如同经济学中“价值规律”,深入到艺术的各个方面,淋漓尽致地发挥其有形和无形的魔力。比如,比例的匀称、变化的节奏韵律、明暗对比、多样统一、虚实相生等,都是形式美法则在各种门类艺术中的集中呈现。

有人说“建筑是凝聚的音乐”,这是一个非常贴切的比喻,它说明了建筑艺术中的节奏美与韵律美。美的建筑不仅仅是视觉的享受,而是人视觉、听觉、嗅觉等多方位立体式的感受的享受。如北京颐和园的长廊,就具有古典音乐里的那种规则式的重复,这些流动的曲线不仅功能性俱佳,观赏性也颇高。这种二次创作的美也是观赏者同构联觉的体现,是建立在共同联觉与个人联觉之上的。伟大的建筑师正是利用了共同联觉以及个人的联觉创作出来的。一座伟大的建筑,表现出的不仅仅是空间的场所,而是一种让时间静止的美的凝聚。二、同构联觉对建筑视觉审美特征的作用

每一种感觉都有特定的感觉经验。换句话说,一种感觉经验是不能连续地转变成另一种感觉经验的。同构联觉表明,各种感觉间又会发生相互影响,当视觉出现时也同样会伴随着另一种或多种感觉而生的情况。最常见的联觉是色听联觉,即对色彩的感觉能引起相应的听觉,现代的“彩色音乐”就是这一原理的运用。色觉又兼有温度感觉,如红、橙、黄色会使人感到温暖,所以这些颜色被称作暖色;蓝、青、绿色会使人感到寒冷,因此这些颜色被称作冷色。还有一种色觉称“光幻觉”,可伴有味、触、痛、嗅或温度觉。语色联觉是指某些词汇引起的色觉。日常生活中,人们常说“甜蜜的声音”“冰冷的脸色”等,都是一种同构联觉。

1.色彩对建筑视觉的影响

无论是有色还是无色,都有自己的表情特征,每一种色相当它的纯度和明度发生变化,或者处于不同的颜色搭配关系时,颜色的表情也就随之改变了。例如,2008年奥运场馆——水立方的设计。颜色上运用了水的蓝色,造型上结合了水分子的外部形态,整个建筑极具识别性。

色彩与形状是绘画与设计中满足视觉需要的两个重要因素,它们互相补充,色彩赋予感情,形状赋予精神表现,(转第31页)(接第27页)使我们获得整体的信息,这二者的阴阳耦合也都是同构联觉的作用。好的建筑会引导人们的共同联觉,使之向设计师希望的方向想象,最终和设计师保持基本一致的角度。

通常情况下,暖色使人产生温暖的感觉,如红、橙、黄等色,类似于太阳和烈火;冷色使人产生寒冷的感觉,类似于碧空和寒水。不同的颜色会带给我们不同的心理感受,色彩是抽象的表象符号。色彩抽象性在一定意义上是抽象与具象、感性与理性、普遍与特殊、个性与共性的复合。表意和表象有时同时存在,色彩表象性构形和色彩情感效应,与人类内在的情感等主观经验形式和联想有关。在一定条件下,以文化现象为基础,使得色彩有了某种系统价值。例如,北京香山饭店的总体布局,因考虑到饭店地处幽静、典雅的自然环境和众多的历史文物,建筑师有意将建筑物设计得比较低矮,不破坏四周的景观,并在外立面上设计了三层玻璃窗,利用视错觉造成建筑物只有三层的高度,从心理上进一步增加了建筑的低矮感觉。它的空间布局采取中国建筑传统的中轴线布局、多院相连的区分和联合方式。散发着浓郁现代民族气息的香山饭店,色彩配置运用中国传统抹灰墙面的白色、灰砖线脚为基本色调,素雅、干净、洗练,与江浙民居和园林建筑相照应。浑厚素朴的风格,朴拙单纯的传统工艺,视觉化的色彩形象,均散发出淡淡的乡土气味和思乡情结,表现了对乡土文化的深切眷恋。

2.造型对建筑视觉的影响

不同造型会给人带来不同的视觉感受,建筑通过其特有的空间结构关系和艺术表现力传递建筑的情感。比如,上海金茂大厦的造型,有意识地借鉴中国古塔的变化韵律,给人以中国古塔的定位联想。强化造型透视的逐层急促加快的节奏伸展,增加了塔楼的固有高度感,高峻威严,挺直雄健。银色基调的塔楼与天空背景融为一体,同时红色花岗石组成的红色基调房又增加了它与大地的关系,并衬托了银色基调的塔楼。该设计舍弃了具象形式的模仿以及机械僵硬地照搬重复传统,而是以明快、醒目、凝练的抽象形式表达了中国传统塔结构和塔文化的概念。再如,厦门高崎国际机场候机楼的外观造型,比例优美的折线形架空斜脊,同雄壮、两端向上微翘的正脊结构成屋顶形制,使得中国传统屋顶的神韵油然而生。逐层退台、升高的架空结构性语汇既符合这个建筑的构造逻辑,又自然地作为了造型的视觉元素。本土的传统建筑情感意念与现代设计审美思想,通过简约的塑型和空间序列的有机整合,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话语转化成现代感的设计语汇,保留在特定的结构之中,从而展现出华夏雄厚的建筑文化和气度非凡的精神。这些都是造型对建筑视觉所产生的不同感受。

建筑艺术篇2

位于上海静安区心腹地带,常德路800号的“800秀”,是一座总建筑面积为20000m2的创意园区,其前身为上海电机厂,经过翻新改造后命名为“800秀”。园区分为三个区域,集合50年间先后建成的15栋风格各异的建筑,综合了文化、办公、休闲等功能的可持续商业模式的理想创意空间。长120m的活动长廊是“800秀”的点睛之笔,设计大胆地拆除了建筑第一个柱距的外墙,创造出一个开放式的广场。秀场北面的休闲广场集合了展览、画廊及餐饮场所等。南面的建筑群具有超高的梁柱结构,创造出惊人的大空间尺度。

当受邀艺术家们参观完“800秀”场地后,都被这里的空间、历史和氛围所深深震撼。他们立即开始深入策划如何参与到此次800秀“重生”活动。当创作艺术时,他们时刻回想起脑海中的建筑影象,这便开始了艺术与建筑的对话!部分艺术家在“800秀”重新展出了他们的部分知名作品,其他的一些艺术家受到建筑新生的启发,也开始创作全新的艺术作品。

如今在上海,把上海中心地带的前工业场地改造为创意园办公地的翻新模式已不陌生,这标志着创意产业的出奇发展,其中不乏成功之作:如泰康路上的田子坊、莫干山路的M50以及建国路上的八号桥。“800秀”“重生”活动并不仅仅是为了退出另一处创意园,而是试图以独特的视角诠释建筑与艺术语言的交集。负责园区翻新设计的德国罗昂建筑公司创意总监柯复南先生认为,“艺术与建筑虽紧密相连,但是两者产生交集的机会稀少而珍贵。”“这次展览实现了艺术与建筑对话,艺术与空间,艺术与工业建筑对话的可能性。”“800秀‘重生’活动正是创造了这样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让艺术与建筑相遇,与空间、老工业结构与场地现有的现代个性产生交流。艺术与建筑的对话因此将提供全新的空间体验。”

这次展览让参观者在欣赏“800秀”展示往日今夕时空间隔的艺术作品时,体验时间的短暂瞬间。在描述庆祝该地点“重生”活动时,柯复南先生说:“这次展览活动的用意在于向人们展示“800秀”项目填充了时空间隔的空白,即革命时期到商业复苏时期之间的空白期。原来的旧工厂即将以新貌示人,因此这个转变的时期正是举办该次活动的最佳时机。

在长达4 小时的开幕式中,嘉宾不仅有机会体验了“800 秀”的建筑艺术,同时充分感受了艺术家作品与空间的完美融合,史金淞先生的“戏剧・桃花散”和陈航峰先生的“从0 °到37 °”冰激淋艺术作品使所有的嘉宾都参与到与艺术的互动之中。艺术品充满整个“800 秀”场地,展览邀请了所有的参观者共同体验艺术。柯复南先生是这样解释这次“重生”展览的:“这是一个蜕变的过程,在‘800 秀’即将竣工,提交使用的短暂间隙,我们通过艺术作品的展示来升华整个建筑空间。”

建筑艺术篇3

建筑艺术是技术和艺术的综合体现形式。建筑艺术属于建筑建设的一种意识形态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对建筑技术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有时甚至具有一定的反作用。随着建筑艺术的不断发展,要求有更高的技术水平对日益增长的审美需求进行满足,这就促使人们在技术上不断革新发展。很多时候,艺术性的追求往往使人们在思想意识形态及物质技艺上不断提高,而新的艺术需求也将会带来巨大的技术革新。总之,建筑技术与建筑艺术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协调关系。建筑技术在一定程度上总是对建筑艺术的表现内容和表现形式具有一定的影响,有时甚至是决定性作用。一般意义上来说,技术越是先进,越是能够解决规律性与目的性的矛盾,就越是能够达到一定的自由形式和艺术美学境界。而建筑从本质上说是一种现代化的艺术形式,建筑艺术离不开一定的技术手段,同样也需要一定的艺术表现。所以建筑界上一直有这样一种定论,在技术上趋于完美的建筑,在艺术效果上很可能差强人意,但是在艺术上达到一定美学价值的建筑在技术上一定是卓越的。当然,由于受到审美观念的制约,建筑结构只有在逻辑关系上体现出艺术美,才能够实现建筑艺术与建筑技术创作的完美契合。⑤

二、处理好建筑技术与建筑艺术协调关系的有效途径

建筑是一门物化了的艺术,通过视觉效果给人以美感,它既要满足建筑学、科学技艺以及人体工程学等方面的客观规律,还要满足人们的文化物质需求,能够给人以最大化的功能享受与美学体验。因此,在处理建筑技术与建筑艺术协调关系时,应以建筑技术为基础,对艺术进行考究,使艺术性更加符合人们的生活需求和审美要求。而且在处理两者关系时,要因时因地而异,对建筑所在的历史时期、民族文化、地理气候及生活进行深入考据。只有在发展我国建筑艺术过程中,不断引进先进的建筑技术,将传统的中华文化元素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不断推动我国建筑文化的承袭与创新,才能创造出更多具有历史意义的经典建筑。

(一)提高建筑师的综合素质能力,促进建筑技术与艺术的协调发展

高技术性和高艺术性的建筑不是通过人们的意识想象凭空产生的,而是物质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因此,在处理建筑技术与建筑艺术两者的协调关系时,要注意对物质文化的考量,要根据现有的技术水平,对建筑物进行艺术设计。与此同时,还要充分利用新技术实现建筑艺术的超前性,使其既根植于现代文化土壤,又高于现代审美,进一步促进审美观念的革新与发展。因此,建筑师不但要具有过硬的技术水平,还要有一定的艺术创作能力,能够将建筑技术与艺术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二)不断强化建筑的艺术性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人们的价值观、人生观及审美观往往受经济文化的影响较深,且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在审美上也日益发生着改变,而这些变化在很大程度上都在建筑艺术上得以呈现,所以每个时期的建筑物都是当时文化意识形态的物化形式。当前,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人们在建筑上更加注重其功能性和美感。所以,在建设过程中,不仅要加强对建筑技术的管理监督,还要保证建筑技术与艺术的协调统一,强化建筑的艺术特质。

(三)提高建筑技术,促进建筑艺术的发展

建筑艺术篇4

[关键词] 节能 建筑遮阳 建筑艺术 建筑造型

节能、降耗、能源的有效利用越来越受到社会的普遍重视。在我国,建筑耗能占全国总能耗的首位,节能是建筑、乃至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和趋势。

随着社会的发展,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空调日益普及,建筑能耗中夏季空调的能耗占着重要部分。炎热的夏季,太阳辐射透过窗户直接进入室内的热量,是造成室内过热或增加空调制冷负荷的重要原因。因此,建筑遮阳是夏季隔热最有效的措施。对减少空调能耗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建筑遮阳的基本形式

1.固定遮阳

(1)水平式:水平式遮阳板适宜于遮挡从窗顶上面射来的太阳,如图1所示。

(2)垂直式:适宜遮挡从窗侧面射来的阳光,有利于遮挡太阳高度角较低的阳光。因此多用于低纬度地区的北向或接近北向的窗户,如图2所示。

(3)综合式:是将水平和垂直两式综合起来的遮阳形式,同时遮挡从顶部和侧部的阳光。如图3所示。

(4)挡板式:这种遮阳特别利于遮挡平射过来的阳光,如图4所示。

2.活动遮阳

(1)遮阳篷:遮阳篷的材料常常是织物或者铝合金,遮阳效果因其安装方式、材料和颜色而有所不同。如今专业生的遮阳篷一般都能调节角度,以遮挡不同高度角的阳光。它还为墙壁遮挡了太阳辐射,有利于室内过热。

(2)遮阳纱幕:遮阳纱幕在安装上与防虫纱窗类似,紧贴着窗户外侧。纱幕的材料主要是玻璃纤维,耐火防腐,坚固耐久,纱幕的稀疏度是决定有多少光线能够穿过纱幕的关键因素之一,如稀疏度为14%,即阻挡了86%的太阳辐射。

(3)遮阳百叶:安装在窗户外侧的百叶适用于对隔热和防护要求较高的场合,有卷帘、折叠、平开、推拉等开启方式。它们不仅在夏季遮阳,在冬季还对窗户起到作用,如避免寒风侵袭。金属百叶片还可设计成包裹有玻璃棉或其他保温材料的复合结构,提供保温隔热性能。另外,质地坚固的百叶窗,还可以替代防盗网,成为集遮阳、防护、保温、防盗等为一体的多功能百叶窗。

3.绿化遮阳

利用落叶乔木,象悬铃木、白扬、槐、桉等,以及藤架等。不仅遮阳效果较,且可以点缀和美化环境,而且随着季节之变化在不需要遮阳时即落叶,但是多适用于低、多层建筑。

二、建筑遮阳的现状

通过对南昌市建筑现状的调查,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到现在,由于经济因素,以及对遮阳认识的不到位,造成目前遮阳的存在以下问题:

1.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是住宅建筑还是办公类建筑,夏季降低室内温度、改变室内热舒适度的,大多是靠空调,而建筑本身没有进行合理处理——遮阳设计,如图5所示。

2.对于进行了遮阳处理的,是把建筑造型设计与遮阳这一物理功能分开考虑,先作造型,遮阳设施由用户自己解决,各家各户的遮阳方法五花八门,材料东拼西凑,立面上极不协调。严重破坏了建筑的整体效果,建筑艺术性荡然无存,如图6所示。

3.由用户缺乏必要的建筑物理知识,用户做的遮阳设施往往不合理,达不到应有效果。最好的例子是南昌的住宅北向采光口大量采用了水平遮阳。而实际上由于在夏季当太阳照到北立面时,太阳高度角已经很低,水平遮阳已经效果不大。

4.大都采用PVC遮阳篷,这种材料宜老化,抗腐蚀能力差,而长沙、武汉、上海等夏热冬冷地区典型城市是中国酸雨影响最严重的地区,PVC遮阳篷的使用寿命值得研究,如图7所示。

造成上述情况,主要原因是:一是设计者认为各种形式的遮阳板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建筑的立面造型;二是遮阳对夏季日照控制所起的作用未被足够重视;三是夸大了遮阳对采光、通风和视野的不利影响。笔者认为,有必要重新明确这样的作用与目的,从而选择合适的遮阳形式与构造,特别是使其与建筑艺术融为一体。进入新世纪后,技术的进步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必然要求国内建筑设计领域应综合考虑遮阳因素对造型艺术的影响。从现代艺术原则出发,做到立面上“一次到位”,不再搞“二次装修”(实际上也不可能做好)。发达国家在这方面已经有了大量的经验,对国外的现代建筑遮阳发展趋势的研究和借鉴有助于中国现代建筑遮阳真正融入整个现代建筑艺术中。

三、遮阳构件与建筑构件的结合

建筑遮阳构件结合房屋立面处理窗、过梁设置,用钢筋混凝土构件等做成永久性遮阳板,成为建筑物的组成部分。这种这样美观耐久,遮阳板还可兼起挡雨板(雨篷)的作用。遮阳板遮阳在目前的工程中使用最为普遍,按其形状及效果而言,可分为四种基本形式:水平式、垂直式、综合式和挡板式。

根据这些基本形式,可以演变成各种各样的其它形式。例如,单层水平板遮阳挑出长度过大时,可做成双层或多层水平板,挑出长度可缩小而具有相同的遮阳效果,如图8所示。又如综合式、水平式遮阳在窗口小、窗间墙宽时,以采用单个式为宜;如窗口大而窗间墙窄时采用连续式为宜。其他如花格、挡板也可连续应用。另外,固定式水平遮阳板的种类有实心板,也有栅形板、百叶板等,可以离墙或靠墙;而栅形板、百叶板及离墙的实心板则有利于通风、采光及外墙面散热。同理,根据遮阳和立面处理需要,固定式垂直板可以做成倾斜式的(与房间进深方向倾斜),或垂直式的。总之,可根据房间的使用要求、不同纬度、朝向和建筑外形要求等来合理选择遮阳板的样式。装饰装修工程中,遮阳板常用钢丝网水泥砂浆做成外观轻巧的薄板,或用金属材料制造。

四、寓遮阳于建筑艺术中

夏季外窗节能设计应该首选外遮阳,使用外遮阳往往不只是使用者个人的事情,因为建筑立面会不可避免为之改观。以上信息可以看出,夏季炎热地区一些未经过遮阳设计的公寓、住宅,住家各自拉起了帆布篷,或安装遮阳板,或是在窗口阳台种植爬藤植物,形形色色的遮阳设施使建筑立面杂乱无章。而有些不当的遮阳设施既达不到有效的隔热,还给居住生活带来不便。这就需要建筑师在建筑设计时结合造型予以充分考虑。

遮阳设计不是一项独立于建筑设计的节能措施,它甚至贯通了建筑设计的全过程,从建筑选址、布局到建筑立面的设计,从环境植物配置到结构、暖通设计的配合等。因此,除了节能的技术要求,还需要与建筑整体设计的巧妙配合。在建筑设计遮阳时,必须注意与建筑造型的协调统一,使遮阳设施除了遮阳功能外更是一种装饰手段,令建筑更加赏心悦目。

1.韵律感与尺寸感。把连续的窗洞与外遮阳构件作为建筑的基本构图要素,运用这些“线”造型打破立面上一成不变的“面”元素,通过间隔、比例来规范建筑的尺度(如高度、楼层等),就会使建筑立面的整体统一性表现得一览无余,同时使韵律美油然而生,体现建筑自身的韵律,真实地反映出建筑的尺度,如图9所示。

2.虚实对比与凹凸变化。不同形式的遮阳板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建筑的立面造型,如果处理得好会使建筑更加协调生动。比如,竖向与横向结合的综合式遮阳板,既得到了遮阳效果、又可作为立面从实到虚(实墙到虚墙)二者过渡部分,这种强烈的虚实对比使建筑的个性十足;充分展示出的结构美,让建筑更加栩栩如生。又如,体型轮廓高低错落、墙面凹凸虚实多变,以及开窗、凹陷等手法,同样可以令建筑物外观取得丰富的艺术效果。一般人都认为玻璃幕墙设计只能平板化,无法设计外遮阳等遮阳设施,但是在国外的许多案例中,我们可以发现金属玻璃幕墙能以轻巧的金属板设计成优美的遮阳形式并成为现代建筑造型有趣的一部分。横向和竖向外遮阳板的结合,强化了建筑立面的虚实对比。在没有减少建筑面积的情况下,增加了立面的凹凸虚实变化,体形高低错落,充分展示了结构之美,体现了现代建筑美学的装饰原则——形式追随功能。

3.层次感与光影效果。考虑到气候和节能因素,建筑装饰工程不宜采用大面积玻璃幕墙。若仅局部采用玻璃墙面,则在实墙的不同部位可考虑采用格构式遮阳手法,使整齐划一的格构式立面分割在光影的作用下显示出秩序感和稳定感,也使建筑在阳关下更加生动有趣、充满变幻。另外,可以运用出挑的钢制框架式遮阳构件,使一切都隐在这种格构的秩序之中,局部的变化丰富了层次,光影中更加强了建筑自身的性格;也可以让窄墙组成的构架在玻璃窗上形成厚重的光影,既丰富了建筑立面构图,又强化了空间感,成为重要的装饰性要素,如图10所示。

4.动感与节奏感。在扩大开窗面积、增设开阔空间的情况下,用色彩鲜艳的水平(或垂直)遮阳布,或在整个场地内支起曲面形遮阳布。它们在风中摇摆,使建筑动了起来,与建筑物形成强烈对比,将给人一种全新、甚至是奇妙的感觉。另外,垂吊的绿化也可以打破横平竖直的呆板构图并能形成丰富的光影,既能解决了遮阳问题,又使整栋建筑耐人寻味。

5.细部与重点。为了使建筑统一中有变化,避免单调以达到一定的美观要求,也常在反映该建筑性格的重要部位,如用遮阳百叶、遮阳纱幕结合一定造型的窗户,使得墙面与窗户简单组合,插入了细部元素,不仅可以强化建筑的个性,同时可以材料的质感不同,也会给人以不同的感觉。如天然石材和砖的质地粗糙,具有厚重及坚固感;金属及光滑的表面感觉轻巧、细腻。立面设计中常常利用质感的处理来增强建筑物的表现力。

五、遮阳设计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小结)

遮阳设施在解决建筑的遮阳问题的同时,往往又对房间的通风、采光等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遮阳物对房间通风有一定的阻挡作用,使是内风速有所降低;遮阳物又有挡光作用,从而会降低是内照度,在阴天更为不利。因此,采用遮阳设施应与房间的通风、采光、构造及建筑的立面造型等统一起来综合考虑,选择较好的方案。通过建筑师的精心设计,运用合理的造型元素,依靠恰当的处理手段,可以使遮阳构件不仅成为建筑节能的重要方式,同时使遮阳构件成为建筑的造型元素,遮阳构件与建筑物成为有机的整体。

参考文献

[1]张 雯 张三明:建筑遮阳与节能[J].建筑节能,2004(5)

建筑艺术篇5

[关键词]建筑艺术性非艺术性

中图分类号:TU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2-0298-01

1 建筑的艺术性

德国哲学家和教育家鲍姆加登创造了“美学”一词,并将美学定义为“美的科学”,使艺术理论在18世纪形成了科学的体系,奠定了艺术理论和艺术史的基础。在康德的艺术体系中,存在三种美的艺术:言语的艺术、造型的艺术和感觉游戏的艺术。建筑是“展示惟有通过艺术才有可能的事物的概念的艺术。”黑格尔将美学定义为“艺术的哲学”,完善了自鲍姆加登以来发展的古典美学理论。黑格尔指出:“建筑的任务在于对外在自然加工,使它与心灵结成血肉因缘,成为符合艺术的外在世界。”

建筑的艺术性包含建筑外在形态的艺术性、时间艺术性即建筑具备时代的艺术性、空间艺术性即建筑具备地域文化的艺术性。

1.1 建筑具备外在形态的艺术性

建筑外在形态的艺术性是最直观,任何一个具有艺术性的建筑在外观上都是经得住历史的考验的,是符合从古至今大众审美的。例如希腊的巴特农神庙,历经两千多年,依然可以看出当年的风姿。古希腊和古罗马建筑是建筑与雕塑、绘画相融合的整体,中世纪的教堂建筑融合绘画、雕塑、音乐等艺术形态营造整体建筑的空间感和艺术的灵感,从而产生教堂建筑特有的仪式感和神秘感。

例如高迪的圣家族大教堂,其外在形态高耸独特,有不少象征性的装饰,其独特的形态成为巴塞罗那地标性的建筑。例如水立方游泳馆,其外在的水泡状使人自然联想到水,与内部的功能相得益彰,同时建筑内外融为一体,营造梦幻的光影效果。

1.2 建筑具备地域文化的艺术性

不同地域的建筑有不同的风格,与当地的民俗、历史、地域特点有关。例如陕西的窑洞、福建的土楼、胶东的海草房,都是根据不同地区的建筑材料、文化特点。民俗特点长期形成的代表地域文化的建筑。当代建筑就是一个寻找现代感与地域文化融合的时代,王澍在弘扬传统地域文化建筑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使得人们不再一成不变认为高耸入云、玻璃幕墙的建筑才是有艺术性的建筑。王澍主张建筑展现自身的地域文化,凸显当地的建筑材料和文化特色。其代表作品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宁波博物馆,无一不体现了建筑地域文化的艺术性。

1.3 建筑具备时代的艺术性

建筑是可以跨越时代局限,具有纪念碑意义的。建筑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审美取向和时代特征,建筑是石头的史书。几千年来,随着历史的发展变化,我们可以隐约从建筑废墟中捕捉到那段历史的特色,同时我们也极力通过建筑的现代手法来重现某个时代的艺术特色。

2 建筑的非艺术性

建筑具有它本身特有的各种价值,不单可以供欣赏,还要求有它的实用性、技术性、经济性、生态性等。

2.1 实用性

不同的地区盛产的建筑材料不同,所以导致各地区有不同形式和材料的建筑,建筑的实用性是建立在就地取材、方便可用的条件下的。功能性特别强,功能要求复杂的建筑类型,例如工业厂房,医疗卫生建筑,仓储建筑等,都必须首先满足实用性要求;而展览馆,纪念馆等类型的文化建筑,内部功能也很复杂,其负担的主要社会功能首先是创造城市空间,表达文化内涵。

2.2 技术性

建筑毕竟是供人居住和活动的场所,舒适成为建筑非艺术性领域中最重要的特点,所以各种围绕舒适的技术应运而生。技术层面决定了建筑的功能合理不合理,使用方便不方便,结构是否坚固是否能承受日常使用以及突发灾害,各类设备是否能满足日常使用,舒适性和功能性的要求等等。建筑技术是个广泛的概念,包括焊接技术、防火技术、防水技术、保温技术等等,随着建筑技术水平的进步新型材料新工艺的诞生,促进了建筑技术的发展。

2.3 经济性

英国建筑经济学家P.A.斯通在其《建筑经济学》一书的序言中曾指出,经济的建筑并不一定是最廉价的建筑,而是一种美观的而且在建造费用、运营管理费用、人工费用上都便宜合算的建筑。从中可以看出,建筑的经济性不仅要考虑建设成本多少的问题,更要考虑如何将有限的社会资源综合、高效地加以利用。因此,全面地分析建筑消耗、合理平衡建设成本和消费成本是提高建筑经济性的关键。

2.4 生态性

长期以来建筑的指导思想一直经济、实用、在技术条件下尽可能的美观,随着城市质量不断下降,人和自然矛盾日益突出,生态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例如反光建材和玻璃幕墙作为外部装饰,不仅浪费资源,更加速城市热岛效应。

3 建筑的艺术性和非艺术性的关系

许多城市越来越重视文化的发展,大力资助公共建筑项目和营造公共空间,越来越多的建筑师注重与艺术家的合作,更是推动了建筑与艺术的融合。艺术不再是静态的概念,人们不再以古典造型艺术来衡量建筑,建筑成为生活的艺术、实践的艺术和社会的艺术。同艺术一样,少数人享有建筑艺术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建筑成为大众都能参与的艺术。

3.1 环境特定性和空间延续性的结合。

建筑的环境性和空间性决定了建筑的非艺术性和艺术性。正是以为建筑的空间延续性才使得它的艺术性永远和周围环境融为一体。不同地区的环境、审美等各方面因素决定了建筑的不同特色,不同环境下的材料的不同,形成了多彩多样的建筑,例如中国千百年来木质构造建筑流传下来的斗拱,盛产竹子的东南亚地区的竹编建筑,都是在特定环境下利用不同材料的不同特性形成了空间的延续性,这种空间的延续性不仅表现在实体的建筑空间内,更是流传千年时空的延续。

3.2 体验性和实用性相结合。

建筑是最复杂而又最为综合的艺术,需要人们去体验,去使用。历史的各个时代,建筑艺术都以不同的程度、多种的方式融合了园林艺术、绘画、雕塑、装置艺术、音乐、工艺美术等,建筑已经渗入各门造型艺术之中,相互之间推波助澜,创造了一种新艺术。建筑作为艺术的观点在今天的建筑界已经成为主流,并在许多标志性建筑上得以充分表现。随着混凝土技术的广泛使用,当代的建筑过多的考虑了使用性的特点,而忽略了人们位于建筑空间中的体验性,一个没有体验性的建筑是失败的。

3.3 抽象性和表现性相结合。

建筑在空间塑造中是抽象性的,很多标志性建筑的抽象性往往是不被人理解的,是由点、线、面、体组成的物质实体通过空间的组合、色彩、质感、体型、尺度、比例等一系列建筑语言形成的具有象征性的空间。建筑的含义就是透过其象征性意义表现出来的,例如紫禁城中建筑就是通过抽象性和表现性结合,让人从高挑的屋顶、并列的柱子感受着皇权威严。

4 结语

现代建筑设计的终极目标就是在艺术性和非艺术性两个层面之间取得最佳的平衡。近代建筑技术的发展给建筑艺术提供了更多更丰富的可能性,技术层面的约束越来越少,而艺术层面的发散空间越来越大。尽管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民宿建筑的出现试图打破这一模式,努力凸显中国传统文化下本土材料所带来的建筑艺术性。随着人们艺术意识的提成,慢慢发现一成不变的城市面貌主要来自建筑的模式化,希望未来的建筑能够兼顾艺术性和非艺术性,让建筑更有地域特色,城市更富有变化。

参考文献:

[1]奈尔维. 建筑的艺术与技术[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1

建筑艺术篇6

建筑艺术是建筑体的升华,它基于建筑力学,却又高于建筑,它是人们对于建筑的一种主观感性上的情感,精神上的具象化体现。人有追求美的天性,当一个建筑已经足以满足人们的使用,人们就会去追求建筑的美感,追求建筑空间的协调,然后建造出符合人类审美的建筑,以期在利用建筑实际效用的同时,全方面的提升自己的感官享受。建筑艺术,不仅仅只是由建筑本身表现出来的,一个建筑,包括建筑风格,神韵,只有完整的融入周围的环境,才会在整体上给人一种协调的感觉,而不会让人感到突兀。建筑艺术的效果,会给人带来不同的精神感受和心理作用。雄伟的建筑会给人以震撼,园林如小曲会让人流连,纪念碑完全体现精神上的象征意义,而长城、故宫等建筑更是让人感到惊叹。对于我们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去追求建筑的物质性或者精神性,这就涉及到建筑与艺术所占的比例问题。而这个比例通常是不同的,它一般取决于人们对建筑需求,比如建筑工地住房,只需考虑实用而不需考虑美观;医院、办公楼或是学校等建筑在精神层面上又要高出许多;博物馆、文化宫等在精神上更是要高出许多;而长城、故宫、鸟巢、金字塔等标志性的大型建筑,从表面的完整性、比例的均匀性来看,它们表现出来的艺术高度就已经到达极高的境界了。从这些熟悉的建筑上,我们能够发现,当建筑到达了艺术的高度,在一定程度上,建筑就会体现一种社会思想。

2建筑力学与建筑艺术的融合途径

力学,是建筑的核心;艺术,是建筑的升华,它们都需要通过建筑体来表现它们的魅力。两者之间是相互独立的,又是对立统一的。建筑根据力学原理建造出来的造型、环境,正是建筑艺术的外在表现。建筑力学离开了艺术,建筑就没有了灵魂,建筑艺术离开了建筑力学,艺术就只是虚妄。力学是艺术的必要条件。勒·柯布西埃说:“这里可以找到感觉上的及数学推理上的最纯粹的见证,我们被感觉所吸引,我们精神振奋,我们触动了协调的轴心。”这是他对古希腊帕堤农庙刚健雄浑的赞美。换句话说,当科学发展到一定的高度,科学原理本身就是一种艺术。按照力学的依据去建造,建造出来的建筑物本来就是符合人们的审美的,因为它是按照人们根据自然规律总结出来的方法建造的,是符合逻辑的,符合自然界中的客观事实的,换句话说,艺术是算出来的;奈尔维也说:“在技术上完善的作品,有可能在艺术上效果甚差,但却没有一个从美学观点上公认的杰作在技术上却不是一个优秀的作品的。”所以,建筑艺术同样可以以美学的形态为建筑师提供丰富的创意设计的源泉,建筑力学与建筑艺术的作用是相互的。建筑技艺与建筑艺术共同发展到今天的高度,现在的建筑力学中,结构设计和材料创新上,遭遇到又一个瓶颈。现代的建筑师,在平常激烈争论的方案中,多是按照力学的原理进行改进,而忽略了建筑艺术,设计出来的产物生硬僵化。如果可以从艺术对于建筑的需求方面作为突破,当建筑中的材料,科学运用到新的领域,突破局部的限制,打破局限,也许就是另一片天。而一个没有艺术感的建筑师,是不能建造出极度精炼的建筑的。

3结束语

建筑艺术篇7

关键词:建筑艺术;美学原理;内涵

建筑艺术作为传统艺术,可以充分呈现各类建筑元素,包括线条、色彩、质感等,构建出符合人们审美的房屋构架,具有多重空间,有很强的实用性。因此,建筑不仅可以为人们提供良好的住房条件,还可以形成建筑艺术,同属于技术与艺术的范围,并根据时展的要求,不断创新,设计出符合时代特征的建筑。

一、建筑与艺术的关系

“建筑”一词可以从两方面进行分析:其一是房屋或是具有实用性的建筑物,可以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生产的需求;其二是经过建筑设计师构思后,设计出来的建筑风格和样式,与艺术、文化息息相关。建筑和艺术虽然分属于两个不同的学科,各自有相应的概念,但因为两者都与“建筑学”有一定的关联,符合其专业特点,因而形成了很多新概念,比如建筑艺术、建筑美学等[1]。在英语的表达方式中,通常会用building或house表示房屋等,用architecture表示建筑学,这就突出了建筑设计师对于人类生活与发展的重要性。又因为建筑除了是一栋建筑物外,还是一种造型的体现,如此,它必然会涉及到不同的美感因素,即不同的点,由点发展成线,最后形成一面,或是整体建筑形式的质、色等,所以,建筑也可以被归为美术的范畴。“建筑学”从整体上进行分析,它涵盖了科技和艺术,让科学与技术两者的关系变得和谐统一,互相融合[2]。

二、建筑艺术和文化艺术的异同

(一)相同点

建筑设计师在构建建筑艺术时,会适当融入不同时期的文化特点,让其具有文化艺术,并且两者都归属于“上层建筑”,会形成相同的创作基础。其创作规律基本相同,两者都是以人的思想变化为源头,了解以往生活的特点,分析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区特有的艺术形象,与时俱进,有较强的社会性与民族性[3]。同时,两者还受艺术普遍规律的引导和限制,会采用同一种创作手法,以及不同的结构处理方式,突出设计者的观念,形成不同的形式结构,运用形式法则完成设计。

(二)不同点

文化艺术包括文字、戏剧、电影等,其中,文字艺术主要突出了文字的运用以及语言的描写;戏剧是要以剧本为基础,通过演员的表演和舞台效果的结合,增强戏剧的影响力;电影则是多种艺术形式的结合;而建筑艺术通过造型,可以为使用者提供视觉的享受,但与此同时,还要注重其实用性与功能性,因其一旦建成,会保留很长一段时间并,对人们的生活造成很大影响。即建筑与人的联系要远超过艺术与人的联系,它会涉及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建筑艺术的造型必然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人们的精神意识。另外,建筑艺术与文学艺术虽然都可以体现出人们生活的特点和形式,但建筑艺术除了可以反映其生活外,还可以根据本身实用性的改变,以及使用功能的调整,使其通过简单的雕刻、绘画表现出人物的精神状态和内涵。而真实情况并非如此,建筑艺术是由固定的或抽象的几何形体组成,会营造出良好的居住或使用氛围,或是宁静动感,或是朴素华丽,不再拘泥于固定的艺术形态,增加自身的艺术魅力[4]。建筑艺术的审美价值除了可以在雕刻、装饰上体现出来之外,还可以从内外空间的展现以及空间的拓展上体现。首先,调整内外空间的布局以及进行空间的扩展,是为了满足建筑实用功能的要求;其次,这些空间被充分利用后,可以营造出相应的氛围,但这必须以人们的活动为基础,对室内环境有初步的记忆。这就是在原有三维空间的基础上,通过增加时间元素,让其变成四维空间,即只有在一定空间的基础上才可以形成建筑。

三、建筑艺术蕴藏的美学内涵

(一)从建筑风格的角度分析其美学内涵

建筑是以石头为笔记录下的史书,这已经成为建筑给人的初步观念。我们可以从历史的观点分析这一观念,不管是我国传统文化建筑,还是希腊、罗马建筑,都是把一个时期抽象的历史变得具象化,用物质的形式展示给当代的人们。而我们除了可以从这些物质中了解当时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以及概念性的理论外,还可以发现其建筑风格,并进行分析[5]。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不再只关注建筑风格,而是注入美学的观念,从不同的教育进行审美,让其形成社会意识,但社会意识的产生必须以物质为基础,为建筑风格的形成提供保障。另外,建筑风格也可以体现出某一时期的社会经济水平,包含一定美学与哲学观念。因此,不同的历史时期会产生相应的建筑风格,而如果从共时性的角度分析,不管是建筑本身还是其风格都与社会发展有紧密的联系,并且,在同一时期的不同建筑,也存在很大的差异。比如,在文艺复兴时期,虽然欧洲各个国家都展开了复兴运动,但因为生产力水平存在的差异,让各个国家的建筑各有特色。很多西方国家都会把石头作为主要建筑材料使用,其精细的雕刻没有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落后,而是让人们不断惊叹,让人们不禁思考当时社会生产力的水平,但通过进一步分析,不难发现,这类建筑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并且,当时人们多受唯物主义观念影响,但这种观念却无法在建筑中体现出来,意见大多由上层人员提出,没有满足平民的需求,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因为生产力的不足,形成的封建管理制度。因此,这类加入大量雕刻的建筑无法在民间普及,只能作为一个城市或地区的标志使用。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社会的生产力有了质的发展,工人阶级逐渐形成,并认识到财富的分配不均,所以,建筑设计者渐渐把中心从装饰性向实用性转变,满足社会大部分人的住房要求,形成平民化的趋势[6]。另外,人们普遍认为美学是哲学的一种表现方式,是艺术哲学,即美学和审美发生改变的同时,也就是哲学观念的改变。如果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出现大量需要消耗较多材料的建筑,并以技术美学思想为指导,这种思想从哲学的角度分析,具有很浓的理性主义色彩;而注重建筑信息的现代西方建筑,着重突出了反理性色彩。通过上述分析,很容易发现当代建筑设计者开始注意到无序、冲突等对建筑风格的影响,改变了传统的建筑哲学观念,让建筑艺术实现了精确与模糊的完美融合。

(二)从我国传统民居的角度分析其美学内涵

在世界众多的建筑风格中,我国的传统建筑无疑成为其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它把不同的设计元素融合在一起,让其具有整体感与美感;并且,其表达的生态观念,也和我国传统哲学有着紧密的联系[7]。在古代,很多哲学界就已经提出了人和自然是一个整体的观念,即“天人合一”,同时,“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也是传统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天”是指包罗万象的大自然,为客体,“人”是指在大自然中进行生产生活的人,为主体,主体和客体完美融合,便可达到天人合一的效果。我国传统民居在正式建设前,必然会遵循相应的原则选择房址,即背阴朝阳、北山面水、坐北朝南,便于形成房屋整体的良性生态系统。而背阴朝阳,加入山水的设计则可以通过整体布局完成,无需遵照原有的设计观念。此外,传统民居在室外实际上也体现了这一观念,很多大户人家会在庭院安放假山,修建湖泊,而平民人家也会种植花花草草,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现代建筑设计师在进行室内设计时,也会在室内放置一些装饰用的盆栽,让自然景色融入人们的生活,以此形成现代装修风格。同时,我国传统民居还可以体现出不同地区的特色景观[7]。比如,在高原生活的居民大部分都是傍山建房,让房屋错落排列,在平原生活的居民大部分都会把房屋安放在深巷内,而江南水乡的民居则会结合当地的自然景观,改变庭院或外墙的景观,增加人们与自然景观的亲切度。

四、建筑艺术的美学意义

建筑艺术的美学是一门形象思维的学问,它是在文艺批评的基础上产生的新理论观念。随着时代的发展,建筑艺术已经逐渐成为社会的一种文化形式,要求人们运用哲学的观点分析建筑艺术,完成现代建筑的设计。而建筑艺术作为一种分析观念,在哲学的思考范围内,也就要求人们坚持从哲学的角度思考问题,分析建筑艺术形成或出现的各种现象,即通过辩证的分析,以及唯物主义的观点运用,解答其存在的问题,全面思考。因美学提出的观点中着重突出了协调的观念,所以,人们在进行审美工作时,要充分运用这一观念分析其规律,明确科技和艺术的关系,让两者在整体的建筑中变得和谐、统一,以增强设计的整体感[8]。此外,现代科技和艺术在建筑中的应用,也改变了建筑设计师的设计理念,实现了美学观念的创新。比如,很多设计师以往只从三维空间着手,进行设计,但在加入现代科技后,逐渐向四维空间改变,形成新的建筑群体。因此,建筑艺术的美学除了要让设计者客观分析当前的现状外,还要提高自身的认识,不断完善建筑学的理念,丰富其内容,促进“建筑学”研究水平的提高,使其向前发展。综上所述,建筑艺术作为一种融合多种形式的艺术造型,在长期的发展中已经形成了独有的艺术规律和美学理论。因此,建筑设计师必须明确建筑与艺术的关系,了解建筑艺术和文化艺术之间的相同点与不同点,明确其美学的内涵,用哲学的观念进行分析,确定其美学的意义,让现代建筑设计观念与传统设计观念相结合,体现“天人合一”的理念,丰富建筑艺术的美学内涵。

参考文献:

[1]朱根杰.建筑与美的分析———建筑美学漫谈[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06):55-57.

[2]刘华龙.论建筑艺术的美学内涵[J].中州学刊,2015,(03):230-232.

[3]李立.浅论建筑艺术与美学的辩证关系[J].安徽建筑,2013,(05):23-25.

[4]潘天波,胡玉康.建筑美学:美学的建筑学内涵与后果[J].艺术科技,2011,(01):43-47.

[5]唐孝祥.论建筑审美与艺术的共通性[J].新建筑,2015,(06):37-39.

[6]艾定增.符号论美学和建筑艺术[J].建筑学报,2015,(10):26-29.

[7]张鹏,赵彦,马秀荣.论建筑艺术与美学[J].科技信息,2012,(25):278.

建筑艺术篇8

关键词:桥梁建筑艺术意蕴艺术风格造型要素美学规则

从某种意义上讲,桥梁美学理论涉及建筑学、美学、物理学、材料学、色彩学、艺术学等学科,是一项跨学科的理论研究。一座完美的桥梁,不但要讲究其实用性和科学性,而且要讲究艺术性;既要满足功能要求,又要满足审美需求。桥梁建筑的艺术意蕴,就是将审美主体的审美需要与桥梁造型和技术等方面完美结合起来,表现桥梁作为一种结构,一门结构造型艺术,所承载的蕴涵当时当地的风俗、习惯、传统以及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意识形态。本文将通过对桥梁建筑艺术、桥梁建筑艺术的美学原则、桥梁建筑的风格以及桥梁建筑造型要素的分析,揭示桥梁建筑意蕴的深刻内涵。

1.桥梁建筑艺术

从人类以天然的石头垒起简单踏步,利用倒塌的树木架起独木桥,就开始在上面留下了美的胎记。随着时代的发展,桥梁建筑愈加强烈地体现出一定的社会意识,不断地向建筑艺术的方向发展。桥梁建筑师以人类所知道的最难于表现的语言,也就是功能的、力学的、施工技术的语言来解决具体问题。

建筑艺术是一种实用与审美相结合的艺术。它一方面受着物质技术水平和实用功能的制约;另一方面,它的形式和风格的演变又受着人们精神生活,特别是社会审美意识的影响。桥梁建筑艺术是建筑艺术的一个分支,是桥梁建筑师在熟练地掌握艺术媒介物质(色彩、线条、形体等)的自然属性及其规律的基础上,通过物质手段创造出来的,为了使人感知和认识,从而发挥其社会影响,体现一定生活内容的结构艺术形象。桥梁作为一种建筑艺术,是科学和艺术精神的建筑,融汇造型艺术的一切要素及科学技术的伟大成果。古朴典雅的中国赵州桥,精致美丽的圆明园十七孔拱桥,气势磅礴的金门大桥.它们同古老的金字塔,蜿蜒的长城,高耸入云的埃菲尔铁塔等这些伟大的作品一样,都闪烁着不朽的光彩,构成了建筑的美。

桥梁建筑艺术,它一方面反映出结构物的空间跨越所体现出的美感,另一方面,桥梁的造型,尤其是栏杆和桥头堡等附属设施的形式也受到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等意识流的影响。赵州桥的蛟龙栏板(图1)雕刻精美,寓神话传说与当地文化于一体,充分显示了当时人文风俗与技术水平Ⅲ。卢沟桥石狮(图2),活灵活现,双目凝神,注视桥面,酷似桥梁的守护神,给行人及当地居民以充分的安全感。

不过,桥梁建筑艺术也具有强烈的主观性。优美的桥梁,均融入了桥梁建筑师个人的感彩和艺术手段。实用和美观的双重特性,决定桥梁建筑艺术往往是一定时代、一定社会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最醒目的见证之一。完美的桥梁建筑,既有功利性,又不能缺乏美的属性,是物质与精神的对立统一。

2.桥梁建筑艺术的原则

桥梁建筑艺术是桥梁建筑师的审美意识物态化成果,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桥梁建筑师在进行桥梁设计与艺术构想时,通常都综合考虑权衡了下面几项艺术原则。

2.1功能与形式美的协调

桥梁建筑艺术与语言艺术、表演艺术及造型艺术不尽相同,它还是一种实用艺术。一座优秀的桥梁,应该实现实用与美观的统一。只有技术和艺术结合在一起,才能产生真正的美的桥梁。在处理桥梁建筑功能与形式美的协调时,通常有以下两种错误倾向:一种是过分强调实用功能而把桥梁建筑之美置之不理,这在我国解放初期表现最为明显;另一种是只注重桥梁建筑的美观而忽视其实用性值,出现的许多桥梁伪结构。要避免这两种倾向,桥梁建筑艺术的协调原则就显得十分重要。功能和形式,偏颇任何一方都不会产生好的作品;只有功能和形式做到完美统一,桥梁艺术才会有长久的生命力。

2.2满足民众审美情趣

首先,桥梁所提供的便捷的交通服务功能,是满足人的生活需要的。然而,老百姓有自己的审美观,该审美观必须同社会功利、国计民生相结合。随着社会的发展。桥梁的美已经从实用中分化出来,但仍表现了它的社会功利性。

2.3体现桥梁建筑艺术的时代精神

与其它艺术一样,桥梁建筑艺术也并非一成不变。古代桥梁多以装饰华丽为美,而现代桥梁则以简洁大方为美。桥梁建筑能够以其巨大的空间形象来显示生活中的某些本质方面,体现一定的时代精神。在不同历史时期,桥梁建筑风格、艺术和技术具有较大区别。在中外桥梁建筑史上,几乎每个时代都会形成其独特的桥梁建筑风格,而成为这个时代的标志性特色。各个时代的桥梁建筑师在设计创作时,不可避免地受时代精神的影响,西方建筑显得尤为明显。威尼斯水上世界的桥梁,桥面上集市密布,融休闲、购物、观光、交通于一体,是当地的一大特色。

2.4展现桥梁建筑艺术鲜明的民族特色

世界上没有规定审美建筑一定要有审美标准,但一定的民族,必然有一定的建筑特色。反映在桥梁上,中国的桥梁多具有地方特色,如江南小桥优美多姿(图3),西南部的桥梁则具有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格,如程阳风雨桥(图4)。不同民族在习俗、文化传统、思维方式等方面存在许多差异。基于此,不同民族对桥梁建筑艺术提出各自不同要求,也就不足为奇。

3.桥梁建筑风格特性

桥梁建筑风格是由桥梁形态所体现的在设计构思上所具有的特色的表征,是桥梁建筑各种要素的总和,是结构内在规律在外在形态所表现的一种美的格调,是形式的抽象或升华,犹如人的风度气质一样,有时是一种可意味不可言传的特征表现。风格是文化艺术中的高层次问题,它被社会、传统、经济、文化等因素所制约,反映出一个综合形象,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民族性和地域性。3.1时代性

“建筑是石头的史书”,是一定历史时期技术文明发展的产物。它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物质生产力量与人们的生活条件,体现了一定时代的社会思想、美学观念与技术水平,留下了时代永恒的烙印。桥梁建筑在机械工业化和手工业生产时代,在选用材料、施工工艺、生产手段上截然不同,其选用结构形式、艺术特点也自然而然有所差别。如古希腊时代的优美柱式结构,罗马时代的半圆拱结构,欧洲哥特式尖拱,中世纪流行的有浓厚宗教色彩及军事防御功能的桥头堡(图5),文艺复兴时代铁桥上繁琐而精细的巴洛克风格雕塑,现代钢筋混凝土、预应力结构所带来的现代桥梁简洁纤细的形态等,如法国某城市中承式外倾拱肋拱桥(图6)。这些都无不折射出建筑(当然也包括桥梁建筑)风格的时代性。

3.2民族性

各民族有自己源远流长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背景,有其独特的传统、文化、风俗、习惯等,也产生了带有民族特色的审美概念,它与某一民族的共同语言和心理特点及生活环境、生活条件紧密相关。人类生活与桥梁建筑密切相关,因而也必然带有一定的民族色彩,例如古代桥梁建筑都有借助“神物”的力量与自然作斗争的美好愿望。西方桥梁上的雕饰以神话人物或伟大文物为多,如维尔茨堡美茵河上的古老桥梁(图7),意大利的十二天使徒桥、美国华盛顿州的阿林顿纪念桥、法国塞纳河上的桥等,桥墩或桥头望柱上均有一座座雕像。而在我国石桥上的雕饰以狮、龙为主,这些“神兽”曾起着制胜镇邪的作用,如苏州香花桥栏杆艺术(图8),同时也是一种民族形式的装饰,不仅给桥梁建筑艺术添姿增色,也反映了我国劳动人民的一种偏爱与情趣,成为一种独具特色的景观。

3.3地域性

即使是同一时代,在不同地域,由于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与生活条件的不同,在审美标准上也会有很大差异。但是,某个地区的桥梁,应有自己较为统一的风格。如果每一座桥梁都标新立异,甚至要“一座桥梁一个样”,这不仅劳民伤财,而且也违背了美学规律,大败“胃口”。

然而,桥梁建筑毕竟不同于房屋建筑,其在功能上的单纯性制约了桥梁形态。古今中外均以拱、梁、吊为基本形态,由于现代化信息交流的频繁与便捷,桥梁形式受民族、地域的影响并不似古时那么突出。而且较能显示桥梁民族风格的大部分都是桥梁附属结构,如桥头建筑、栏杆、灯柱、雕饰等。在法国巴黎市中心,桥梁密布,具有浓郁的法兰西民族文化特色(图9)。罗纳河上的古老桥梁,同样也反映了欧洲中世纪的灿烂文化(图10)。因此,在桥梁建筑中体现地域风格,创造当地人民喜闻乐见的形式是十分重要的,因为没有特色,就没有个性,从而缺乏持久的生命力。

风格的时代性、民族性和地域性是有机的统一。桥梁建筑的杰出作品从来都是某一时代、某一民族及某一地域进步的审美理想的美好体现,也是美学价值、历史价值之所在。显然,现代桥梁建筑应该表现出积极的、正面的、令人精神振奋的格调,体现出良好的时代、民族与地域风格。

4.桥梁建筑造型要素

形式是由点、线、面、体构成。桥梁建筑艺术通过其艺术语言——空间组合、比例、质感、尺度、体型、韵律、色彩及象征手法等,构成一个丰富多彩矗每体系.{奉现-种形态的美:在形态美学里.点是有造型意义的,一点在画面上.成T视线集中之处:两个大小一样的点,视线来回这两点间,而产生“线”的感觉。线的形态不同,体现不同意义。不同形态的直线和曲线,具有不同的性格特征。粗直线表现坚定、有力、厚实、稳定、粗壮、笨拙、顽固等特征;细直线则体现敏锐、脆弱、纤细等特征;折线具有节奏、运动、焦虑、不安等特征;圆弧线给人以充实、精神饱满的感觉;椭圆形弧线除具有圆弧线的特征外,还具有现代感;流线型是抛物线的自由审美创造;双曲线具有曲线平衡的美,也有较强的时代感,变径曲线具有丰富而变化的特点;自由曲线具有丰富的感情。

面是由线的运动而形成。通常认为,平面有安定、确定的感觉;三角形给人以冲动、刺激的感觉;圆形给人以温暖、流动的感受;梯形富于很强的稳定感;斜梯形具有一种倾斜方向的动感或力感;正方形使人感到整齐,端庄,有一种均齐美;球面、圆锥面、圆环面等曲面的形态,给人以亲切、饱满、柔和、流动的感觉。

立体是由面的运动形成的。建筑的立体美感,由角度的变化、艺术联想、虚实关系等来产生。金门大桥桥塔(图11),其竖直方向线条顺畅而富有规律,且有合理的变化,使桥塔的大体积的形态得到了纤细化,给人一强烈的力的美感;大红的涂彩,使大桥又增添了一份明亮和活跃。法国某公园人行桥(图12)则是曲线与直线的完美结合,其在水中的倒影优美绝伦,令人浮想联翩,过目不忘。

桥梁建筑的形态美,产生综合的审美效应。点、线、面和体的彼此依赖、对立统一,构成广阔、深远、多姿多变的艺术境象,丰富了人们的美的感受。

5.结语

古今中外,桥梁建筑艺术形态各异,丰富多彩。桥梁建筑艺术的丰富内涵,使其成为一门独具特色的结构艺术。其艺术意蕴的流变,总是在深层次影响着桥梁建筑的发展。深入考察研究桥梁的艺术意蕴以及形成的内在机理,对提高专业人士和大众的艺术修养会有所裨益;对桥梁发展史的研究,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竹内敏雄,《美学百科辞典》,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

【2】刘其福,《城市桥梁栏杆圈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2。

建筑艺术篇9

现代主义建筑诞生一个世纪以来,建筑学的核心内容就是空间艺术。随着时代的发展,建筑空间的意义也不断变化。建筑流派和建筑风格层出不穷的今天,我们更应熟知建筑空间的来龙去脉,了解建筑学最根本的含义。

关键词:

建筑空间;建筑艺术;现代主义建筑;建筑教育

1空间艺术成为建筑学的根本内容的历史渊源

建筑学包罗万象,所学内容甚广,是科学技术与艺术的结合。现代主义建筑诞生以来,建筑理论日新月异,建筑流派众多,建筑风格迥异。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大众难以看清建筑学的真面目。学习建筑学专业的同学难以分清诸多要素之间的关联,无法认识到建筑设计的核心意义。追本溯源,这一现象的出现有其历史原因——建筑空间并非一开始就是建筑设计的核心内容。古希腊文明的核心是户外运动,内部空间没什么社会功能需求,因此雕塑师兼建筑师把建筑做为造型艺术品来打造。可以说,西方建筑伊始,建筑艺术的核心是造型设计,建筑艺术是雕塑艺术的附庸。古罗马继承了希腊建筑形式的精华,建筑形式多样、尺度宏伟,同时也产生了像万神庙这样静态的内部空间,成为建筑空间创作的始祖。此后,西方建筑历经千百年发展,人类创造出辉煌的罗马建筑、拜占庭建筑、哥特建筑、文艺复兴建筑以及后来的巴洛克建筑等无数人类艺术瑰宝。在此期间,建筑空间艺术蓬勃发展,每个年代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然而没有哪一个时期,建筑的空间艺术是高于建筑的造型艺术而存在的。建筑艺术本身一直无法脱离绘画和雕塑艺术成为独立的艺术门类。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西方历史上最早的建筑学专业诞生在艺术院校——巴黎美术学院。巴黎美术学院的教育体系被称为布扎体系(Beaux-Arts),其根本在于形式,建筑设计围绕形式展开,创新亦是如此。这一体系后来发展到美国,成为美国建筑教育的主要门派,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美国的宾夕法尼亚大学。我国最早一批建筑师有很多人曾在这里学习或者受到这个院校影响,以至于建筑教育被引入中国之时就受到布扎体系的影响。新中国成立以后,老一辈的建筑师依旧受这样的传统建筑教育。时至今日,建筑学招生依然有美术加试,本科教育也存在水墨渲染这样的课程,可谓影响深远。这也是影响当今学生认识建筑空间意义的一层历史迷雾。在1898年,建筑学第一次被称作空间艺术:施马佐(Schmarzow)认为建筑的意图是表达空间的艺术化。这让长期以来处于艺术中心边缘的建筑学,找到了成为独立艺术的可能性[1]。赛维(BrunoZevi)认为,建筑在艺术领域中处于一种相对卑微的地位,其原因在于大多数场合下,建筑物事实上被当做雕刻品或绘画作品那样来评价,被看做是单纯的造型现象,就其外表进行品评,使建筑学只能从属于雕刻与绘画,无法成为独立的艺术形式。此时,唯一使建筑有别于所有其他艺术的特征就在于空间。为了使建筑学获得独立的地位与体系,只有将建筑作为艺术化的空间来进行理解[2]。随着现代主义建筑的诞生和发展,空间艺术终于从幕后走向台前,正式成为建筑这台大戏的主角。现代主义建筑的目地不是追求眩目的视觉效果,而是寻求表现生活在建筑中的真实体验。我们在西方建筑历史中学习过的柯布西耶的萨沃伊别墅、朗香教堂、密斯的巴塞罗那德国馆等建筑都深刻的体现了这一点,成为我们学习的榜样。20世纪40年代以后,经过吉迪翁和佩夫斯纳等现代主义建筑史家的阐释,空间已经成为现代建筑与都市理论的核心概念。我们今天接受的建筑教育,正是以现代主义建筑为基础的建筑学。建筑学只有被称为是空间艺术,才使得建筑学脱离雕塑与绘画艺术成为独立的艺术门类。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时至今日建筑流派颇多,一百多年以来,绝大部分建筑师都认同空间艺术建筑艺术的核心内容。

2建筑空间艺术观念的发展与演变

空间的概念与空间的观念是一个不断发展与演变的过程。这个过程与人们对于世界的认知以及新的生产技术的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特别是科学与技术不断地发展,不断改变着人们对于世界的认知,并诱发着新的空间模式的产生。吉迪翁(SiegfriedGiedion)在《空间•时间•建筑》(Space,TimeandArchitecture)一书中把空间观念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有外无内的阶段。古埃及和古希腊建筑忽略内部空间,将形体表达作为建筑设计之根本。第二个阶段内外分隔的阶段。自古罗马万神庙出现了第一个塑造的室内空间起,封闭、静态的空间成为了空间艺术的主旨。第三个阶段是内部空间和形体关系融贯、渗透的阶段。1929年,密斯的巴塞罗那国际博览会德国馆,使内外空间的分隔被消解,“流动空间”出现[3]。从现代主义建筑开始,我们用一种全新的概念去面对空间,并彻底改变了建筑学的面貌。现代主义建筑艺术脱胎于20世纪初的立体主义艺术,立体主义用一种新的思维去看待世界。此时空间的概念由均衡、稳定、典雅的罗马万神庙式的古典空间,发展成为抽象、纯净、富有动感的巴塞罗那国际博览会德国馆式的现代空间。现代主义建筑代表作品柯布西耶创作的萨沃伊别墅是“空间—时间”的营造典范,这种“漫步式”空间强调的是人在运动中对空间的体验。时至今日,现代主义建筑空间艺术依然是建筑学教育的最重要内容之一。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建筑空间理论的发展也并非停滞不前,在现代空间理论的基础上,库哈斯、伊东丰雄、妹岛和世等人逐渐发展出各自新的空间观念。库哈斯的作品强调动态、瞬间感与个人体验的空间,例如索尔鲍姆图书馆;妹岛和世的作品则强调模糊、暧昧、平面化和弱重力感的空间,例如21世纪金泽美术馆;伊东丰雄的台中大都会歌剧院则体现了基于参数化的未来性空间[4]。这些新的观念完善了建筑空间艺术,创造了新的辉煌,同时也给现代主义空间理论蒙上了新的面纱,成为学习建筑学时新的困惑。

3当今空间艺术理论辨析

在观念上,那种统一的、整体的、纯净的空间标准早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多元复合的观念。如同其他艺术形式一样,建筑空间概念的演变并不是后者完全取代前者的过程,而是在一个宏观的总体趋势之下,也有着多样共存的现象。抽象纯净或充满动感的现代空间占据主流的今天,我们同样也可以看到大量具有古典意味的均衡空间,因为这类空间与功能的完美结合、经济的造价、成熟的建造技术以及被广泛接受的美学观念依然适合当下的空间的设计与建造。通俗一点来说,智能手机成为主流的今天,依然有部分人使用按键的传统手机。对于空间的创造,我们不能单纯一味地追求时尚与新潮,而是要分析它背后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场地条件、功能要求、材料与建造等一些基本的问题,只有这样,方能设计出合适的、有生命力的建筑空间。

4结语

建筑学专业以广博著称,跨越诸多学科,是技术和艺术的共同载体。很难从一个角度说明建筑学的根本含义。本文仅以建筑艺术视角,阐释建筑空间的意义,以期读者能够明晰建筑学成为独立艺术的意义。建筑创作中,能够摒弃造型设计上的流派之辩,基于场地现状和诸多城市要素,创造符合现状、彰显时代特点的建筑空间艺术。空间存在于意识和宇宙之中,创造空间则是建筑学最根本的意义。

作者:宋丽 邱兆洁 李正军 单位:上海砼森建筑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山东分公司 淄博市规划信息中心 山东理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2]布鲁诺•赛维著,张似赞译.建筑空间论—如何品评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P5

建筑艺术篇10

建筑艺术以及建筑装饰艺术在地域文化的长期熏陶下,会形成鲜明的文化特色,一方面是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受到经济因素、社会因素、人文环境因素等的影响,基于地域文化的建筑装饰艺术也不例外。古商城的传统建筑装饰艺术不仅体现着民间建筑的审美风貌,还体现着和民间艺术多方面的融合;建筑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至今还有很多的古建筑屹立在这片土地上,经过历史的积淀和现代建筑艺术的融合过程中,充分展现了古老的建筑装饰艺术的生命力。例如,许多房屋的屋顶装饰和门窗装饰蕴含着浓郁的古典文化气息,其中很多寓意吉祥的装饰图案也被应用到现代的建筑装饰中来,体现了建筑装饰本身的丰富内涵。地域文化背景下的建筑装饰艺术形式多以雕刻为主,这也是中国传统建筑的共同特点。在一些门窗和隔扇的部位也有很多的石雕和砖雕,整体的特色呈现出古朴的意味,在很多石块的表面也有很多的雕饰,从中折射出人们的生活情况和思想风貌。在洪江这一带的古镇建筑中,很多建筑都是木结构的,因而木雕还是占了很大的比重,在建筑顶部和建筑的表面都使用木雕来进行装饰。这两种雕饰可以突显出一种层次的美感,配合光影的变化,更具有建筑雕饰本身的艺术表现力。在雕刻的图案选择上也多以中国传统的吉祥图案为主,很多纹饰包含着非常丰富的内容,在做工上也极为讲究,体现出朴实和素雅的风格。尤其受到中国古典文化长期的熏陶,这些建筑装饰艺术从多种角度看都是非常具有特色的艺术品,无论是门窗还是墙面都可以充分体现地方民族文化发展的特点,基于地域文化背景的建筑装饰艺术也是传统村落与装饰文化有机结合的统一体。古商城的建筑是我国民族文化遗产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以独特的形式和风格在中国传统建筑中占有一席之地。受巫文化的影响,神巫怪术、祥瑞征兆形成了湘西的审美情趣。在色彩、造型、质感等外在感观都表现得与其建筑功能、结构浑然一体,完美结合。装饰材料多为木材和石材,木材与石材广泛的运用,也充分体现了湘西人“师法自然”,因地制宜,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准则。建筑虽整体风格简朴大方,古朴粗狂,但在装饰上也是颇为讲究的。首先在建筑色彩上呈现出来的几乎为建筑材料本质的颜色,多以黄、白、灰、黑色调为主,给人以庄重简洁的建筑装饰风格,在装饰细节的处理上也破费心思,呈现出的是精雕细琢的美感,凸显出工巧匠精湛的雕刻艺术,体现了当地人们的聪明智慧和审美追求。

2洪江古商城的建筑装饰艺术特色

(1)建筑的艺术特色。古商城的山地地形都充分利用了土地空间,在建筑整体布局上均是按照地形顺势建造,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因此,整体布局无明显轴线,呈现的是“散点构图”和“多中心”构图,远远望去层层叠叠,建筑墙面显得非常灵活,有斜面,有曲面,十分活泼。建筑群从结构上来看,屋顶装饰精细,飞檐翘角,青灰色的屋瓦与灰白墙,显得古朴典雅。这样的民居建筑既体现了古商城建筑的清新秀美舒适大方,又反映出民居形式中的雄浑粗犷、气势磅礴及其原始本质的美。(2)马头墙的艺术特色。高低错落有致的马头墙是湘西民居建筑的一大特色,马头墙又称为“风火墙”“封火山墙”。其特点是建筑两端的山墙顶部均高于屋面,且伸到屋顶之上,由青砖砌成,具有防火、防盗的功能。由于马头墙高于屋面屋顶,因而常成为建筑艺术装饰造型的重点部位,通常为二跌或三跌,造型有人字形,弓形,山字形,反曲翘角等形式。色彩上通常施以青黑色的瓦面,灰白色的墙面,飞檐翘角,如同高低起伏的音符,随着地势的起伏变化极具节奏感与韵律感,美不胜收。(3)门、窗雕刻的艺术特色。湘西民居建筑在整体上给人一种质朴、粗犷的感觉,建筑墙面并不重视装饰,但在局部的装饰处理上,却有精美的表现,这些装饰充分体现了先民们对自然的崇拜和独特的审美情趣。堂屋主体大门通常镶钉木板,以木料作底,或包以铁皮钉以铁钉。雕刻图案主要以土家族最具代表性龙凤图案为主,精雕细琢。其次是格扇门,常用于内部厅室和住宅大门,通常以蕴含吉祥寓意的几何图案、动植物雕饰和花格图案来进行装饰,显得轻巧、空透。在窗框的装饰上,也恰好地体现出对建筑细节装饰的重要性。古商城的门窗雕刻艺术同时保存了原始社会的图腾文化和神秘的民俗色彩,而且还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体系,艺术造型与制作工艺都具有典型的地域文化特色和时代特征。湘西民族建筑花窗图案均以散点透视来安排,采用平列或分组聚散的雕刻手法,刻的题材包括人物故事、花草、鸟兽等,其中还是以龙凤的艺术形象最具代表性,在装饰雕刻中表现得五彩斑斓,生动美妙。

3总结



本文由重庆天曜建筑科技提供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