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添加收藏

您好! 欢迎来到重庆天曜建筑科技有限公司

微博
扫码关注官方微博
微信
扫码关注官方微信
电话:400-123-78798

您的位置: 主页 > 重庆天曜资讯
重庆天曜资讯

日报 周报 月报 产值周报 产值月报 每个还要做两份以上

发布日期:2024-01-09 来源: 本站 阅读量(

要转载,先私信!

首先吐槽一下“外观设计”这个词,因为每当我说我做建筑设计的,别人总以为是设计房子的外观,不得不说这很外行也很让我反感。一般建筑师的工作方法是整体的去考虑整个房子,外观很多时候是自然生成的,因为平面布局、空间构成这些内在的东西更优先考虑,当然外行一般只看到眼睛能看到的东西,像空间那种抽象的东西是看不到的。所以很多人以为建筑就是外观设计+室内装修。就像外行看一辆车就只知道外形好不好看,并看不到内饰、空间、和性能是一个整体的平衡。吐槽完毕,回到答题。

为什么中国的乡村房屋建筑设计不能像美国欧洲日本的乡村那样极度重视建筑的外观设计?原因有四:

1 生活水平不一样:国内的农民自建pk发达国家建筑师

造价成本差距

2 设计水平不一样:中国建筑师pk发达国家建筑师

3 施工技术水平不一样:中国施工队pk发达国家施工队

4 甲方素质不一样:中国农民素质(尤其是审美)pk发达国家农民素质


分开细说一下

1 生活水平不一样或者说国家发达程度不一样可以说是根本的原因

在欧美日发达国家农村建住宅请建筑师是很常见的事情(对不起,没找到这方面的数据比例),就题主发出来的照片,下边那个房子绝逼是建筑师设计的,而上边那个呢就不一定了,试问国内有几个农民会去请建筑师设计自家住宅?我家乡,湖南农村一般农民建一套房子的成本在二十万左右,我说一般情况,包括装修。这二十万怎么支配的呢,绝大部分都用在建筑材料:红砖、水泥、沙子、钢筋、瓷砖等东西了,另一个大头开支是人工,二十万要造一个三百平米的房子,根本没钱请建筑师。中国现阶段关于建筑报建的制度是这样的:城市里的建设是要报规划、报方案、报建的、要盖设计院的章的,麻烦得很,也就是说要经过建筑师设计的,而农村自建房不用、基本农民自己设计,这是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国农民的设计水平pk发达国家的建筑师这一轮当然是完败。专业的就是专业的、业余的就是业余的、差距绝逼是很大的!

上图PK下图+水暖电各专业工程师

不要跟我扯什么中国工匠多牛,那也是以前的专业工匠,前年我去家乡做一个小住宅,想做清水红砖墙,就是不要任何粉刷装饰的那种红砖墙,找遍全县没有一个泥瓦匠能做,因为好多年没人做个这个活儿了,最后只能用涂料的。

造价成本的差距不光是请不起建筑师,还反映在建筑用料上,为什么瓷砖外立面在乡村那么那么流行?因为便宜!很多人都知道干挂石材的外立面比瓷砖和涂料效果好,更耐岁月侵蚀,施工精度更高,可惜用不起。为什么汶川地震那么多伤亡,因为乡下基本是用的砖和预制板结构,一震就塌!现在慢慢乡下也用砖混结构和框架结构了,抗震能力大大加强了,留给设计的自由度也大了,原因是农民稍稍富裕点了。总之,没钱是个大问题。

以上是大部分中国的乡村房屋建筑设计不能像美国欧洲日本的乡村那样极度重视建筑的外观设计的根本原因。但也不止这些!

2 不得不说设计水平也是不一样的

也就是说拿中国建筑师的总体水平PK欧美日发达国家建筑师的总体水平,我们有差距。

就算国内有一部分先富起来的乡村人士花钱请所谓的设计师建筑师做自宅,就算他的造价预算达到了发达国家水平,一般情况下,效果也是会有些差距的。客观来说建筑师素质是存在差距的。国内教育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我就不用多说了,对从业人员的规范也是有很大差距的,尤其我们讨论的是乡村建筑,对于乡村建筑的报建刚刚也提过了,根本不需要甲级资质设计单位的公章,随便哪些乱七八糟的设计师建筑师设计的房子都能在乡下落成,我自己也在上大学期间做过一个乡下住宅的设计,好歹我是正规建筑学专业的,我见过做效果图的、做建筑模型的、开打印店的、卖盗版书的、做会计的都去做建筑了,而且好些是在正规的建筑事务所。总之,我们这个行业不够规范,水平参差不齐,整体水平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是没有什么可争议的。


3 施工水平不一样

建筑不光是设计,还得建起来,施工技术和水平对一个建筑的品质是有很大影响的。

国内施工队,尤其是乡下的大部分人是农民组建的,小工是纯农民,大工可能学过几年的泥瓦活儿,也有些传统的匠人,这一类人比例很少、手艺较好。从业人员没有像德国那样需要从专门的技术学校毕业、需要从业资格证书。施工设备停留在发达国建二战水平,很多谈不上任何设备,完全靠双手。大部分施工队只能做固定几种简单工艺,复杂的设计没做过,乡下施工队可能一辈子都没挂过干挂石材、没做过异形混凝土、甚至是清水混凝土。

可以说,我们在世界大型工程施工方面的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差距越来越小,而最基础、数量最大的农村施工队的水平却差距奇大!

而且,国家工业化水平不一样,建筑的施工程序也是完全不一样的,日本、德国、美国是可以买在工厂预制好了的建筑的,现场只用组装。

上图PK下图+建筑预制材料生产线

4 甲方素质不一样,尤其是审美

以前帮一个朋友家做一个农村自宅,她本人是那种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还是学美术的,我俩聊的很投机,便让我帮她做她家的新房子设计。去看地基、定任务书、画草图、做模型、出图纸。当然,这其中也遇到了预算不多、施工队就是当地农民、技术有限等问题,但这都没有难倒我!我绝逼自认为是建筑师,就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而存在的!最后她爸发了一张他心中的意向图给我,这张图让我有点绝望。最让我绝望的是他就要这样一个房子,其余的不用设计了,搞这么一套图吧。原图我直接就删了,网上找了张类似的,你们感受下。

我和他解释:你家后边有片竹林前边有片稻田、西边是老屋你新建的房子不能太强势得和环境融合,最后给他上阿尔瓦的玛利亚别墅照片,他看不上,说还是他的图大气、气派,就得这样来!

我想说这样的才叫别墅,但甲方说这个不大气、不气派

在我看来这两个房子的差别不是外形,而是在自然环境中的态度与建造的逻辑性。外形做什么样我觉得可以商量,但如果非得做什么养,我觉得就没得商量了。

朋友在中间协调,无果。无办法,直接放弃这个设计了。让他另请高明吧,就这房子还要我山寨,我不做,至于会不会找到别人做和我无关。后来据朋友自己说,她也不管这事儿了,和他爸没有共识,爱咋折腾都随他去。(最新消息,那个房子目前还没做,有哪位想挑战一下的联系我,没有设计费的我做的免费设计

如果天子大酒店的甲方找你设计一个建筑,人家就要福禄寿的造型,你会怎么办?我选择确定他是坚定不移之后转身走人。当然,我相信会有建筑师帮他建成福禄寿,每个人有每个人的选择。有人会说天子大酒店的设计师很俗,有人会说甲方很俗,我说不一定。我觉得建筑师甲方都可能是聪明的,只是他们认为会有更俗的人喜欢住这样的酒店,而这些消费者才是最后的甲方和业主。这是一个走另类路线的商机。但不管怎么,我说这个建筑是俗的,我不想做这样的建筑,这是一个设计师的权利。当然有人做这样的建筑我也不会去说三道四,因为我相信这不是他本意,他只是要吃饭、要照顾关系、要养活事务所的人。

素质当然不止是审美。有一上来请海吃海喝的但就是不给设计费的,觉得设计不就画画图嘛,你个建筑师要什么成本啊?谈钱伤感情。建筑师的时间就是成本好吗?建筑师要经过多少年的建筑学训练好吗?建筑师要吃饭养活家人好吗?有一上来就只要效果图和模型的,就按这个收费。不想想这些效果图和模型没平面剖面的推敲能出来吗?当然,还有派个美女同事去项目就好谈,派个男同事去就被灌得要死还没签合同的。各种吧。

建筑师是自负的,我自认为我特自负,看到东西第一眼就是批判和怀疑的思维,我承认。但建筑师更应该认识到建筑师的本质是一个服务人员,帮甲方实现他的预想:炫富、居住、牟利、拿地、公益等等,只不过比一般服务员更需要点技能而已。当然,如果顾客实在有不良嗜好我实在忍受不了,我也可以选择不服务的。

其实,甲方素质这一点是很重要的。只有好的建筑师和好的甲方遇到一块儿了,才有可能产生一个好的建筑,建筑师实现甲方的预想,甲方给建筑师提出更多的挑战,最后完成一个项目。但这点在中国的概率比较小!当都批评中国建筑师、设计师水平的时候,还是想下大部分甲方、有权做决定的领导都是什么审美水平吧,很多时候建筑师、设计师是很无奈的。


其实国内也是有很多好的乡村建筑的,这样的建筑产生有一些共同的条件:1 一个好的建筑师 2 一个好的甲方(业主) 3 把控好了施工质量 4 当然预算合适 目前的国情是:要同时满足这四项有点难。举几个做到了以上几点的例子,证明一下中国还是有好的乡村建筑,只是这种建筑比例不大,没有达到普及的程度,和国外有差距。

建筑师张雷给他一个诗人朋友做的住宅,暂且叫诗人住宅吧。在诗人住宅了张雷使用了当地产的红砖和当地的施工队,预算也是非常有限的,属于低成本住宅了。所以在这些限制条件下做出这样的作品建筑师成功了。再次证明一个好的建筑产生需要好的建筑师和好的业主,施工水平低、预算低都可以克服,如果建筑师不给力或是业主品味极低那就没办法了。

其实应该找张夏天的照片

发张室内的照片试想说明建筑不是外观设计加室内装修,两者是浑然天成的。

建筑师李晓东的两个书屋,一个在福建一个有很多土楼的村里,一个在怀柔某山清水秀的村里。

桥上书屋和书屋下的小桥

篱苑书屋

发张室内的照片试想说明建筑不是外观设计加室内装修,两者是浑然天成的。

建筑师华黎的武夷山竹筏预制场

发张室内的照片试想说明建筑不是外观设计加室内装修,两者是浑然天成的。

四川德阳孝泉镇民族小学512地震灾后重建,也是华黎的作品。

只是一个震后重建的乡村小学,建筑师找到了小朋友喜欢的空间,给他们的童年增加点乐趣。我自己上小学的空间是严肃、对称、乏味的。

还有很多好的乡村建筑不再例举,愿与学建筑的自己共勉,愿我会成长为一个好的建筑师、愿大家如果有机会当业主的话,做一个好的业主。

关于中日建筑对比的问题,我可能过段时间在另一个回答写详细点,这个尽量写成外行也能看懂的文,但如果出现纰漏,还是希望大家多多指正。

其实下面的人也没必要冷嘲热讽题主见得少,其实我和很多研究古建筑的人聊到清代建筑,也觉得挺僵化的,当然了,大家也不会很直白的说丑。但是觉得日本建筑美也是很有可能的,我觉得下面可以用造型、配色和后世修复和改造这几点来简单的说一下。

其实造成这种情况有个核心原因是,“中国唐代建筑在日本”的说法流传太广,让一群基础知识不牢还饱含民族情怀的宝宝很是高潮,可以说什么东西只要沾上汉唐,定会让一批人挺起佝偻的后背投来热忱的目光的。

  • 首先要说的一个问题就是,东亚的木造建筑因为怕水怕火所以极其难保存,如今已知中国的唐代大型木造建筑只剩下5个(五台南禅寺大殿 · 五台佛光寺大殿 · 芮城广仁王庙 · 平顺天台庵 · 正定开元寺钟楼),还都是晚唐时期的,而我们也不要觉得日本就保留的很多,我之前在一个文章里也写过,日本相当于我们晚唐北宋时代的建筑(平安时代),京都市区只有一个,就算市区外也就顶多算5个,后来应仁之乱又几乎毁了京都城,所以我们所能日本很多自称古建筑的建筑,很多都是江户时代(相当于清代)重修的。

所以这里也来一个转折,比起所谓的唐风,日本这种建筑其实是最多的,放几个图大家就应该感觉到了——

图 日吉大社。

图 滋贺长寿寺。

图 京都宇治上神社。

其实这种建筑才是日本一种很典型的模式,一会我们再分析,总之这种建筑的屋顶材料,是用小木头片或者檜皮用木头钉子一个个叠起来的,日本一般叫这东西“杮葺き”和“檜皮葺”,瓦在日本是一种十分珍贵的东西,他们就保留了这种很原始的屋顶材料,时间长了就会长出一层厚厚的苔藓。不过可能有些人确实会觉得这种建筑很返璞归真,别有一番朴实也是有可能的。

其实这种模式源于日本很早的一种建筑,其实不仅仅是日本,中国在新石器时代——商周也是这模样,只不过日本这岛国发展的过于滞后,才导致了这样,我们来看个日本很原始的建筑——

图 著名的伊势神宫,这个房顶连木片叠的都不是,而是茅草的,日本人叫这个“茅葺き”。

拿出这个建筑说的意思就是,日本绝大多数的神社建筑的原型都和这个一样,首先我们说这种屋顶的形状,在中国叫做“悬山顶”,日本叫“切妻造”,我们凡是见到这种两个斜坡,侧面(建筑学叫山面)还深进去的样式,都叫做悬山顶。而上面两个翘出来的叫做“千木”,上面一排和鱼骨头一样的叫做“鰹木”,而日本由于多雨雪,所以山面都特别的深,屋顶也特别的陡。而深进去的地方的那个柱子叫做“棟持柱”,从这里也能看出来日本传统建造技术真不怎么样。如果去日本神社的话,这些部件都是标配。但是说实话相比典雅,你会感觉满满的东南亚风多一些。

但是等到进入6世纪从朝鲜半岛而去的中国南北朝建筑技术在日本发展起来后,随着圣德太子这个资深佛教徒以及隋粉的出现,日本逐渐脱离了原来和朝鲜半岛的新罗百济的过家家生活,直接转过去和隋建交,佛寺大量修建,极其发达的大陆文明把日本冲击的七荤八素,所以这个时候几乎所有的建筑都是尽可能的山寨大陆建筑,就比如这个——

图 奈良法隆寺,飞鸟时代(中国的隋),圣德太子兴建。

法隆寺可以说保留着南北朝时期一种非常原始的寺院布局(一般叫伽蓝配置),也就是“一塔一金堂”模式,这个模式也是朝鲜半岛传过去的,因为中国最早的寺院其实就是一个塔一个回廊,信徒围绕着膜拜的存在。塔的原型是印度的“(s)tupa”,也就是一种放佛舍利的地方,这东西造型就是个大馒头,上面插一堆伞来象征性的遮挡阳光风雨。而这个传入中国之后,中国就把自己的阁楼改成了这个stupa,但是又为了搞得像一点,就在阁楼上面加上了一圈一圈的环(如上图),我们叫这个“相轮”。而金堂最早是一群达官贵人一心向佛,于是就把自己家的大宅捐给了佛祖来放佛像,慢慢演变出了金堂建筑。不过我们看法隆寺这个号称世界最早的木构的建筑,如果说风格,其实是对大陆建筑很生硬和不成熟的模仿,无论是斗栱的样式,还是屋顶的举折(曲线),都变得非常的简单和随意,甚至法隆寺的斗栱还属于“偷心造”这种中国高级建筑很少用的样式。而塔就更是被造的象征性,换句话说日本的塔就是就是中间那根柱子的外壳,所以日本塔也是完全不能登临的。

我们来看几个图,也顺便说下大陆建筑。

图 印度桑吉大stupa。

图 汉代明器阁楼,是不是看起来也很素雅。

然后我们再来看一下根据汉代明器来分析出的斗栱形式,还有一个复原出来的汉代核心建筑——“长安明堂”。

图 汉代的斗栱,斗栱最早的目的就是在柱子上增加覆盖面积,以加大房檐的出跳,因为无论是木造结构还是建筑的夯土堆,都非常的怕水。而汉代斗栱的样式对于后世的斗栱来说造型真的非常朴素了,但是我们回头看一下上面的法隆寺斗栱,造型并不比汉的一斗三升复杂太多(日本很多建筑还是第一个最简单的实拍栱,日本叫“船肘木”)。

而在这里,我们也会发现一个问题,中国的建筑在很早的时候,就使用了夯土的墙,但日本由于湿热的气候,所以一直以来都是注重通透的木造,而墙体也是木条包裹上泥,然后刷上白色的粉漆,日本人一般叫这个“しっくい壁”(漆喰壁),而在地面上,日本也没有那个人力物力来造高大的夯土台,但是防雨和洪涝又很必要,所以很多建筑很快就恢复了日本原有的干栏式房屋,很类似中国南方民居的高架建筑。

到了隋唐,中国的斗栱、空间、架构都变得越来越成熟,而日本随后的大化改新也是大量引进中国的建筑模式,不过很遗憾的是,无论是日本还是中国,隋唐时期的木造基本都毁掉了,中国剩下的最有代表性的,只有梁思成发现的五台山佛光寺大殿。而日本留下的最有代表性的,也只有当年为鉴真修建的唐招提寺金堂,我们来看下这两个建筑。

图 五台佛光寺大殿。

图 唐招提寺金堂。

其实如果从建筑结构来分析,这俩建筑几乎就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斗栱的样式几乎一模一样,而且客观的讲佛光寺大殿的工艺比唐招提寺金堂更为成熟。我们来对比一下主要差别,主要就是佛光寺用了土墙包裹柱子,日本直接加了直棂窗和漆喰壁,所以显得没那么“土气”。但唐招提寺的“昂”(日本叫尾垂木,就是斗栱上斜插下来的那个东西。)还是很早期的平头昂,而中国是尖头的批竹昂;佛光寺的“椽子”(就是架起房顶的一排排木条,日本叫垂木)是放射性排列的,十分符合力学原理,并且营造出著名的“如翚斯飞”的感觉,而日本还是比较原始的平行椽。

图 中国的辐射椽,日本只有后来学习宋朝建筑的“禅宗样”才是这个布椽模式。

不过你看着这两个图,外行怎么看也是唐招提寺金堂更漂亮,实际上唐招提寺在日本经历过镰仓、明治、平成三次大修理,后来连柱子都有替换。而佛光寺大殿是梁思成因为日本人非说中国没有唐代建筑,民国的时候按照敦煌壁画历尽艰辛在五台山发现的。而且唐招提寺是日本律宗的总本山,给大和尚鉴真钦定的寺庙。而佛光寺并不是一个多么高级别的寺院,能保存下来已经是个奇迹了。所以从这方面来说,这两个建筑根本就没有可比性,但是我们却看到了几乎一模一样的存在。

当然了,唐招提寺的后世修理动刀,还真不仅仅是偷个梁换个柱这么简单,而是有了一个巨大的改变,而这个改变几乎是日本所有建筑都共有的,也可能是你觉得日本建筑更“高雅”的原因。

图 唐招提寺的改修,这个来自“竹中公务店”的官网。

我们发现,中国的建筑基本就是柱子架斗栱,然后架着着梁,梁上面就是椽子,然后就可以布置屋顶和瓦了。但是日本因为自己特殊的多雨环境,加上辐射椽的技术不成熟,硬是在房屋顶上加上了一堆木头架子来做出一个大脑袋,其实这么一来建筑就等于不需要椽了,但是日本人又觉得没有椽子太不美观,硬是搞出了一个排假的椽来装饰建筑,所以你看到的那个唐招提寺金堂的椽子,其实是基本不受力的,只是个装饰品。日本叫这个东西——化粧垂木,这种技术叫做“野小屋”,大脑袋里的木架子叫“小屋组”(こやぐみ)。可以说从平安时代用这个技术修了个法隆寺大讲堂后,几乎所有的日本建筑都用了这个技术,从此日本的大脑袋风格就这么出现了,可能有些人看惯了中国的扁平脑袋,看日本的这种觉得特别饱满吧。

图 化妆垂木,这个在法隆寺大讲堂里面就出现了,前面说过,垂木本来是椽的意思,而化妆垂木顾名思义,就是为了这个房顶空间做的一个假的椽,单纯为了塑造出房檐下面一条一条好看的样子。

而且在这里我们也发现,在日本人的理解里,房顶的构造并不像中国人的理解是一个整体,是个平滑的曲线,而是房屋本身叫做母屋(もや),而出檐又是另外一部分,所以你可以明显的看出来这俩东西明显的折了一下。

所以在日本,我们叫做歇山顶(九脊顶),日本叫做“入母屋造り”的屋顶形式,和前面所说的悬山顶(切妻造)构成了日本绝大多数的房顶样式。当然了,这两种样式也是在日本草房子时代最多的。

图 歇山顶,不过日本由于技术不成熟,导致好多都是一种“假”的歇山顶——

图 日本的另一种歇山顶,其实法隆寺就是这种,这个又叫“錣屋根”。

总之这种歇山顶综合了四面坡庑殿顶的特点(四阿顶,日本叫寄棟造,唐招提寺、佛光寺都是这种,在中国属于最高级的房顶,太和殿也是。),又有悬山顶的特点,所以给人感觉面面俱到非常美观,不过比较悲剧的是,这种形式到了明清时代,在中国也来越少。

到了明代,由于森林大量减少,全国开始推广制砖产业,加上元朝搞进来很多西域工匠,砖石建筑和拱券技术越来越成熟,所以大量民居改为砖造的“硬山顶”(下图),而明清又极其注重建筑的等级,严格规定不同建筑需要使用的颜色、造型等等,导致了除了皇家贵族可以使用高等级的庑殿顶和歇山顶,民众只能使用悬山顶和硬山顶,甚至悬山顶最后也被限制,导致了砖石的硬山建筑大行其道,从此之后民居只剩下了灰突突的一片,否则就是江南的黑瓦白墙了——

图 硬山顶建筑,山墙全部为空心砖,房檐在两端也不伸出,而随着席地而坐的习惯在宋代开始就逐渐被废除,房屋增高,窗下加了墙,所以用斗栱来塑造出跳的必要也就降低了,导致了出跳缩短、斗栱沦为装饰。北京的四合院建筑基本都是这种,而南方的马头墙建筑,也是一种变形的硬山顶。

而对于日本来说,所有的建筑传输都有一种滞后性,日本的镰仓时代正好是宋朝灭亡的时候,反倒宋朝传入的建筑在日本被发扬了起来,日本一般叫这个时代的三个建筑样式——和样、禅宗样、大佛样。

宋代建筑,其实是中国研究建筑史的重中之重,其实不仅仅是宋代建筑,而是宋金辽这三代的建筑,这个时代保留下来的建筑很多,最著名的几个——河北隆兴寺、独乐寺、山西晋祠、应县木塔、宁波保国寺等等,可以说这时代的建筑,比起唐代的古朴粗犷,更为醇和和多样,而且没有明清的过度装饰以及江化。

图 独乐寺观音阁,这个建筑真的没法形容。

图 隆兴寺摩尼殿,这建筑无论是斗栱还是空间布局都很完美,可能对于很多人所认为的“高雅”来说,要是不这么土红土红的就好了。

所以我们就要说到颜色、彩绘的问题了,其实古建筑的装饰也并不是我们所认为的,隋唐特别淡雅,而到了明清就变得繁复,实际上以中国人的艺术观念发展下来,整个历史的装饰都挺大红大绿的,而且唐宋比明清更花——

图 唐代五彩彩绘,中间的补间铺作还是人字拱。

图 宋代彩绘,也是红绿蓝光学三原色的碰撞...

通过考据,其实中国从商周时代就开始在高级建筑上彩绘了,颜料这东西都是矿物提取的,所以这个很明显是一种代表等级的东西。其实日本也一直在学中国这个,只不过早期学的并不彻底,而且日本又缺乏重要的矿物颜料“赭石”,其实主要成分就是氧化铁,和铁锈一个玩意。这种土红土红的颜色你觉得不好看,日本人也是当个宝贝的。

不过我们现在也知道日本铁矿几乎全部要进口,所以颜料一直并不鲜艳。而中国随后进入了2.0版,开发出了朱砂这个橘红橘红的颜料,不过朱砂这东西化学式很不清真,是硫化汞。结果后来中国又开发出了拿水银和硫磺来合成高纯度朱砂的技术,这种人造颜料中国后来是不怎么用了,而且好多也被皇帝们当成长生不老药给吃了,所以这东西就大量的卖给日本,所以日本除了早期的建筑用的劣质赭石颜料之外,之后用的都是极其鲜艳的朱砂色——

图 清水寺,不过这是个很新的建筑,但是日本很多古建确实最早是这个颜色。

当然了,日本人还很爱利用另外一种有毒的材料,铅丹(四氧化三铅Pb3O4),现在按照日本的说法,是因为日本虫害太多,日本人刻意使用这些汞、铅等涂料,但是也确实因为这些涂料,让日本建筑没有了中国那种土红色,有了种让看惯中国建筑的一部分人眼前一亮的感觉。

图 铅丹。

所以日本的建筑总涂这些玩意,掉色之后,反倒给建筑搞出了乌突突的颜色,再加上日本人的岛国思维本身就推崇所谓——詫びさび的谦卑寂静美,再加上好多彩绘掉了之后又不会修复,这么加起来一宣传,一下子就有了种非常高级的感觉,我们来看下日本镰仓——江户时代的建筑样子。

图 和样建筑,其实日本后期也因为小屋组技术的成熟,斗栱发展停滞并退化,椽子基本都是假的。其实这么看还挺中国,但是要是像下面这么看——

图 西明寺,这个东南亚风就又回来了,而且无论是前面突出来的庇,还是歇山顶的曲线,都是自己造的伪装。而到了这个时候,基本也不用唐代古朴的直棂窗而用了格子窗,其实宋代也是格子窗居多,等到了明清窗户就花的不得了了,现代人肯定更喜欢那种朴素的唐宋美感。

而禅宗样倒是保留了很多宋代建筑的样子,加上褪色,所以看起来也是非常有味道。

图 禅宗样——善福院釈迦堂,你会发现这个很宋朝,而且椽子也是放射性排列的。

而还有一种奇葩,就是大佛样,大佛样使用的是中国南方民间建筑才使用的穿斗式构架,这东西在中国不太能拿上台面(中国高级建筑都是抬梁式),但是对于多地震的日本,这简直就是个宝——

图 东大寺南大门,典型的大佛样建筑,这个确实没怎么大修缮,所以你看起来也不比中国建筑好到哪里去吧。

图 抬梁和穿斗得差别,一目了然,这里就不过多解释更专业的词了。

总之日本之后大量的运用穿斗和抬梁的结合,最终把悬山建筑的山墙搞得花里胡哨,看起来特别有意思。

图 永观堂(禅林寺),日本人可以骄傲的把这个山面对着大家,中国建筑很少有这么干的,毕竟确实没这个好看。

图 明清时代的悬山顶山面。

在空间上,日本也有很多独创的地方,日本把同一个建筑中分割出各种各样流动的空间,不拘泥于原来中国建筑的对称样式,这也就有了后来所谓“寝殿造”、“书院造”等建筑,可以说这一类建筑确实是日本的特色。不过其实,中国由于实在是土地太广阔,基本都是单体建筑搞成建筑群,日本也没这个条件,只能这么玩,再加上日本也没中国那么重的宗法礼仪制度,这也导致了日本建筑变得越来越自由,其实明清建筑你感觉丑,政治原因往往更大。明明在宋朝就不怎么遵守的中轴线,到了元明清又给挪回来了。

图 日本“古代”也就是唐风时期的建筑平面,和中世也就是半独立发展时期的平面。

我们再来看个集大成者,也就是著名的,江湖时代德川家康的二条城——

图 元離宮二条城,书院造。我们可以看到我前面说的所有的日本建筑的玩意都集中在这里了,大脑袋小屋组、架起来的堀立柱、流动复杂的空间、陡峭平直的举折,当然了,这个瓦是后来换的。

其实到了明清,日本也不是没受到中国建筑的影响,只是因为没影响多久日本就被美帝给打开了国门,我们看一下这个建筑——

图 日光东照宫,是不是要是没有那个破风,说是清代建筑你也能信。

我们再来看一下故宫太和殿——

图 太和殿。

是不是这么一看,太和殿还是很帅气的,反正都是一堆没用的斗栱,五颜六色的装饰、耀眼的琉璃瓦。其实德川幕府要是有搞琉璃瓦德这个财力和工艺,他们也一定会搞。不过不得不说,中国建筑发展到这一步,甚至说东亚木造建筑发展到这一步,确实走向了一条死路了。甚至可以说东亚建筑整整2000年,在灵魂上基本没有太大变化。

随着西方建筑的冲击,日本开始了大量“拟洋风”建筑的设计,总的来说就是日本的建筑外观套到了西洋建筑上,就比如给个巴洛克加一个歇山顶了,日本人是最早玩这玩意的,不过相对来说最为障眼法的,还是打着复原古迹旗号的各种天守阁的建造,是加上日本大多数的“XX城”天守阁,都是近代的产物,而我们却容易被这个震撼到——

图 大阪城,估计来过关西的都看过这个,惊叹于日本古代逆天的建造能力,实际上原来大阪城造型虽然类似这个,但是远远没有这么大,这个其实是钢筋混凝土的。

图 古画上的大阪城,不过话说回来这个造型和日本战国时代的割据城堡有关,而日本那时候传教士和基督教大名也不少,这种造型很可能是符合国情的一种东西交融的设计。

而我们之前也说了,日本人非常远离利用山面的美感,所以这无数的山面构成的“破风”,也确实是中国建筑少有的体验——

图 破風(はふ),其实就来源于扭转的歇山顶,这个名字可以背一下。


其实我们如果大致了解东西方建筑演变的脉络后就会发现,东方建筑或许从选择坚持木造建筑,却在陵墓上苦求永久性的时候开始,就逐渐和西方砖石建筑的多样性分道扬镳。而近代的时候由于生产关系和政治因素,反正更是拖住了建筑的后腿,加上连年的国力衰弱和战乱,建筑损毁惨重。而日本作为一个随时打开大门又随时保护自己的岛国,保留了独特甚至有点“夹生”的建筑文化,反倒让他们的建筑成为了历史上独特的一环。

而且说句真的,因为在日本参与和参观过基本若干国宝建筑的修复和复原,这种一修修10年,教授累白头小伙变大叔的精神,回头看看佛光寺,真该想想自己缺了什么。

以上。(以后有时间好好答一下中日建筑比较,也包括一些内亚建筑。)

真是蛋疼。

我之前说过,无论是徽派建筑,还是江南小镇,之所以群落中有那么亮眼的设计和统一的格调,并非是旧时候农村审美水平高,而是这个村落必然出过富庶的先祖。无论是进士第还是各类公祠,本村优秀建筑,必定是解甲归田或告老还乡,为政府册封之乡饮耆宾营造。徽商巨擘,江南贵胄,无一不以落叶归根、衣锦还乡为想。到现代,成为高官或富商,举家搬迁至大城市,不再把钱砸在农村,这是常识。

你去从明代就定居的普通村庄,这村庄如果没出过高官或富商,村里的建筑一样粗丑不堪。倘使能出个富甲一方的大户,那么他们的庭院也会变得精巧细腻。这不是很简单的道理吗?就算是我们村,秀才家的雕花屋,就比周遭一大圈邻居的土坯笨屋好看。徽派与江南乡村的美丽建筑,形成的原理是什么,还不是显而易见么?

前面也有同学说了,欧美与日本村庄建筑中,好看的,也都是富庶的家庭才盖得起。所谓的“极度重视外观设计”,那首先得有钱。你有钱就能请得起样式雷,就请得起山子野,你没钱就住你的土坯房,上不了青砖绿瓦,至多就假冒富户,砖墙里砌泥坯子,求个表面上过得去。为什么这么办?这还不够明显么?

有些同学说,古代民间美丽建筑,是自下而上的。这是错误的,古代漂亮建筑,延请的都是赫赫有名的好把式,是由高向低普及的。中产的财力,只够顾及安全与坚固,绝大多数村民都很穷,甚至无法箍一口新窑。孙少安开砖瓦窑发大财后,新窑用的是全石的。以前睡不开,睡的是牛马圈。我同你讲,你现在让我回老家弄个极具特色的民间院落,我可以给你整出来,邀请有功力的设计师设计并施工,没有问题,可人都不在农村了,我花那么多钱,就为了满足某些文青的情怀么?

目前出现的新农村仿古的漂亮建筑群,绝大多数都是设计院或设计师试手来的。还有相当一部分,是地方上想搞个示范,假装这里是古村落,吸引游客用的。亦有富裕的城里人,想要在郊外或农村买地,造出个漂亮的建筑来。

但注意,这在欧美是可以的,在中国,就有非常大的政策风险。

农村许多地方,乡镇或村中,自己盖了楼房,严禁农民翻修或新盖自住房,假装政策不允许,用各类设计指标卡死你,驱赶他们购买楼房。甚至有老妇住在危房,无钱购买村镇委盖的楼房,也不允许她翻盖。但如果你肯交5000块钱的话,就又允许你在原先的宅基地上翻盖或新盖房屋了,是不是很神奇?

所以说,你们不能光怨农民不懂时尚。

等未来村镇级别的地产不振,赚不到钱了,村镇领导,可能就允许农民翻修或新盖了,也愿意给盖章了。富庶的人们愿意在乡村营造一个渔樵耕读的环境,富贵有余的人,可以在样式上不拘一格。到那时,再来议论不迟。

毕竟,农民从三税中挣扎出来,也才仅仅十余年而已。这时候跳出来苛责农民不懂艺术,你觉得合适么?

除了高票答案里强调的钱和阶级之外,我感觉,和每个地方风俗和文化也有一定的关系。

比如去山西,在一些不起眼的村子里,不是王家大院那种乡下,就能看到很多很漂亮的房子,注意看山墙和屋顶

而在河北,尤其是石家庄附近,都是平顶房,很难说的上好看

同样属于河北,我们三河挨着北京,房子和顺义通州平谷的很像,就是红砖红瓦房。

地域的差别,往往限制了材质,经济条件决定了从好用到好看的接受程度。

记得小时候,村里也有一些青砖青瓦造型别致的房子,比如我姥爷家往前追是地主大户人家,据老人们回忆,三进的院子,偏角门楼,影碑,厢房都很漂亮。

那些我没亲眼看到,有我的时候,大院早被裁为三段,不同的人家住,到处乱盖。不过正房还在,一片杂乱当中,尤其显得雄伟厚重,一码的青砖小瓦,时代久远,灰中泛黄,看着尤其舒服。

院子里还有一颗环抱不过来额超级大杏树,我没少爬上去摘杏子吃,可惜十几年前我舅翻盖房子时给砍了。

回忆这么多,我是想说,对于美的追求可能会隐藏于尘世的角落,人们的心底,一旦条件允许就有可能重新绽放出来。

刚好,我家有个院子,一切故事从这里开始。

这个院子,所在的三河,挨着北京的通利福尼亚州。很多人熟悉的燕郊,其实是三河市(县级市)下辖的一个开发区。这个院子距离从燕郊往东20多公里。

从国贸到这个院子,实际上是60公里。

6年前,老爸59,也就是60岁虚岁,这是我们家老爷子

老爷子是个木匠,为了我们操劳一辈子,现在还是厂里的技术指导,还兼管设备维修

他在北京一直做维修古典家具的工作,从80年代开始,工作的地点从朝阳门搬到了青年路,从青年路又搬到了常营。见证了北京繁华扩张,但也没能在这个大城市留下尺椽片瓦,甚至连一张工作时的照片都没留下。

供我们兄弟读书的读书成家的成家之后,就从北京回来老家,一直住在下面这样的老房子里。这个老房子三十几年了,子女们都长大成人,自己的院子却一直无暇顾及。

红砖红瓦,榆木泥墙。

这个小院养大了自己的子女,就连孙辈都满地跑了,老人自己说也没有什么不知足。不过邻居家都盖了大房子,地基拔高之后,自己家东屋有点潮。

这是东屋,屋里有炕

堂屋有个灶台,又昏又暗,门上只有层老纱窗

还有屋顶的烟窗,当屋烧火

眼看老爷子快60了,我哥和我竭尽所能,出资给老爷子翻盖房子。老爷子藏在心底的那些美好,开始挥洒在这个院子上。

他毫不犹豫的选择了青砖青瓦,屋外院子里地面也是青砖,他一直强调:青砖的好处是耐看,地面吸水不打滑,墙角潮湿的地方会长青苔,看着都养眼。

过去的门楼总体尺寸有限,如果放大,和院子比例又不协调,所以他重新设计了门楼,缩小了比例扩大了门脸。


门窗选择更保暖,密闭性更好的铝合金,为了搭配青砖青瓦,老爷子选择了咖啡色。

从打地基,到最后的装修完工,忙了几乎两年的时间才搞好

小瓦扣筒瓦,类似北京的四合院

院子西边是个厢房

烟窗现在长这样,虽然不烧火了,不过老爷子说必须要有烟窗,不然家里没有烟火怎么行

厢房旁边有一颗老树,这颗老树是一颗加拿大杨,不飞絮,树从根部分两叉,恰如我们有兄弟二人,现在已经长到环抱不过来的粗细,四十年多了。老爸说,这个老房子还没有的时候,就有这棵树了。

这棵树命运多舛,差点因为房子规划被砍,最后老爹顾及这是院子里唯一一个延续记忆的东西,就留了下来

夏天的时候,巨大的树冠给小院撑起一片阴凉这棵树绿色关不住,周边属它高大,傍晚时群鸟云集,叽叽喳喳吵死人

冬天的小院,下雪后会非常古色古香

雪中清净

院子里有两颗枣树,简直就是鲁迅大文豪笔中的标配:一棵是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枣树是马牙枣,春天开花多

秋天就收获多

羞羞的萝卜也是院子里长的

大小不一但味儿很足的西红柿

墙上随手可抓的丝瓜

院子里有一部分土地,种树、养鸡,养狗

夏天有很多大丽花

老爷子还养了一颗南方的曼陀罗

这颗树在北方养起来,颇费周折,冬天要挖出来搬到无里面,春天要移植到院子里。这只有两朵,全开的时候几百朵,颇为壮观,真不辜负老爷子的一片心力。需要注意的是,这个花是有毒的哦。

这株南方的曼陀罗,就这样异乡异土的长了十几年了,搬家和翻盖房子,老爷子都给它照顾的很好。除此之外,各式各样的花很多。

比如老爷子在一个废旧的浴缸里,养了荷花

菊花

还有葫芦,基本都是孩子们的玩具

还有无花果,夏天可以摘新鲜的吃。

这棵几乎当着门的核桃树老爷子也没舍得砍

几年都没长几个核桃,今年核桃树要立功

过年时,老爷子,就会把院子收拾一新,等我们回家

无论春夏秋冬,孩子们在小院玩耍,喜欢在田野里奔跑

夏天时,出了院子就有风吹麦浪

冬天里,小麦田就是他们的跑道

房间里装修的和城里没什么区别,老爷子唯一崇敬的就是毛主席,所以摆了他老人家的一个画像。

夏天,老爷子会把家具搬到院子里待客

老爷子祖上北京绒线胡同,几十年前,老爷子的父亲从北京建筑公司的统计(相当于项目主管)退下带家人来到农村,人家都说他命不好,没留在北京。

现在老爷子自己说,这样挺好。

所以,题主的疑虑,很大一部分就是现实,也许美就藏在他们的心头,就如同藏在我老爹心里一样,一旦条件允许,就会释放出来。

不过,还是有一些忧虑。因为现在乡村,有些破败,年轻人赚了钱,不是盖房子,而是到城里去买房,也许这些年轻人,城里住腻了,有经济实力,也有想法了,会跑回来修房子。

谁知道呢。

知乎格式,回答为什么之前,先问是不是。

据一份2018年调查报告的数据,建筑学专业在其中排到第七,2017届的平均月薪能到8359元,比某些热门专业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机器人等还高不少,看上去一切都好,不是吗?

加之今年各类综艺节目的消费,建筑师成为了人们心中的“高帅富”的行业。

关于建筑师的综艺节目

但是行业内却一片哀鸿,某个时间段,“建筑师是个令人绝望的职业吗?”甚至成为了一个热议话题。某房地产公司要求设计院“连夜出图”、建筑师“加班猝死”、建筑师纷纷转行等新闻层出不穷,建筑师的高收入难道是用超高的工作强度换来的吗?十多年不涨的设计费又是怎么回事?

我们从头说起。

建筑师职业起源于公元前25年的古罗马,能写善画、精通几何学与数学、熟悉历史与哲理,懂得音乐乐理、各门自然科学以及各学科间相互关系,以及天体星球之间相互关系。

作为现代职业的建筑师在19世纪中叶才在法律上得到正式承认。英国皇家建筑师协会(RIBA)的成立标志着国家批准。据RIBA的标准,最初,职业建筑师收费就被确定为建筑专业的单专业收费为工程总造价的6%,且为保证服务质量严禁价格竞争,但经过20世纪70年代的反垄断诉讼后,各国不再强求统一的建筑设计收费标准,但范围仍在4%~10%,个别著名建筑师更高。

美国建筑师服务收费的计算方法有总价比率法、成本加报酬法、时间单价法、固定收费法4种,得到广泛应用的是固定收费法、时间单价法和总价比率法。

在新加坡,新加坡学会规定的基本收费方法为总价比率法和时间单价法。总价比率法中设计费用的比率按照建筑复杂程度、投资额等由新加坡建筑学会推荐的比例。根据以下的学会推荐数值,业主和建筑师通过协商和实际的设计难易度决定具体的比例或设计费总额。时间单价法是设计费计算的补充方法,适用于百分比计数的服务或其他标准不能在协议中达成共识的情况。

而在台湾省,则是通过工会的形式结算设计费:台湾省建筑师公会是覆盖全台湾的机构,在岛内各地设有分支机构。建筑师公会除了作为学术交流平台,更是岛内建筑师的商业事务运作平台。台湾的建筑师事务所只有成为会员后才能开始执业。设计费的收取由建筑师公会操作,无需建筑师或设计单位向业主收取,建筑师可以全身心投入设计,避免因追讨设计费而影响专业技术工作。根据不同的建筑类型,台湾的设计费比重在4.5%-9%之间。

一份由 Metalocus 公布的信息图显示,这七个国家(按升序排列)建筑师的平均月薪最高,分别是爱尔兰(4,651美元),卡塔尔(4,665美元),加拿大(4,745美元),澳大利亚(4,750美元),美国(5,918美元),英国(6,146美元),和瑞士(7,374美元)。

当然抛开社会平均收入水平谈钱都是耍流氓,我们不妨来对比一下设计费在工程造价中的比例。

中国作为全世界建设量最大的国家,目前只有少数经济发达城市的重大政府投资项目上设计费稍高,约占到整个工程投资额的2%到 3%,不仅仍低于国家收费标准,更远低于国际上同行业常规 5%到 6%的设计费比重水平。而余下全国大部分工程投资项目设计收费水平更低,一般只能占到工程投资总额的1%到 1.5%,甚至不足1%

我国建筑师设计体制确立于20世纪30年,当时的设计服务和收费基本沿袭了英美等国的通行方式,设计收费一般为总造价的5%,其中设计部分占3%,监理部分占2%,而且该价格不包括专业工程师的收费。

杨廷宝在上海华盖建筑师事务所 ,华盖建筑师事务所是我国最早的一批建筑师事务所之一。

目前,我国的建筑设计收费制度,脱胎于国家建设体制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改革。上世纪80年代,设计院逐步实施由国家行政事业单位到试行企业化管理的改革,开始进行设计收费试点。一大批设计机构作为首批试点单位,“工程必须经过设计”确立了设计在可行性研究立项,与建设施工的中间必经环节地位后,随着设计院由国家行政事业单位转为企业化管理的市场化改革,设计收费成为勘察设计市场的价格、价值体现。

1984年,原国家计委颁发的《工程设计收费标准》中,确定民用建筑和市政工程的设计收费按照统一的工程概算百分比收费,同时规定设计单位不得提高收费标准,也不得压价竞争。

1991年出台的《关于改进和调整部分民用建筑和市政工程设计收费办法和标准的通知》中,加入了部分调整系数,以鼓励“技术进步”和“繁荣建筑创作”,并加入了园林设计收费的范围(单项造价的3%~5%),同时补充了对开放地区和特区的收费可略高,及其他地区的严格执行的要求。总价比率虽然根据建设投资规模而有上下浮动,但基本的标准约为总概算造价的1.5%,属于非常低的水平。

随着设计单位的企业化转变和市场经济地位的逐渐确立,1992 年,国家物价局和建设部颁发《关于发布工程勘察和工程设计收费标准的通知》,提出了民用建筑分级标准、收费定额及调整系数等。

2002年,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和建设部发布了《工程勘察设计收费管理规定》,对各类建筑和各类工程的收费加权系数进行了详细的规定,基本覆盖了所有勘察设计项目,收费比率也由1984 年的1.5%大幅提升到3%左右。在开放市场化定价之前,这是关于建筑设计收费的唯一的国家规定,也是市场定价的基础依据,并受《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的保护,具有完全的价格垄断性质。

2002版《工程勘察设计收费管理规定》

2002年的《工程勘察设计收费管理规定》迄今已经十多年,在这十多年里,中国的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物价水平也翻了好几番,而建筑师的设计费依然遵循着十多年前的收费标准。这也是“设计费十多年不涨”的来源。

2002年确立的设计收费制度,在国内施工和设计质量整体不高、技术水平低的情况下,实行最低限价的收费方式,无疑有利于保护设计方建筑师的利益和保障设计的品质。但垄断性的限价,并不能达到促进设计水准向上的目的。因限制竞争,而不利于设计企业提高效率和服务,这也是西方在20世纪70年代反垄断的一个重要原因。在美国,AIA(美国建筑师协会)曾经公布了一个收费价格标准,但被美国政府司法部反托拉斯机构予以中止。其原因就在于政府指导价对市场活力的约束,最终会影响整个市场水平的发展。我国建筑设计采用政府指导价的背景恰恰印证了这一观点。

中国的城市建设

2002年确立该规定将政府指导价推向了历史舞台,但政府指导价必然是以社会平均水平来确定的价格体系,这种价格体系不利于市场整体水平的提高,不应该成为引导市场发展的制度性规定。事实上,在这个收费标准颁布后,政府指导价是将我国建筑设计企业放入了一种养尊处优的状态,优质优价的实现与政府指导价的出现存在根本性矛盾。

随着经济发展和通货膨胀,在我国的设计市场,价格垄断的打破和自由竞争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现实。由于涉及卖方市场的激烈竞争,设计费的压价和设计服务的扩大化、差别化也在市场机制中上下波动。国家定价实际只是一个参照坐标,价格策略和价格确定是市场竞争、企业定位和服务差别化的结果。

2014年8月,国家发改委颁发《关于放开部分建设项目服务收费标准有关问题的通知》,放开除政府投资项目及政府委托服务以外的建设项目前期工作咨询、工程勘察设计、招标代理、工程监理等4项服务收费标准,但政府投资项目以及政府委托的上述服务收费继续实行政府指导价管理,执行规定的收费标准。2015年3月,国家发改委又追加《关于进一步放开建设项目专业服务价格的通知》,全面放开建设项目前期工作咨询费、工程勘察设计费、招标代理费、工程监理费、环境影响咨询费等实行政府指导价管理的建设项目专业服务价格,实行市场调节价。自此我国的工程勘察设计收费开始实行完全的市场调节价制度。

我国2002年发布的《工程勘察设计收费管理规定》指出工程设计收费根据建设项目投资额来确定,分别实行政府指导价和市场调节价。建设项目总投资估算额500万元及以上的工程勘察和工程设计收费实行政府指导价;建设项目总投资额500万元以下的工程勘察和工程设计收费实行市场调节价。

在实践中,由于多数项目总投资额大于500万元,定价标准的性质仍以政府指导价为主。政府指导价是出于重大建设项目对社会经济发展有较大影响、以及大量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投资来源主要是各级政府财政性资金的考虑,目的是保证设计质量,并合理控制工程投资。这是一种具有双重定价主体的价格形式,即政府价格主管部门或其他有关部分依据价格法规定,按照定价权限和范围规定基准价及其浮动幅度,指导经营者据此制定具体价格。

理论上,按照定价原则,只要是供过于求的产品或服务都应当实行市场调节价。而当时颁布的管理规定中勘察设计收费主要采用政府指导价,是因为勘察设计是一种脑力劳动和智力服务,其服务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难以衡量。实行政府指导价可以保证勘察设计的水平和质量,贴近市场,保护发包人和勘察设计人的权益,更符合国际惯例,也更适合我国勘察设计市场地区、项目收费差异过于悬殊的现状。

然而,该收费管理规定是在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产生的,更多地体现了国家行政定价强制性的一面,不可避免地仍带有部分计划经济的特点。虽然现行收费标准与往年版本相比增加了专业调整系数、工程复杂程度调整系数、附加调整系数及其他设计收费等内容,理论上将这些都考虑在内后以建筑设计收费基准价认定的设计费率约占工程投资总额(不包含征地拆迁等费用)的3%到4%。

实际上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只有少数经济发达城市的重大政府投资项目上设计费稍高,约占到整个工程投资额的2%到 3%,不仅仍低于国家收费标准,更远低于国际上同行业常规 5%到 6%的设计费比重水平。而余下全国大部分工程投资项目设计收费水平更低,一般只能占到工程投资总额的1%到 1.5%,甚至不足1%。

究其原因,虽然2015年的《关于放开建设项目服务价格的通知》,文件指出“在已放开非政府投资及非政府委托的建设项目专业服务价格的基础上,全面放开以下实行政府指导价管理的建设项目专业服务价格,实行市场调节价”。至此,2002年《工程勘察设计收费管理规定》失去了原本的强制性。但是国有大型企业和以政府投资为主的市政、基础设施等项目的报价失去了标准、审计无依据,所以事实上还有许多项目依然沿用此项标准。

计划管控的政府指导价只能代表设计专业社会平均生产力水平,过低的设计收费标准完全无法吸引高水平设计单位前来投标,在难以激发市场积极性的同时严重压缩了设计创意、设计质量、设计优化技术创新的空间,这样政府投资项目所能获得的设计精品凤毛麟角,极大地阻碍了工程设计领域优质产品优价补偿的实现。

除了过低的设计费以外,国内设计施工无法实现协同,建筑师对建筑产品的总设计师地位丧失,最终扼杀了设计价值通过建筑产品实现的根本途径;政府指导价以社会平均水平设定计费标准,设计单位缺乏提高设计水平、拓展设计业务的积极性,最终扼杀了设计价值通过价格得以显示的根本路径;放开管控实行市场调节价则导致设计市场的价格竞争愈演愈烈,过渡竞争导致设计价格一降再降,最终导致建筑设计走向“劣币驱逐良币”的深渊。

此外,在国内建筑师与业主是雇佣关系,建筑师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只负责部分建筑设计任务,不起主导作用。原因是政府分段监管,导致建筑设计行业分解成多个行业,如发改委系统的前期咨询行业、规划行业、建筑设计行业、造价咨询行业、建设监理行业,以及施工图审查行业。原本是一个责任主体,却分解成多个责任主体,大家分别负责,但谁又都不能负全面责任。建筑师在整个过程中没有主导权,也没有相应的社会地位,且无法参与后续工作和施工过程使得其对实际施工技术与施工现场状况完全无法监管掌控,设计方案易施工性问题频发,极易引发变更与纠纷。

2017年,一组视频图片刷爆网络,事件当事人——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曾群,被认为说出同行心声而受到建筑师网友热赞,但曾老师却说,这其实不是自己要表达的全部。


不过国内建筑设计收费标准的改革也在部分城市开始了。

2018年9月,深圳福田区常务会通过了《福田区政府投资项目工程设计优选优价优效管理办法(试行)》。为深入推进建设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规范建筑工程设计市场,提升建筑设计水平,打造城市建筑精品,《办法》出台一系列配套改革措施,这在深圳市甚至全国范围内均属首创。

今日深圳 摄影:王祥东

那什么是建筑设计的“优选”、“优价”和“优效”?


所谓设计优选,《管理办法》延伸了工程设计的服务范围,提升了工程设计在建设工程项目中的地位,有利于工程设计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建筑精品的打造。完善设计招选制度,通过设计优选实现市场筛选、促进良性竞争,实现优中选优。
对于设计优选,《管理办法》首先明确了优选的基本方式,包括招标、竞赛和直接委托三种。招标分为公开招标和邀请招标。招标形式上又可分为方案招标和团队招标,方案招标是招标的主要形式;对设计周期有紧急要求的,可采取团队招标。对于方案招标中的技术标,又可分为概念设计竞标和方案设计竞标两种竞标方式。
进一步地,《管理办法》又分别明确了规划要点明确情况下的方案招标和规划要点未完全确定情况下的方案招标两种情况下的招标组织实施程序。设计竞赛部分明确了其适用情形、组织实施程序和全过程设计咨询服务的实施方式。
深圳当代艺术馆与城市规划展览馆 摄影:舒赫
《办法》首推“市场调节价+政府参考价”的设计收费制度,按照不同专业水平等级制定政府参考价用于质询程序的比价基础,虽不具有法律强制性,但可以促使政府投资项目的设计计费有据可依,又不影响市场水平的全面提升和发展。
对于设计优价制度,《管理办法》首先是建立市场调节价格机制,建立政府参考费率体系。明确了建立优选优价优效政府参考费率体系,作为区政府投资项目设计取费参考依据,用于商务标考察和质询程序中的比价基础。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政府参考费率体系是由区发改局根据设计服务成本和市场变化动态调整。
实际测算得知,福田最新基础服务计费参考是2009年国际计费标准的45%,是2002计费标准的1.56倍。计费标准较大幅度提升,保障了设计师团队的基本利益,促进了建筑工程设计市场的公平竞争,有利于建筑设计水平的提高。
深圳能源大厦 摄影:Chao Zhang, Laurian Ghinitoiu
设计优效的侧重在于“设计优选”和“设计优价”之后,确保项目能优质、高效的落地实施。《管理办法》建立了一套设计服务履约评价管理制度,明确了完整的信用管理体系,并首创设计服务履约评价管理机制和黑名单制度。
在《管理办法》的设计服务履约评价管理制度中,承担工程设计业务的首席责任人,在设计合同签订之前应在区住建局进行履约信用登记。委托单位按照设计服务履约评价管理的要求,对设计团队的管理状况、配合情况和履约能力等进行评价,并及时反馈区住建局,实行动态管理。同时每个年度结束和受托服务事项完成后,设计团队应及时向委托单位提交履约自查报告。委托单位对设计团队的履约情况进行客观公正评价,并向区住建局提交履约评价报告,报告内容包括服务内容、人员配备、服务质量、服务周期、服务收费、服务态度和诚信情况等内容。
《管理办法》同时规定,发生设计团队实际参与设计项目的首席责任人及其他主要专业责任人与投标文件不符、过度设计等故意恶意做大投资规模、设计成果粗制滥造、质量低下等情况时,福田区住建局将予以公开曝光并纳入“黑名单”,有效实现风险管控。
深圳平安金融中心 摄影:KPF
建筑设计是工程建设的首要环节,决定着项目的后续施工和整体质量。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指出我国“建筑设计水平有待提高”的行业突出问题,并提出了“提升建筑设计水平”的要求。深圳市享有“设计之都”的美誉,福田区作为深圳市的核心区,在建筑设计领域有着人才优势、品牌优势,繁荣设计文化、打造建筑品牌是本次政府投资项目管理体制改革的首要目标。





设计费终于涨了,是不是该去庆祝一下。

首先,评价历史上的经典著作,所谓“限于时代有一些错误”之类的评价没有任何意义,因为学科知识会一直发展和更新,以前的经典著作必然会有一些错误会被后人纠正,否则学术就谈不上发展了。

一百年来,中国建筑史领域有里程碑意义的经典通史类著作有三本:伊东忠太《中国(支那)建筑史》(1931出版,定稿早些)、梁思成《中国建筑史》(1945定稿,50年代曾有油印本,80年代首版于《梁思成文集》)和刘敦桢等集体编写的《中国古代建筑史》(1965年完稿,改革开放后出版)。90年代末出版的五卷本《中国古代建筑史》也是由当时最权威的学者编写的,代表中国建筑史比较新的研究水准,但是否经典还需要时间检验。

伊东忠太的版本经典在哪里?就是以往对中国建筑的研究以欧洲人为主,对其时代演进脉络基本不提,假设它们就是自古以来就这样的。伊东忠太这本书基于他对中国各地的考察搜集到的材料,除了实物还有文献图像资料等,尤其是对云冈石窟的再发现和研究,初步厘清了中国早期建筑演化的脉络。可惜这本书只写到南北朝,因为在伊东看来,到了南北朝下面就可以承接日本的法隆寺等建筑,日本古建筑的脉络就清楚了。

梁先生的经典在哪里?这本书基于1932-1944年中国营造学社在中国各地的田野调查和对《营造法式》等古代建筑文献的研究,第一次清晰梳理了中国古代官式建筑发展演变的历程,也是第一部完整的中国建筑通史类著作(伊东只写到南北朝)。如果说不足,就是那个年代调查对象的局限性,所以这本书实际是中国官式建筑史,没有太多涉及园林、民居等必不可少的建筑类型。同一时代梁先生的英文版《图像中国建筑史》也有很强的可读性。

1965年版经典在哪里?1949年后,摆脱了战乱的中国启动了较大规模的文物调查,北京、南京和重庆的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室也对中国的民居、私家园林等营造学社时代较少涉及的建筑类型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这个版本汇集了当时的老中青三代中国建筑史研究的精英人物,八易其稿,奠定了中国建筑史作为通史的体例框架。90年代的五卷本基本遵循这个框架。

当然,中国建筑史领域还有其他经典书,如李约瑟《中国科技与文明》土木工程卷,梁思成《营造法式注释》,李允鉌《华夏意匠》等,但都不属于通史的范畴。要对中国建筑史有一个整体的了解,今天最推荐的还是1965年版《中国古代建筑史》。但伊东版-梁版-1965年版是一个研究逐渐深化的过程,前两个版本因此经典性不能替代。

首先,按照知乎惯例,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

根据题主的描述:

大概从九十年代起,很多的建筑从商场到公共厕所、郊区的民宅的外墙全都贴上瓷砖(大部分还是白瓷砖)。

这个现象其实是存在并且十分明显的。

题主所提到的典型的白瓷砖外墙建筑(图源网络)

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我们国家的大部分经过修饰的建筑外饰面,都是以湿贴小块面砖为主,其中尤以白色为多。

这种现象的形成,基本上是由两方面的原因共同引起的:

一是我们国家在改革开放以后,对于建筑物的需求从单纯的遮风挡雨之外,对于装饰性及耐候构造,也有了一定的基本需求。当时市面上的建筑外饰面种类十分稀少,常见只有涂料面砖和石材干挂。

在当时的社会审美风气——“有装饰即可”的基础下,涂料显得“没有装饰”,而石材又过于昂贵,所以湿贴小块面砖在这方面首先就占领了一点先机。

陶瓷面砖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建筑材料,它是具备相当多的优点的。

首先,我国陶瓷产业生产工艺十分成熟,生产瓷砖的工艺要求不高,导致瓷砖价格非常便宜,且易取得。

其次,陶瓷材料的耐候性极好,在各种气候条件,室外温湿度,风吹雨淋下都十分稳定,颜色也不容易发生改变。

第三,湿贴小块面砖的施工难度非常低,基面甚至都无需二次处理,清理干净后“齐不齐一把泥”一层水泥砂浆连找平带粘结一起解决了,外观即使稍不平整,在早年间,倒也无伤大雅,这一点就导致它成为了在上世纪末本世纪初最常见的建筑外墙装饰材料了。

事实上,不仅在我国的上个世纪末,其他国家也有很多这种陶瓷面砖小块湿贴做法的古老建筑。

贴满花砖的老房子,位于葡萄牙阿尔加维锡尔维什地区(图源pixabay)

当然,面砖材料也有很多缺点。

首先就是无法绕过的易脱落:湿贴工艺由于整体是靠水泥砂浆(有时也掺胶粘剂)将砖本身粘贴于建筑主体之上,面砖、砂浆与基层墙体的干湿冷暖涨缩系数不同,在室外随着风吹日晒、雾漫雨淋,天长日久之下,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脱落。前文说瓷砖耐候性极好,但是却是指的瓷砖本身,在湿贴工艺基础上,常出现的是整体脱落,耐候性反而相对差了。

经过长时间的气候侵袭,大块脱落的面砖外墙

另外湿贴工艺还有几个显著问题。

一方面是平整度受施工工艺影响,人工操作,墙面平整度受瓦工水平限制;

另一方面,由于整个砖的固定全靠粘结,所以砖尺寸受限制,200X400mm已经是常规尺寸中较大的规格,而建筑室外立面实际上尺度较大,湿贴面砖对于外立面设计分割来说,这么小的尺度通常过碎,在建筑审美已经得到显著提高的今天,也已经有点跟不上时代了。

所以,现在新建、改造或修缮建筑,在外墙中湿贴面砖的做法,往往出现于一些小尺度建筑或者是一些特殊效果时再采用了。

可能有的知友已经注意到了,我在前文中一直用“湿贴小块面砖外墙”来代替简单的“瓷砖外墙”称呼。

因为瓷砖在做外墙的时候,也不一定非要是小块的,不一定非要是湿贴的。

稍微有几年工程经验的知友们也基本都能知道,这十数以来外饰面材料呈现“一切皆可干挂”趋势,自然陶瓷材料也是可以做大板干挂的。

陶瓷材料干挂构造图

陶瓷大板干挂不但具备陶瓷本身的优点,如生产工艺十分成熟,耐候性极好,价格也不贵。

但是因为牵扯到附带干挂系统的施工,整体造价和施工难度相较于其他干挂系统就没有什么优势了。

事实上,建筑技术发展到今天,外立面的饰面材料已经远远不止九十年代的局限,这也是题主能够看到的“好在现在的好房子已经不这么干了。”

我之前在知乎的建筑板块有一个高赞回答,是几年前写的:

外墙涂料、外墙面砖、真石漆、仿石砖、石材(湿贴)、石材(干挂)这六种外墙做法的工程造价分别是多少?

文中基本提到了现在市面上常见的一些外墙材料,如石材、面砖、涂料、新型干挂材料与外墙系统等。

为简明,做了一张拼图如下:

几种外墙材料拼图

不想篇幅太长,在这里不一一赘述每样材料的优缺点,大体总结一下的话,大致是:

干挂类整体构造厚度大、造价较高、需要的施工规模略大,但对建筑立面造型效果好,如主材好则耐候性好,且有很好的热工节能构造空间。一般适用于各类公共建筑。

湿贴类造价相对低,平整度受限,耐候性受构造影响较差(一般10年左右),并且在目前节能防火规范要求下,在A级防火材料表面做法也相对复杂,故而现在多半都是用于一些小型建筑或者作为点缀使用。

但未来最多的外墙材料可能会是涂料——

但是就目前建筑技术的发展,我个人认为在未来的5-10年内,外墙涂料会是建筑外饰面材料的主流。

由下图中可以见到,举一个城市作为研究的话,可见虽然城市的各种土地利用结构有变化,但居住用地始终是城市中占比最高的部分。

数据源自论文:兰州市城市建设用地结构演变及影响因素分析

住宅建筑的外立面,相比公共建筑来讲,有几个比较显著的区别。

一是住宅建筑转折较多,立面常有凹槽,功能性上又有阳台,空调板等构件,导致住宅建筑比公共建筑的外墙形状更为复杂;

二是住宅建筑室内各功能空间尺度较小,开窗更注重室内体验功能性,如起居室卧室窗较大,厨卫窗则较小。因而不易形成立面模数。

所以相较于公共建筑来说,住宅建筑则相对更不适合干挂外墙系统。

干挂系统需要龙骨通顺,材料规格相对较少。常规住宅项目如使用干挂外墙系统,则相对于公建来说单方造价更昂贵,施工更困难。

住宅建筑的常见形态
公共建筑的形态

且一般住宅项目因为体量更大,所需施工周期更短,相信谁也不愿意买了房子以后三年才交房吧?所以更适用于使用涂料。

湿贴面砖则基本现在不采用了,主要是为安全计。想一想,你在自己小区花园里溜达,或者下班回家时,天上突然掉块砖这是一个多么恐怖的事情啊……

说到外墙涂料优缺点呢——

优点其实是显而易见的:工艺成熟、价格低廉、平整度高、分割任意。

一般来讲,材料历史越悠久,工艺就越成熟,施工难度也越低。

涂料的历史也并不比陶瓷短多少了,起码公元前就有用彩画油漆装饰建筑的记载了。

价格吧这个就是目前外墙建材里最便宜的之一……当然贵的也能更贵。

还有一个比较优秀的优点就是花色非常丰富,基本各种颜色都能做。

真石漆、仿面砖涂料等产品现在也非常丰富,这个是成熟技术,甚至在我五年之前的回答里也提到过现在真石漆模拟起天然的石材花色几乎毫无破绽。

缺点其实也比较明晰:

其一就是在传统中认为刷漆的房子比较廉价,提问中提到的上世纪末建筑常贴砖,也有这方面的因素在里面(其实现在真石漆相隔三米以上肉眼根本感觉不到和石材的差异)。

其二则是耐候性也比较短,大概10-15年后容易脱落。但是涂料脱落后不易伤人,安全性还是比面砖高不少,这一点是显而易见的,现在很多地方规范,外墙面砖都已经在一定高度上禁用。

不过上述中的缺点,随着近年来材料技术的发展,也会进一步得到解决。

高装饰、高性能(耐久性)、功能化、绿色环保已成为建筑涂料技术的发展方向。除此之外,过去工业涂料领域使用的一些功能性涂料如防腐涂料,防锈涂料,防滑地面涂料,耐磨地面涂料,弹性地面涂料等,经过性能方面的改进近年来也在建筑涂料领域得以开发应用。

而未来有些品种如防蚊蝇涂料,防结露涂料等虽然因其本身的性能成本等因素目前应用还不够广泛,但未来依然是可期的。

说到发展未来这件事,在去年夏天,住建部等十三个部门联合印发了一篇《关于推动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的指导意见》,我们单位搞EPC也发了学习材料。关于对政府意见的详细解读,这篇回答就不再赘述,有兴趣的可以自己搜索一下。

之所以提到这个,是因为涂料是最容易整合到智能化建造的外墙材料之一,这也是涂料不可忽视的优点之一。

目前关于外墙智能喷涂机器人,已经有数篇相关的论文,智能喷涂机器人的工作原理基本是爬升机器人与喷涂机器人的结合。

国内部分标杆企业也一直在积极响应政策做一些相关研究,比如碧桂园,他们在这方面投入一直非常大,碧桂园旗下的子公司——博智林研发的卷扬式外墙乳胶漆喷涂机器人,目前已经在实际工程建设中投入使用,效果不错,喷涂平整度也好。

碧桂园博智林外墙智能喷涂机器人在作业

对于智能建造的未来,其实还是值得展望的。现在建筑机器人发展很快,就前面提到的博智林一家公司,已经有近50款在研建筑机器人产品,已有18款投入商业化应用。

建筑工人始终是高危行业,如果在数年以内的未来,像高层外墙喷涂这种,还有其他的种种危险度高的工种,可以由机器人替代的话,建筑工人的工作,将从亲身进行着高危工作,转变为机器人的操作者——更安全,更舒适,更干净。那么工人的工作环境的安全性也会大大提升。

碧桂园博智林混凝土施工机器人

对我等买房的平民们也是好事。

首先机器人刷起墙来可比工人快得多了,保证安全的基础上我买了房子当然希望施工周期越短越好(捂脸)我确实刚买了房子,业主群里大家可是天天都盼着交房呢。

前面图中也可以看到,机器人刷墙也没有脚手架,也就意味着,在居住过程中对外墙表面的更新,是可以快速地,动静不大地完成的,也就意味着以后甚至可以居住数年以后,较为轻松地做外墙更新,外观看上去像新房子一样。

更不必说,相比于机器操作而言,人工总是更容易出错的——具体细节来讲,完成的涂饰面会更平整,涂料麻点会更少;由于施工更快,整体颜色也会更均匀,变色可能更少。

那么以后的建筑施工过程,会不会终究有一天,智能化建造的发展更加成熟,达到如同流水生产线一样,结合BIM(全名叫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建筑信息模型)技术的发展,施工过程中全程在电脑上操作。

碧桂园博智林三维数据模型

在未来,建筑施工可能会像现在有一些模拟营建的游戏,如模拟人生,模拟城市等,建筑工人像游戏玩家一样操作:在电脑上动动手指,就有对应的机器人在相应位置浇筑、焊接、安装,建筑设备如同大型生产线,房子自动就盖好?

也不知道有生之年能不能看到这么一天~

毕竟不是正式发表,参考文献就不严格列表了,截个图吧~

谢邀

我所理解的仿古建筑是目前适于居住的建筑

倭代汉风我不懂。

再说我是做门窗的,只能以门窗角度出发回答。

目前主流以居住为目的的仿古建筑,去模仿什么倭代汉风几乎为零




我以门窗为例

这类住宅前期参考的对象没有一处是借鉴了什么倭代,恰恰相反,是参考了福建老宅、徽式建筑、苏州园林、北京四合院后整合方案而出。


以门窗为例

前期面临的困难是大家很难体会的

比如,住宅最终方向是徽派建筑,那么我们去老的徽派房子参观学习时,发现一个很大的难题

MD以前的徽派房子几乎没有窗,是的没有窗,三面是墙,房梁两边有两个换气的口,没办法借鉴。有些是有窗,不过更像通气口


那么只能去看寺庙、看故宫


这是我们做的杭州径山寺门窗,基本保持原来风格

看出来有什么问题了么?玻璃上的花格很多,这还是做个简化,不然更复杂

这种花格放到住宅上就是开玩笑,房间昏暗无比


最终方案是简化在简化


不过又出现问题,学习过程中发现,主厅门槛高的吓人,无论是北京四合院还是苏州园林式住宅,查了资料后,发现高度不同代表的意思也完全不同

可要知道,业主是有老年人、有坐轮椅的残疾人,如果门保持原有高门槛,根本没办法正常出行。

上图这一排门,甲方为了是按照苏州园林式门为单数、还是北京四合院式双数对称,吵了好几天,上会了无数次。


门窗上我们能借鉴的案例很少,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因为我们发现,史料里存在的门窗很有限,或者窗子出奇的小。寺庙和故宫成了主要的模仿对象。

但我们门窗没有一处是仿什么倭代汉风



再说古建单位,他们前期更是叫苦连天,白天查资料,晚上甲方上会,甲方啥也不懂就是文化文化文化的叫

为一个美人靠能上两次会,为一个亭子能吵到拍桌子骂娘,就连抱柱的尺寸都能做几十版的样品,雨水怎么先流到院子,怎么在院子汇合到一起,怎么流出去讲的我头疼,门当户对的门当古代是什么尺寸,什么收分、侧角、面宽......各种我闻所未闻的词汇

我本人也参加过一次景观绿化的会,讲的什么根本听不懂,反正哪里种棵树、种什么品种的树、树要多高都是有严格要求的,扯出来好多古代典籍出来。


我真的不知道为什么是仿了倭代汉风,起码现在的中式住宅商品房没有哪一项是仿的什么倭代汉风,如果看起来是有点像,也是纯属巧合,为了更好的复合现代人住房的需求,从设计院到分包商都付出了大量心血。

我想如果复原某个时期的住宅,没有任何技术难点,可是复原后有人真的去住么?

某位高赞答主说“中国建筑打一开始,就是瘸腿的产物,几何与力学这块空了”,还认为太和殿之类建筑“几乎没有任何技术含量可言,纯用柱子架起来的”。

对此我不敢苟同。

(强烈声明这不是“挂人”,我只是合理引用)。

我举个例子:

这是位于广西容县的经略台真武阁,看上去有点“平平无奇”对吧。

但这个真武阁建于明万历元年(公元1573年)——这么说吧,现如今的岳阳楼、黄鹤楼、滕王阁全都是后世重建的,唯这座真武阁是“真迹”。

真武阁高约13.2米,为木构榫卯结构,没有使用一根铁钉。建阁400多年来,容县经历有记载的地震不下五次,台风、暴雨不计其数,但此阁饱经摧残而不倒,至今仍然屹立于容县城东。

尤为神奇的是,真武阁二楼的几根柱子是悬空的。

关于“美不美”的问题,我觉得仁者见仁,没必要强行统一;但如果说这栋建筑没有技术含量、没有几何和力学知识支撑,我实难苟同。

我认为梁思成先生也难以苟同:

截图来自梁思成:广西容县真武阁的“杠杆结构”

其实,优秀的中国古代建筑不在少数,虽然未必有那些盖了几百年的西方教堂那么“高大上”,但实用性、美观性一点都不差。比如:

赵州桥,始建于隋朝。有几个评论说“现在的赵州桥是用钢筋水泥重建的”,这个问题暂且不争论,退一万步说,即使现有的赵州桥是建国后用钢筋水泥重建的,那这座桥在建国前也屹立了一千多年,仍然是建筑史上的奇迹。
应县木塔,高67米,建于1056年
悬空寺

综上所述,我认为:

如果题主所述“无法感受”是纯粹的审美问题,我觉得应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但如果题主所述“无法感受”是指某些人说的技术含量、建筑水平问题,我只能说这叫——

全球超500米以上的高楼就10座,我们就占了一半以上。

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沙特阿拉伯、美国、韩国这四个国家各占一座。国内则是由上海、深圳、广州、天津、北京、台湾六家各占一座。这其中上海的中心大厦成为全国第一高的建筑,高度达到了632米,其次是深圳的平安金融中心,高度达到了599.1米。

大家可以再看一下全球Top100高楼所在的国家。国内也就占了45座吧…所以说,咱们不缺,反而是有点多了。

一味追求「高」从而忽略了维护成本,不管是夏天制冷还是用电,包括日常维护等,都是一笔巨大的支出,这相当耗费资源。再者,有一些地方很明显自个的经济收入没达到一定的标准也想着建一座高楼,万一入驻率不高,收不回来资金导致入不敷出,最后也只能是占了资源用不了,纯属浪费了。

再者看一下居民烂尾楼有多少,再相对比一下写字楼的又有多少,你总不能500米以上的高楼能建成,居民住宅建不成,这种也很难说得过去吧。

最后再说一下关于城市风貌的。

可能当地会觉得这是一种新的城市身份名牌。但我觉得,城市风貌应当是由当地人文风貌、历史文化以及常规建筑还有大众所组成的,而不是一味朝着CBD去发展。

所以,有的时候有的地方一味追求高层,大量建CBD其实也算是扭曲了城市的形象。

有关系有背景,你就毫不犹豫的来,没关系没背景,要做好“一辈子就那样吧”的准备,也不会过的很差

相比于普通人的社会平均工资,八局工资不低,足够了,在项目上也不是不能回家啊,我天天回家

我在系统内机关待了几年,很明显啊,能做在机关的绝大多数都是关系户,要么就是跟对人了,被带着一起去机关,再或者能力极其强。什么所谓的升职,大部分人都知道没什么戏。

后来我到项目上了,美名其曰学习学习一线业务,事实呢,每天一下班开着车就走了,也没啥工作,我领导也不傻,过个半年一年我就回机关了,把太多工作交给我,等我走了就不好弄了

现在的局面呢,就是我和我同项目部门的同事,我工作年限还比同事短,我会的东西也不如同事,同事985211,我不入流三本,但是我工资就是比同事拿的多,我就是比他清闲,大概率他未来很多年就是在项目上“就那样吧”,单休或者不休,也没啥晋升途径,我呢,就在机关拿着高工资安安稳稳的过日子,不公平吧,我也知道

一建又能怎么样,你可以去了解一下,有多少领导,是先当了领导,再去考的一建二建,有多少领导,根本就没有证书。不可否认一建二建含金量真的很高,但是这只是你的加成,我不否认有人单打独斗奋斗的很成功,但终归是少数,跟努力有关,但是也没有那么有关,有人+努力,才是无敌,你再努力,也拼不过跟你一样努力并且有关系的人吧

我们父辈带给我们的这些,对于其他人来说,确实就是这么不公平,我们父母拼搏几十年的成果,不是寒窗苦读几年就能换来的,我也很感激我父母带给我的这些,你确定你能接受这样的不公吗

中建八局是他妈最没人性,最压榨,天天搞铁军文化,天天15个小时,天天用考核辞退威胁

数字经济助推建筑企业高质量发展!

每年的两会都非常重要,因为两会是为全年的发展定基调。在今年的两会上,建筑行业代表所提出的多项提案中的具体工作也代表着未来一段时间的行业潮流。

  • 建议规范绿色建筑助力双碳战略
  • 加快实施智能建造,有力带动建筑业全产业链升级迭代
  • 老旧小区改造将成为城市更新着力点
  • 大力推广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
  • 加快建筑节能改造,推动高水平绿色建筑发展
  • 劳务市场规范,产业工人转型


时代潮流让建企感到阵痛,也促使它们面临转型或淘汰出局。

在数字中国的大背景之下,国内正加快部署推进数字基建、数字管理到智能化开发等,培育壮大数字经济新动能,不断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推动产业革命,催生新业态。数字化转型是建企发展的重要选择

从地方两会、各地政府工作报告到2023年全国两会的建议和提案,数字经济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


数字经济发展基础

数据要素

  • 财政部制定了数据资产入表的征求意见稿,正式完成了数据资源从自然资源向经济资产的转化;
  • 国家数据局的组建,顶层管理架构调整定位为促进经济发展,服务于整个社会的数字化转型。

数字基建

  • 新型数字基础设施是完善数字经济治理体系,协同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基础;
  • 适度超前部署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是近期政策基本定调。


“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强调,要协同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住建部也提出,要加快推动智能建造与新型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

深化发展数字经济正在成为各行各业的行动指南,建筑业数字化也必然成为行业的趋势

根据相关研究,建筑行业数字化发展划分为4个阶段,分别是传统时期、建筑信息化、建筑数字化、建筑数智化。

未来建筑业数字化不仅体现在数字协同管理、数字技术应用,更是体现在数据生态多方协同、数据驱动管理,通过实时数据与物联网为核心生产力,以数据驱动生产决策。


紧跟时代变化的建企,将会认清行业变革的趋势,整合产业资源,主动以创新和创造来激发和推动行业的变革,为行业发展贡献力量。

三局新员工,一来就成了项目部表哥,美其名曰“计划管理工程师”

日计划 周计划 月计划 年计划 总计划,日报 周报 月报 产值周报 产值月报 每个还要做两份以上,对内一份,对外一份 光周报有报公司的,报监理的,报业主的,项目内部开会的 一个东西弄四份 而且每周他们要的时间节点还不一样,工作七八个月,就学会了拍脑袋,编数据这个技能。

其实很简单,就是因为西安天坛目前只剩了一个祭天的坛,周围附属建筑全没了,形制不够完整,因此没有出名。

年代久远并不是决定历史价值的唯一因素,完整程度也是,西安天坛就吃亏在只剩了一个台子,如果保留完整,即使只有台基也能至少比肩与北京天坛。

至于为什么前些年关着不让进,其实更简单,因为那会还在扯皮,陕师大、华润对最初的保护方案都不是很满意。

华润甚至一度想把他整合到华润万家,里面作为商场的附属公园,好在是这个方案最终没有通过。

最后多发妥协下成了现在这个憋屈的保护方案,但是好在主体环境没有大的破坏。

西安天坛主入口轴线


西安天坛和华润万家


西安天坛和背后的高层


仅有的无高层干扰的视角

中国传统建筑木构架体系中,斗拱是用在柱顶、额枋和屋檐或构架间。宋《营造法式》称为铺作,清工部《工程做法》称为斗拱。本篇我们来讨论中国建筑上的一些主要构件的形制问题。



先从柱子开始聊吧。正好最近听同尘张翼老师的讲座时,听到了欧洲建筑的柱式部分,真是天意。


柱子在中国古代建筑里,好像并没有斗拱啊,屋顶啊,彩画啊,那样吸引人,大概因为中国建筑柱子上面的斗拱太有名气,一般我们会脱离柱子而将斗拱单独拿出来讨论,剩下的柱子和柱础好像就没有太多可讲的了。


而实际上,斗拱与柱子,曾经是不可分隔的一个整体。


柱式


先来看看关于柱子的称谓。



在西方的古典建筑中,建筑上的柱子连同相关联的装饰体系,统称为“柱式”。建筑上的“柱式”,是建筑立面上最明显也是最重要的一部分。甚至于这种建筑上的结构体系,发展成为了统领建筑风格和核心元素。


在欧洲古典建筑里的五种古典柱式,是西方古典建筑的精髓,也是以古希腊、古罗马为源流的西方建筑最具代表性的元素。



西方建筑里的“order”,字面意思是“秩序”,翻译过来就是“柱式。其实这个柱式的“式”字翻译的非常准确,而且包含了很多含义。它有形式、方式、范式的意思,表达了一种法则性、规定性。


当我们在建筑上谈论规则的时候,有三种递进关系:法、式、样。“法”是比较宏观的方法、规则和秩序,是一种大的原则。“式”比“法”更具体,也更明确。中国宋代有一本讨论建筑原理的著作,就叫《营造法式》,讲的就是法和式,也就是讨论建筑的原理和规则问题。


比“式”更具体的是“样”。中国清代有个专门设计建筑的家族,就叫“样式雷”,他们作的建筑模型叫作“烫样”,是一种根据具体的建筑设计而制作出来的实物模型


其实还有比“样”更具体的,叫作“例”。“例”更多的指一种特定例子,没有规则性。清代有一本古建筑规则的书,就叫作《清工部工程作法则例》,讲的就是一个个的例子。梁思成为这本书画了全书的图例,并把这本书和宋《营造法式》称为“中国建筑的两部文法课本”





柱子与柱础


柱子这个东西,在建筑上,最早就是由树干演变来的。



早期巢居的建筑就是建在树上,用树干本身做为支撑物,树干是柱子,树枝是横梁,树叶是屋顶,一棵大树天然的就形成了建筑的雏形。柱子的截面一般是圆形的,这也是遵循自然形态的结果。



柱子一般是纵向平行排布,但在建筑营造的过程中,也会有一些特殊的方法,用以校正视觉上的偏差。


比如,当我们站在一组柱子近前观察它们时,由于视觉偏差的关系,这组柱子看起来是不完全平行和垂直的,这就需要在建筑设计上人为的将柱子故意往反方向倾斜,这在建筑上称为“侧脚”。这个方法,中国建筑和西方建筑不约而同的都在使用。


下面第一张图,如果按照1的方法建造,最终会形成2的样子。只有按照3的样子建造,看起来才会是1的效果。(图片来自《华夏意匠》)





最早的柱子是“种”在地下的,也就是插在地底下。为了防止柱子下沉,就在柱子下面垫了一块石头。后来,人们发现柱子埋在土里很容易受潮腐烂,影响建筑的寿命,就把柱子连同垫着的石块到了地面以上,这块石头也逐渐成为了柱身的一部分,也就是柱础



由于柱头的消失,柱础也就成了柱子上最能表现艺术性的部分了。唐宋时期多用“覆盆”形,也就是象一个倒扣的盆一样的柱础。唐代华美的建筑上,柱础大多雕刻着莲花瓣。


清代的柱础,由“覆盆”变为“古镜”,也就是“盆底”由向外鼓变成了向内凹。


当然,到了民居建筑上,管你什么规范,那是什么样都有的。




柱子的类型,又分为内柱和外柱。内柱也叫金柱,就是屋子内部的柱子,主要支撑屋内的梁架结构。外柱也叫檐柱,顾名思义是在屋子外面支撑屋檐的,所以一个建筑外立面的美观与否,多半是和檐柱有关的。


从现在出土的商代遗址来看,至少二里头、盘龙城遗址的檐柱外,还有一圈柱子,现在有一种说法(待考证),这是一圈建在檐柱外侧的擎檐柱,支撑的是屋檐下的第二层檐,也就是重檐。最初是一檐柱对二擎檐柱,后来发展成一檐柱对一擎檐柱。这种擎檐柱,慢慢的也就发展成了斗拱。




当然,这只是一家之言。具体来说,这是社科院的杨鸿勋老师在《从盘龙城商代宫殿遗址谈中国宫殿建筑发展的几个问题》的文章中提到的观点。关于斗拱的起源,也有其它的观点,主要观点是由三种构件演变而成:井干结构的交叉出头处、穿出柱头的挑梁、擎檐柱。当然,还有我们今天要说的第四种观点:斗拱由柱头演变而成




斗拱


对于古典建筑来说,装饰部分至关重要。而建筑立面上占相当大比重的柱子,由其是柱头,就成为了建筑上非常重要的装饰元素。



在古代西方,古埃及和古罗马的古典建筑上,演变出五种柱式对建筑进行装饰。有人就奇怪了,这么注重装饰的中国古代建筑,为什么柱子上连柱头都没有?其实,并不是我们没有柱头,而是我们太看重柱头了,以至于把柱头的部分发展成了一种单独的结构,那就是斗拱。


以前说过,斗拱的前身叫作“栌栾”“栌”就是柱头,在古代也叫“栭”“楶”,其实就是一种斗状的柱头。


在早期,柱顶上的“栌”,不只用于柱子的顶端,也用于梁下的其他部分,并不是柱子的专属构件,因此也就不被看作一种“柱头”,而成了一种独立的构件。


“栌”之上,又有横木或冠板,称为“枅”,发展到后来,这种“枅”越来越弯,变成了向上弯曲的“曲枅”,名字也改成了“栾”,合起来就叫“栾栌”。这就是斗拱的雏形。





“栾栌”在汉语中的意思就是:屋中柱顶承梁之木。曲者为栾,直者为栌。唐代刘禹锡《武陵观火诗》写道:“腾烟透窗户,飞焰生栾栌。”清代吴伟业《松鼠》诗中也写有:“櫺户既严扃,栾栌若比栉。


可见“栾栌”既是建筑物上一个特定的构件,又是可以在艺术上指代“建筑”的形容词。说明斗拱这种结构一直就是中国古代建筑上不可替代的明星构件。


北齐邢子才《新宫赋》中写有:“百楹列倚,百栌代支”;三国(魏)夏侯惠《景福殿赋》写有:“曾栌外周,榱桷内附”;卞兰《许昌宫赋》中也写道:“见栾栌之交错,睹阳马之承阿”


这些记载表明汉代之前的宫室建筑还是有柱头的。不但有柱头,而且还“雕栾镂楶”(晋代左思《吴都赋》),也就是在柱头上都是有雕饰和彩画的。不但文字中有记载,出土的汉代明器、墓室、画像石等,也说明了“栌”“栾”在当时就是一种柱头。(下图为沂南汉墓)






柱头与斗拱的演变



“柱头”这个东西,也是因为功能上的需要而出现的。


在中国建筑发展的原始阶段,建筑上的“柱”就是直接用树干来做的,而树干上部的分叉部分,自然形成了天然的柱头,正好在分叉的地方能支撑横向的屋梁。


到了建筑发展的成熟阶段,有了正式的柱和梁,连接圆形的柱和方形的梁的交界地方,需要有比较大的承载面积,因而就出现“柱头”这种过渡形的构件。


最早的柱头是一个斗形,上大下小,就是用来连接面积较大的梁架系统和面积较小的柱子端头的。后来,由于柱头部分越变越复杂,脱离了柱子形成了斗拱,反而形成了一种中国建筑上独有的没有柱头的柱式


有一个有意思的现象:西方古典建筑的代表性柱式——爱奥尼柱式,是由冠板向下弯曲而形成,而中国的斗拱是由冠板向上弯曲而形成。





中西方两种最具代表性的建筑符号,由于向两种不同方向发展而出现两种不同的结果:向下发展的西方建筑,没有与任何其它结构发生接触,没有任何结构上的牵绊,从而发展成了纯粹的装饰构件;而向上发展的中国建筑的柱头,与屋梁结构发生了联结,从而不得不考虑如何与其它构件相互配合,最终演变成完整的梁架系统。


这种“配合”也可能是这样完成的:当建筑上竖向的柱结构与横向的梁结构发生联结时,很自然的就会在夹角部分增加斜向的支撑物,从而加大整个结构的稳定性。这种斜向的支撑物,向上发展成了斗拱,向下发展成了雀替、牛腿、挂落等部件



柱子与柱头,以及演变而成的斗拱,都是中国传统建筑梁架结构的重要部分。柱子支撑了整个建筑的重量,成为基础。而脱离了柱头成为独立的结构的斗拱,则成了中国建筑上最神秘也是最有代表性的构件。


斗拱这个高深莫测的构件,让大多数人特别是西方人“不明觉厉”,从而对中国古建文化产生更多的期待和向往。也因为斗拱这种精妙的结构和构造,不管从技术还是艺术的角度,都代表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精神和意义。

3篇. 股市最重要的是风险管理

清一山长 2022年2月15日

认错:我认为本周美股跌的话,中国建筑会涨,结果是美股跌了两天,中国建筑跟跌了两天,中国建筑表示不跟美股唱对台戏,它俩唱双簧[疑惑]。我认错,但不出局,依然坚守阵地。

今天看了金龙鱼的走势,一年多前,这个股一个劲的往上走,从开盘价的48元,一直涨到了145元。我记得公开在雪球点评过这股,说毫无投资价值。一个卖油的,有啥技术壁垒?值得这么高的价格?PB10倍以上。值吗?告诫大家不如买燕京靠谱。今天来看,燕京并不是啥好种,没怎么涨。买了燕京的,估计也满腹忧厌,觉得没跑过通胀。但如果你当年买了金龙鱼会咋样?今天,从高位已经跌了三分之二了,现价只有57元。如果当初追涨的,上融资的,今天统统死光光了。

网吧里面很多人骂金龙鱼,骂林园,干嘛不骂自己猪脑子?[大笑]。股市上来,是考验你的人性的,考验你的理性的。我们当然可以犯错误,但不要犯让自己会死的错误。你6元多,甚至7元多买燕京,是不会死的。5元买中国建筑是不会死的。但你100多元买金龙鱼就有可能会死。股市最重要的是风险管理:你投机,赚100次,每次都赚100%的利润,这没有啥好自豪的。但你只要亏掉一次100%,你就出局了。所以——我们必须敬畏市场,而且——不上杠杆。不上杠杆会让你富裕得慢一点,但不会死的。上了杠杆,也许你赚大发了,也许你就亏光了[疑惑]。

金龙鱼过去两年走势图

附录——过去一年评论金龙鱼4个贴子

  1. 第一个帖子

清一山长2020-12-30 15:10 ·来自雪球

$金龙鱼(SZ300999)$ 持有啤酒的我们,看看这个股,我们就更有信心了:中国人要用油炒菜,更要喝啤酒。啤酒的用量,要比食用油高得多,弹性大得多。今年,明年,这些消费股,都是风口上。迟早吹到啤酒上来。等啤酒开涨了,可能也是这个样子。涨不停!所以,为了防止被“消费热”抛下,我的啤酒一直没有减仓,只是通过做T,不断降低成本。就怕减了仓,就看它变食用油了!我也奇怪:食用油,其制造的门槛,要比啤酒低多了。我见农民都可以拿个机器现场榨油的,我就没见过有农民弄出个“农家啤”的。所有人,都几乎只能买啤酒喝!自己做的就没啥市场。凭啥做啤酒的,就弄不过做食用油的公司?

我就守株待兔,慢慢等。现在的价格,起码我不用担心会跌下来。估值底,摆在这儿呢。

2. 第二个帖子

清一山长 2020-12-30 17:36

$金龙鱼(SZ300999)$仔细看了一下这个股,挺怪异的。真的很怪异。首先是成交量怪异,每天50多个亿在里面。热火朝天的股。前天涨停,昨天休息了一下,今天创新高,接近涨停。

可是,最怪异的地方就是:它涨停,还是不涨停,成交量都差不多,都是五十多亿。你们看看;正常坐庄的股,惠泉之类,涨停的量是多少?平价调整的量是多少?创新高的量是多少?平盘又是多少量?惠泉,是绝对正常的股。而金龙鱼?很不正常!

我就理解不了拉。难道涨停想卖股的人,和不涨停就卖股的人,一样多吗?

涨停买股的人,和不涨停买股的人,一样多吗?追涨的人,和不追涨的人,都一样多?

我不知道是咋回事。这种股,就只能叫“妖股”了。就算我学了鬼谷子,也理解不了为啥这种走势。只能猜:是不是就一帮人对倒?不过这不是白送券商钱吗?每天五十个亿,就算是万一的交易费,还有印花税也不老少呢!每天上十万就消耗掉了,这个维护费可不低!

其实,从涨幅看,这个股也就是从40多元,涨到了100元,涨幅跟惠泉也差不多。不同的是:惠泉是山水画,一路走来,高低跌宕起伏,玩的才精彩。金龙鱼居然就是只涨不跌?应该是小股民最喜欢的股了!我还是喜欢惠泉,喜欢它玩跌停,当然也喜欢它玩涨停。我已经在惠泉跌停买过好几次了。涨停也卖过好几次了。金龙鱼这种:不喜欢。妖怪,看不懂!不正常!

有懂的人吗?愿意指点我一下不?我真搞不懂了!感谢!

3. 第三个帖子

清一山长2020-12-31 15:55回复@晴朗得添:

涨了,什么都是利好。跌了,什么都是利空。别去跟白酒比,没有可以比的逻辑。只能认自己倒霉,拿了不涨。所以,我对付这种无奈的方法,是算股息。中车现在股息率6-7%了,港股利息低,这家公司不会垮,所以肯定是划算的。但高价。我就不敢买了。因为看不清。

要说价值多少,这就看你的价值观了。我敢担保:如果让特朗普拿一万亿可以随便买一家中国的公司,他会买华为,不会要茅台。他会拿一千亿来买下中车,绝对不会拿一千亿来买优惠只要2折就送给他的【廉价的金龙鱼】。我也一样。金龙鱼跌掉80%,我都不会买的,除非它的股息率,达到了6%我再考虑。

4. 第四个帖子

清一山长 2021-10-17 17:53

$金龙鱼(SZ300999)$这条鱼,居然比中国建筑的市值高一倍?还有人说现在是“至暗时刻”?因为历史上,这条鱼,市值可以买下全部的四大建筑公司,再加上中国宏桥、中国建材六家公司一起,还有多的。现在都“至暗时刻”了,还有两个中建这么多。如果这样比,中国建筑现在不就是地狱时刻了吗?该怎么样理解这种市场给出的估值?

我知道:中国假如少了一家中国建筑,更别说少了四大,全世界都会震动的。但少了一家金龙鱼,貌似全世界不会有啥反应。甚至中国自己都没啥反应,其他替代者多得是。中国建筑,不可替代的地方好像还有点多。比如:90%以上的300米以上高楼,是中国建筑承建的。真要没它了,这90%的高楼,谁去弥补空挡呀?

编者注:

山长曾经教导【看过往,知未来】。我们不需要有预言家的能力,只需要站在现在看过去,就能验证一个人的眼光,并决定是否信任、跟随、学习。现在我们站在这里,就借着【金龙鱼】看一年多前山长的评论,那时候如果信任跟随,就能避免一年多后的现在亏损,甚至亏光。他们没有如果了,但是我们有教训。

我们愿意在一年后说【如果】,还是说【幸好】;我们愿意在人生的尽头说【如果】,还是说【幸好】?

十五元宵,感恩刘老师带我们祈福。但是福也是在我们自己手上的,我们的选择,才真正决定福薄福厚。比如,正是因为选择了,我们才能跟随刘老师祈福,才有机缘在这一天参与一个高能量群体的共振。

感恩山长和刘老师的引领,感恩所有参与建设平台的人,每一个人的能量成就了这么美好的新教育家园。祝福每一位家人,福厚如大地,所愿皆成。

以前,你想离职,领导还会好言相劝,现在只要提离职,公司能火速一天内给办完手续。

说来也巧,和我们合作的设计院,上个月也被爆出拖欠员工2021年薪资,累计一千多万。

一直听说他们改制不是很成功,员工流动性很大,管理也混乱。

以前不知道他们欠薪的时候,从下发给我们的图纸,能看出这个设计院的业务能力和态度有问题——无止境地新图覆盖旧图,每一次现场反馈之后的审图都能发现更多的错误,以及一些明显的制图错误低级到让你怀疑根本不是能力造成的,这也是制约现场施工最棘手的地方。

故事的背后皆有因有果,既然从事了这份工作,降薪、拖欠工资固然难受,但要么不干,要么还是为了自己的羽毛保质保量地完成工作。

从恒大出来,我分别向12345、人社局、国务院小程序等渠道多次反映欠薪投诉,但都没有得到解决。

今天,清欠办的政府领导在回访电话里委婉表示,恒大的欠薪确实很难处理,给了我一个法律援助电话,鼓励我去法院起诉。

血汗钱还得去试一试。



本文由重庆天曜建筑科技提供

相关资讯